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重走天路看變遷|青藏兵站部某管線大隊:守護雪域高原能源大動脈

發布時間:2021-07-21 10:44:00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開欄的話

  70年滄海桑田,70年紅旗漫卷,70年氣壯山河。

  70年前,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如今,迎著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明前景,雪域高原上一幅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

  值此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分別從(cong) 四川、雲(yun) 南、青海、新疆等地出發,前往西藏開展行進式采訪。從(cong) 今天起,解放軍(jun) 報推出“重走天路看變遷”專(zhuan) 欄,報道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西藏各族兒(er) 女在黨(dang) 的領導下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各項事業(ye) 取得的全方位進步、曆史性變遷;展示駐藏部隊官兵傳(chuan) 承革命精神,保衛西藏、建設西藏,服務西藏各族人民群眾(zhong) 作出的突出貢獻。敬請關(guan) 注。

  一條輸油管線,猶如黑色的巨龍穿越崇山峻嶺,不斷向前延伸,晝夜不停地將油料從(cong) 青海格爾木輸送至西藏拉薩。

  這條鋪設在“生命禁區”的格拉輸油管線,是當年萬(wan) 餘(yu) 名解放軍(jun) 指戰員和地方工程技術人員克服萬(wan) 千困難,鏖戰數個(ge) 春秋,奮力攻堅建成的。

  40多年來,在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中,青藏兵站部某管線大隊官兵用青春和熱血護衛著格拉輸油管線,為(wei) 繁榮西藏經濟作出突出貢獻。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風……”這是民謠中的青藏線,也是真實的青藏線。

  赴青藏線采訪,記者見到該管線大隊大隊長李明濤。“每次看到史館裏修建輸油管線時用過的錘子、鐵鍬,漏出棉絮的舊棉大衣,以及當時的老照片,我都禁不住心潮起伏。當年的建設者們(men) 付出艱辛努力,才建成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輸油管線,西藏缺油的時代從(cong) 此一去不複返。”講起那段難忘的曆史,李明濤感慨不已,“修建格拉輸油管線,是黨(dang) 中央為(wei) 解決(jue) 西藏燃油緊缺問題、加速西藏經濟發展而推進的宏大工程。以前西藏需要燃油,全靠汽車往返數千裏運送。格拉輸油管線開通,解決(jue) 了西藏燃油緊缺問題。”

  為(wei) 確保管線安全,大隊每年都會(hui) 定期組織官兵沿著格拉輸油管線檢修。“我第一次參加任務檢修時,格爾木路邊還大多是土坯房。”三級軍(jun) 士長崔新澤回憶說。

  2001年,國家對格拉輸油管線和設備進行全麵改造,建成輸油調度係統。2005年,青藏鐵路格拉段開通,打破長期製約西藏建設發展的運輸瓶頸,西藏用油從(cong) 此有了“雙通道”。

  2010年,國家對輸油管線進行全麵升級,逐步實現全程信息化管控,使進藏輸油管線更加暢通、高效、安全。

  這些年來,大隊官兵始終堅守在世界屋脊上,爬雪山、蹚冰河、越戈壁,常年奔波在風雪青藏線上,忠誠守護著這條能源大動脈。

  如今,格拉輸油管線仍為(wei) 西藏的繁榮穩定和發展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願在雪域高原繼續用青春守護千裏輸油管線的安全,為(wei) 西藏的建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崔新澤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