茶,在西藏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藏族人家的一天幾乎都是以一杯濃香的酥油茶開啟的。
位於(yu) 拉薩市中心八廓街裏的桑曲茶館,每天來往顧客絡繹不絕。大鐵鍋裏翻滾著的牛肉湯,餐桌上人們(men) 爽朗的笑談,還有老阿媽舉(ju) 杯抿茶後的愜意……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勾勒出高原人民的生活日常。
在位於(yu) 拉薩市中心八廓街裏的桑曲茶館,服務員給顧客盛茶(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澤昊 攝
一碗藏麵,一壺茶,張權祿津津有味地享受早餐。“藏式早餐不僅(jin) 可口,還很養(yang) 生。”張權祿來拉薩做生意已有10餘(yu) 年,多年來這個(ge) 四川成都人已融入當地生活。“我每天都來茶館,在這裏能體(ti) 驗到西藏最鮮活的民俗。”
在茶館,張權祿結交了不少藏族朋友。“前年我突發腦梗,是我的藏族朋友格桑達瓦及時把我送去了醫院,第一時間得到了救治。”張權祿的眼神流露著感激,“我倆(lia) 的友誼就像這酥油茶一樣,酥油和茶葉是分不開的。”
一杯茶看似平淡無奇,背後卻凝結了厚重的曆史和情感,熱氣騰騰的酥油茶散發出的是濃濃的民族團結味。
西藏直到1963年才有了第一塊茶田,此前必需的茶葉都是依靠滇、川、陝等地的馬幫,通過茶馬古道源源不斷輸送進藏。阿裏地區噶爾縣故如甲木考古發現了1800年前來自內(nei) 地的茶葉等實物。
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馬幫穿梭在高山深穀間,一條條羊腸小道上留下了馬、騾所踩下的深深印跡。蜿蜒在世界屋脊的茶馬古道、唐蕃古道等古商道,不僅(jin) 將內(nei) 地的茶葉、紅糖、日用器皿等運入西藏,還見證著各民族飲食文化的融合。
“酥油茶是藏餐的代表,藏餐則是內(nei) 地菜係與(yu) 西藏菜曆經千年互相融合的結晶。”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沈斌說。
作為(wei) 藏餐大師,沈斌對藏餐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與(yu) 很多菜係發展曆程一樣,藏餐也是兼容並蓄、博采眾(zhong) 長。”早在吐蕃時期,尤其是文成公主進藏後,西藏與(yu) 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交流得到極大提升,藏漢飲食文化的交融也隨之逐漸深化。
在位於(yu) 拉薩市中心八廓街裏的桑曲茶館,客人在吃藏麵(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澤昊 攝
跨越上千年,舌尖上的甜香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雪域白條、藏式包子、鬆茸燒雞、犛牛酸奶等特色藏餐深受群眾(zhong) 喜愛,它們(men) 是本地群眾(zhong) 招待來自天南海北遊客的招牌菜,成為(wei) 展示民俗的重要窗口。
“隨著社會(hui) 交流交往不斷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西藏美食愈加豐(feng) 富。川菜、湘菜、粵菜等菜係不斷走進高原千家萬(wan) 戶,同時,藏餐也在烹飪技藝和食材選擇上不斷融合創新。”沈斌說。
近年來,藏式火鍋逐漸成為(wei) 西藏餐飲的新招牌。炭火銅鍋作加熱器皿,犛牛骨湯作鍋底,再配以新鮮犛牛肉以及各類蔬菜、菌菇等食材,香氣四溢的藏式火鍋吸引著不少本地群眾(zhong) 以及進藏遊客前來品嚐。
沈斌告訴記者,藏式火鍋與(yu) 老北京涮羊肉有關(guan) 聯,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後者銅火鍋的烹飪方法。近些年,藏式火鍋又進一步豐(feng) 富了食材,茶樹菇、秋葵、折耳根等一些新菜品被吸收進來,成為(wei) 當下炙手可熱的餐食。
餐飲業(ye) 的蓬勃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西藏農(nong) 牧民加入美食大軍(jun) 中來。在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xiang) ,加加麵是一張響亮的名片。加加麵,顧名思義(yi) 就是“不停地加”,每碗一口就能吃完,味道鮮美。“果拉叢(cong) ”藏家樂(le) 老板果拉卓瑪說:“每吃一碗,就用一顆小石頭計數,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常常會(hui) 相互比賽誰吃得多。”
作為(wei) 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驛,芒康縣見證了許多民族交往交融的曆史,帶有西北麵食特色的加加麵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鹽井加加麵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如今,越來越多的鹽井納西民族鄉(xiang) 群眾(zhong) 把家裏裝飾一新經營起農(nong) 家樂(le) ,實現增收致富。果拉卓瑪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目前年收入超過50萬(wan) 元,同時她還帶動周邊10名群眾(zhong) 就業(ye) ,一起奔向好“錢”景。
民以食為(wei) 天,西藏的飲食文化在千百年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斷走向多元和精進,味蕾享受中蘊含著濃濃的各民族團結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