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以我之犧牲,換人民無憂山河無恙——追尋“進藏英雄先遣連”

發布時間: 2021-08-02 08:39:00 來源: 新華網

  這是位於(yu) 西藏阿裏改則縣先遣鄉(xiang) 的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館(2021年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71年前,為(wei) 完成解放西藏阿裏地區的任務,由漢、藏、維吾爾、蒙古等7個(ge) 民族的130多名戰士,組成進藏先遣連,從(cong) 新疆於(yu) 田出發,以驚人的革命毅力跋涉千裏,橫跨昆侖(lun) 山、岡(gang) 底斯山,勝利進軍(jun) 藏西北高原,為(wei) 保衛祖國神聖國土、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支隊伍,“經曆了長征以來最大之苦難,表現出最高的英雄主義(yi) 氣概”。從(cong) 挺進到駐紮“世界屋脊的屋脊”,短短一年間,63名士兵獻出了寶貴生命。

  71年後的今天,踏著先遣連烈士的足跡,我們(men) 找到這樣一句話——以我之犧牲,換祖國和人民無憾。


這是位於(yu) 西藏阿裏改則縣先遣鄉(xiang) 的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碑(2021年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兆基 攝

  犧牲:在最艱苦的歲月和地方

  1951年1月,西藏阿裏紮麻芒堡,海拔4500多米,先遣連最勇猛的蒙古族戰士巴利祥奄奄一息。

  “副班長,我不能死,阿裏還沒有解放,黨(dang) 給我的任務還沒完成。”這是他犧牲前說的最後一句話。

  下葬前,先遣連黨(dang) 代表、總指揮李狄三用四張犛牛皮把巴利祥的遺體(ti) 裹了起來。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1950年8月1日,獨立騎兵師一團在新疆於(yu) 田縣普魯村召開進藏誓師大會(hui) (資料照片,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館供圖);左下圖為(wei) :先遣連烈士陳忠義(yi) 的家書(shu) (受訪者供圖);右下圖為(wei) :1951年,阿裏和平解放(資料照片,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館供圖)。新華社發

  1950年,先遣連作為(wei) 當時西北“最過硬、最能吃苦、最善惡戰的部隊”,從(cong) 新疆於(yu) 田縣普魯村出發,擔負起“從(cong) 新疆進軍(jun) 西藏”的任務。

  這是何等的豪邁!全騎兵師最好的裝備和翻譯、醫療等專(zhuan) 業(ye) 幹部集中到先遣連,在“向西藏大進軍(jun) ”的旗幟下,戰士們(men) 身跨戰馬、威風凜凜。

  李狄三還寫(xie) 了一首《挺進歌》,唱得大家熱血沸騰:

  “挺進!挺進!挺進!

  人民的隊伍到藏北,

  趕走帝國主義(yi) 勢力,為(wei) 了國家統一!”

  獨立騎兵師一團在新疆於(yu) 田縣普魯村召開進藏誓師大會(hui)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館供圖)

  進藏路上,困難重重。狂風讓戰士們(men) 難以站立,暴雪讓他們(men) 寸步難行,高原反應讓他們(men) 嘔吐不止,雪盲症讓他們(men) 視線模糊。

  “人民戰士就要有革命的硬骨頭精神,勇敢頑強,堅韌不拔……”高險的地勢,惡劣的氣候,未卜的前程,都沒能阻擋英雄的腳步。當年10月,先遣連來到阿裏的紮麻芒堡地區,並就地做好越冬準備。

  冬天的藏西北高原,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物資補給斷絕,4500多米的海拔和零下30℃的氣溫,讓連隊陷入極端危險的境地。

  此後,一場可怕的高原病在戰士中蔓延。得病的人全身浮腫、口吐鮮血。由於(yu) 缺醫少藥,死亡人數一天天增多,最多時先遣連一天舉(ju) 辦了11場葬禮。

  在解放戰爭(zheng) 中屢建戰功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班長於(yu) 洪,在生命的最後一個(ge) 月,一直頑強與(yu) 疾病作鬥爭(zheng) 。犧牲前,於(yu) 洪對副班長說:“我死後你要把這個(ge) 班帶好,勝利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務……”

