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隆藏布江與(yu) 易貢藏布江匯流處,川藏公路通麥大橋橫跨江麵。昔日“通麥天險”已是腳下通途。沿易貢藏布江逆流而上20多公裏,便來到了煙波浩渺的西藏波密縣易貢鄉(xiang) 。
1951年8月,中共波密分工委正式進駐這裏,帶領群眾(zhong) 開荒生產(chan) ,築路運輸,易貢迎來發展的春天。
這是位於(yu) 林芝市波密縣的易貢茶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易貢”,藏語意為(wei) “心滿意足的地方”,平均海拔2100多米。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大通道深入高原,給易貢鄉(xiang) 帶來暖濕氣候和充沛降水。
“根據上級指示,1960年,解放軍(jun) 十八軍(jun) 和後續部隊的部分官兵留駐易貢,負責建設軍(jun) 墾農(nong) 場。”易貢茶場副場長才程介紹,農(nong) 場從(cong) 四川蒙頂茶場引進四川中小葉茶樹並於(yu) 1963年試種成功,“以後,易貢農(nong) 場又經曆了改製、地方接管、對口援藏等多個(ge) 階段,成為(wei) 西藏70年發展的曆史見證。”
波恩老人在自己家院子裏(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易貢鄉(xiang) 貢仲村的波恩老人今年80歲了,出生於(yu) 西藏和平解放前,一直在易貢農(nong) 場工作、生活,見證了這段崢嶸歲月。
“我9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了解放軍(jun) 。他們(men) 穿的衣服都一樣,走路很精神,對老百姓很好。”他回憶說,“1962年夏天,我也成了農(nong) 場的一員,在幹部、技術員的指導下,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保障軍(jun) 需,也兼顧民用。”
1986年,易貢農(nong) 場移交給地方管理,隨之更名為(wei) 易貢茶場。3年後,波恩所在的茶葉生產(chan) 連隊劃歸易貢鄉(xiang) 人民政府管轄,他後來成長為(wei) 地方幹部。
這是易貢茶場內(nei) 的紅色遺址“將軍(jun) 樓”(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在易貢茶場,一座二層石木結構的小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麵用紅漆書(shu) 寫(xie) 著“將軍(jun) 樓”3個(ge) 大字。據介紹,這是當年十八軍(jun) 軍(jun) 長張國華將軍(jun) 在藏期間的辦公起居地之一。“部隊留下了10幢樓房和11幢平房,這是茶場最珍貴的紅色遺跡。”才程說。
茶場的紅色曆史文化積澱,如今已成為(wei) 培育綠色產(chan) 業(ye) 的“引擎”,承載著曆史,也承載著未來。
漫步易貢湖畔,水麵倒映著雪山白雲(yun) ,盛開的桃花與(yu) 油菜花在雲(yun) 霧中若隱若現,簇擁著湖邊一塊塊茶園,宛若世外仙境。
這是位於(yu) 林芝市波密縣的易貢茶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裏的茶樹休眠期較長,營養(yang) 成分積累豐(feng) 富,品質較濃厚甘甜。”廣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援藏專(zhuan) 家黃華林介紹,“易貢茶場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機茶生產(chan) 基地之一。”
易貢茶場現有茶園5045畝(mu) ,除生產(chan) 傳(chuan) 統的藏茶、綠茶外,近年開發的“易貢紅”紅茶係列產(chan) 品,頗受市場歡迎。截至2020年底,易貢茶場共生產(chan) 茶葉16.63萬(wan) 斤,其中藏茶15.4萬(wan) 斤,細茶1.23萬(wan) 斤,產(chan) 值達1785萬(wan) 元。
記者看到,一輛輛旅遊大巴載著各地遊客走進易貢,瞻仰紅色遺跡,了解茶場的獨特曆史,感受“雪域茶穀”的旖旎風光,品嚐易貢的味道。
索朗次仁正在給爐子生火(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繞過易貢湖抵達對岸的易貢鄉(xiang) 通加村,54歲的索朗次仁正在給自家的2畝(mu) 辣椒地施肥。坐在田埂上,記者和他聊起了未來的發展。
“種辣椒每年收入1萬(wan) 元,種油菜年收入1萬(wan) 多元……”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索朗次仁說,“這些年全村種植經濟作物的積極性高漲,日子越過越好。目前村裏還流轉部分土地給鄉(xiang) 合作社和企業(ye) ,開始種植茶樹。”
易貢鄉(xiang) 人大主席賈芳麗(li) 介紹,目前全鄉(xiang) 種植辣椒310多畝(mu) ,栽種茶樹麵積達5386畝(mu) ,僅(jin) 2020年帶給群眾(zhong) 近800萬(wan) 元的收益。以後,易貢將依托紅色資源和生態優(you) 勢,大力推進綠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旅遊業(ye) 等發展,擦亮“雪域高原茶”和“紅色易貢”兩(liang) 張名片。
“我們(men) 將發展茶旅為(wei) 主的生態旅遊。” 易貢茶場副場長、廣東(dong) 省援藏幹部戴寶對茶場下一步的發展充滿信心,“通過茶旅互動、以茶促旅、以旅興(xing) 茶,‘綠’與(yu) ‘紅’將成為(wei) 易貢茶場發展的新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