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城出發,向西南方向驅車60公裏,記者一行來到麻瑪鄉(xiang) 境內(nei) ,娘姆江蜿蜒而下,將軍(jun) 橋橫跨兩(liang) 岸。
後人為(wei) 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西藏軍(jun) 區原司令員張國華將軍(jun) ,特意將這座橫跨娘姆江的軍(jun) 綠色木質橋命名為(wei) 將軍(jun) 橋。
張國華將軍(jun) 之女張小康走在隊伍前麵,她一邊走,一邊向記者介紹,她和父親(qin) 共處的時間很短,印象中的父親(qin) 總是忙碌的。她聽過許多關(guan) 於(yu) 十八軍(jun) 的故事、讀過許多關(guan) 於(yu) 父親(qin) 的文章,尋著父親(qin) 到過的地方、走過的路,父親(qin) 的形象漸漸在腦海中更為(wei) 清晰。
將軍(jun) 橋頭,飄揚的五星紅旗在綠樹青山的映襯下,更加鮮豔。橋頭牌匾上的“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前線指揮所舊址”十六個(ge) 字閃耀著光芒。
漫步在將軍(jun) 橋,記者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1962年10月,在黨(dang) 中央的領導下,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使命的召喚下,人民解放軍(jun) 和各族群眾(zhong) 一道,眾(zhong) 誌成城、團結一心,沉重打擊了入侵者,捍衛了國家尊嚴(yan) 。
走下將軍(jun) 橋,沿著石頭鋪的小路緩緩前行,路旁是仿照戰時搭建的帳篷,帳篷周圍開著顏色各異的花。
在小路的右側(ce) ,指揮所隱蔽在茂盛的枝葉中。高高的岩壁上,是藏漢雙語雕刻的“張國華將軍(jun) 前線指揮部舊址”。1962年10月,張國華受命組建前線指揮所,負責指揮中印邊境東(dong) 段自衛反擊作戰,經過整整一個(ge) 月的英勇戰鬥,殲敵7000餘(yu) 人,保衛了國家領土完整。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岩壁上的字跡一遍遍模糊,就會(hui) 被後人一遍遍描繪清晰,正如張國華將軍(jun) 永遠活在人們(men) 心中,從(cong) 未被遺忘。
在指揮所舊址陳列館門口,我們(men) 偶遇了一位老人,不懂漢語的他在聽到張國華三個(ge) 字的時候,眼睛裏閃著光。因為(wei) 在這場戰爭(zheng) 中,當地群眾(zhong) 為(wei) 解放軍(jun) 當向導、翻譯、運送物資,有的人甚至為(wei) 此獻出了生命。正是因為(wei) 有前線不怕犧牲的戰士和後方群眾(zhong) 的舍命支持,才有了那時的大獲全勝和今日的和平安定。
走在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指揮所舊址陳列館裏,我們(men) 認真地觀看每一段介紹、每一幅照片,記憶一下子又回到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不知道陳列著的那盞舊油燈點亮過多少人的心?那部鏽跡斑斑的電話是否還能打給記憶中的將軍(jun) ?
走出陳列館,溪水潺潺,陽光照射在溪水上,反射形成了彩色的光譜,目光延伸到碧藍的天空和草木豐(feng) 茂的遠山上,記者深感如今的綠草如茵、鳥語花香來之不易。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對曆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初心的叩問、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升華。隻有不忘來路,才能更好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