  “這是我的黨(dang) 費,請交給黨(dang) ……”他拿出僅(jin) 有的四塊銀元,留下了這句遺言。

  在最艱難的時刻,病情已經惡化的李狄三說:“先遣連隻要剩下一個(ge) 人,就要像鋼針一樣紮在阿裏大地上。”他在黨(dang) 員大會(hui) 上提議,就是斷了這口氣,也要笑著離開人世。

  1951年5月28日,李狄三犧牲。在給上級黨(dang) 委的信中,他寫(xie) 道:“連隊到達紮麻芒堡不久,我就病倒了,工作沒有做好……”

  等到先遣連最終完成挺進任務時,已經有63條生命永遠留在了高原。

  “金珠瑪米(藏語,意為(wei) 解放軍(jun) )來到了藏北!”


阿裏獅泉河鎮夜景(2018年10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貢覺群培攝)

  精神:用忠誠和英勇鑄就

  獅泉河畔,阿裏烈士陵園。

  帶著母親(qin) 馮(feng) 桂香的遺願,先遣連烈士陳忠義(yi) 之子陳永泰,從(cong) 甘肅跋涉千裏前來祭奠。

  隔著墳墓,陳永泰感到自己和父親(qin) 的距離如此之近,回憶也在一瞬間衝(chong) 破了時間的閥門。


先遣連烈士陳忠義(yi) 的家書(shu) 。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進藏前,不識字的陳忠義(yi) 托人代筆,給家裏寫(xie) 了一封信。

  從(cong) 此以後,再無音訊,留下孤兒(er) 寡母艱難生活。

  盡管娘兒(er) 倆(lia) 也吃不飽肚子,但每到交公糧的時候,母親(qin) 都特別積極。陳永泰不解:我們(men) 的糧食都不多,為(wei) 什麽(me) 還要交公糧?

  母親(qin) 說:你爸爸去當兵了,交公糧是為(wei) 了讓他吃。

  馮(feng) 桂香堅信丈夫還活著,堅信丈夫會(hui) 回來。


先遣連130多名官兵向西藏阿裏進軍(jun)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館供圖)

  長大後的陳永泰,決(jue) 心要找到父親(qin) ,便給有關(guan) 部門寫(xie) 了一封信。

  兩(liang) 年後,陳永泰收到回信,戰戰兢兢讀完得知,父親(qin) 犧牲了!

  他把信念給母親(qin) 聽,想著她一定會(hui) 傷(shang) 心流淚。但母親(qin) 異常平靜,隻是輕聲問: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陳永泰答:他是好人,是烈士。

  母親(qin) 說:是好人就好。

  此後,馮(feng) 桂香忙碌起來,為(wei) 丈夫準備葬禮。這位同樣不識字的農(nong) 婦,請人寫(xie) 了一篇很長很長的悼詞,詳盡描述了生活的艱辛和對丈夫的思念。

  葬禮上,宣讀悼詞時,馮(feng) 桂香再也控製不住自己,號啕大哭,仿佛要把這麽(me) 多年的牽掛與(yu) 思念都宣泄出來,仿佛要把這輩子的淚水流幹流盡!

  深切明白母親(qin) 苦苦守候的艱辛,陳永泰決(jue) 心尋找先遣連的後人:“幾十年來,像大海撈針一樣,我走遍了10多個(ge) 省、20多個(ge) 縣,最終找到了近40名烈士的親(qin) 屬。”

  清明時節,西藏阿裏的黨(dang) 員幹部、解放軍(jun) 、學生及群眾(zhong) ,聚集獅泉河烈士陵園,祭奠英靈(2021年4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兆基 攝

  如今,年逾七旬的陳永泰仍未停下尋找先遣連烈士後代的腳步,仍未停止講述先遣連事跡、傳(chuan) 承先遣連精神的努力。

  對於(yu) 先遣連副連長彭青雲(yun) 之子彭巍來說,先遣連精神更多地來自言傳(chuan) 身教。

  “父親(qin) 在藏西北時有條鞭子,一位戰友犧牲就在鞭子把上刻一道,一刀刀刻下去,鞭子把上滿是刀痕,比刻到父親(qin) 心裏還要痛,所以他很少講起紮麻芒堡的事。”彭巍說,“但父親(qin) 卻言傳(chuan) 身教,教我們(men) 做勇敢堅韌、光明磊落的人,父親(qin) 的信念與(yu) 家風的影響貫穿了我的一生,我教育我的孩子也是這樣。”

  千裏關(guan) 山度若飛,壯士此去不複回。如今,紮麻芒堡風沙依舊割麵,而英雄的豐(feng) 碑屹立。從(cong) 20世紀70年代起,西藏對於(yu) 先遣連事跡和精神的發掘傳(chuan) 承從(cong) 未中斷過,在英雄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如今已經建成了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碑和紀念館。

  講述與(yu) 傳(chuan) 承、瞻仰與(yu) 緬懷,每天都在這裏發生。

  無憾:人民無憂、山河無恙

  先遣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一支進藏部隊。

  1950年9月9日,先遣連到達阿裏改則境內(nei) ,紮布村成為(wei) 西藏第一個(ge) 和平解放的地方,插上了五星紅旗。


紮布村老人紮日向記者講述先遣連的往事(2021年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白發蒼蒼的紮布村老人紮日向記者講述先遣連的往事:“先遣連戰士向我嶽父買(mai) 羊,我嶽父要把羊送給他們(men) ,但他們(men) 堅決(jue) 不同意,留下11塊銀元。”

  駐紮後,戰士們(men) 著重做群眾(zhong) 工作。他們(men) 幫助群眾(zhong) 放牧、救濟貧苦牧民、免費給牧民看病,還幫助老百姓解決(jue) 匪患問題。

  從(cong) 此之後,黨(dang) 的關(guan) 懷走進牧民的帳篷裏、心坎上,共產(chan) 黨(dang) 的光輝形象屹立在雪域高原上。

  1951年1月30日,先遣連被授予“進藏英雄先遣連”榮譽稱號,為(wei) 全連官兵各記大功一次。同年6月1日,相關(guan) 部門追授李狄三“人民功臣”榮譽稱號。

  更重要的是,先遣連這種不怕苦不怕死、為(wei) 國家和人民犧牲一切的精神,在高原生根發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這是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留給藏西北的精神財富。

  “清澈的愛,隻為(wei) 中國。”這是堅守高原的戍邊英雄們(men) 深情的告白。

  “堅守在海拔5200米的地方,換取人民幸福安康。”這是把生命留在高原上的國家二級英模、阿裏泉水湖警務站警官拉巴平措的樸素追求。

  “奮鬥在格桑花盛開的地方,讓幸福的歌聲飛遍雪域高原。”這是中國聯通援藏幹部武雲(yun) 鵬在日記中的真摯心聲。

  時代總有先遣和開拓者。一代又一代精神的傳(chuan) 承,在高原上創造出發展的奇跡——


西藏阿裏地區一景(2018年9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2020年,西藏順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阿裏地區全麵告別絕對貧困,改則等7個(ge) 縣全部脫貧摘帽,139個(ge) 貧困村(居)全部退出。兩(liang) 省三家央企對口支援阿裏累計投入援藏資金39.61億(yi) 元,援助項目721個(ge) ,來阿裏支援人員超過2000人……

  如今的紮麻芒堡,已經改名為(wei) 先遣鄉(xiang) 。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晶晶說,老百姓安居樂(le) 業(ye) ,吃穿不愁,就學、醫療和養(yang) 老有保障,幸福感滿滿。

  英雄的血沒有白流。

  西藏阿裏改則縣日瑪村村民央金在改則產(chan) 業(ye) 園蔬菜大棚展示收獲的蔬菜(2021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在舊西藏,白天我要給莊園主看孩子、放牧,晚上和牛羊睡在一起,從(cong) 沒吃過一頓飽飯。現在吃得好、穿得好,還有自己的牛羊,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阿裏地區改則縣搶古村的翻身農(nong) 奴桑巴感慨萬(wan) 千。

  2019年9月,進藏英雄先遣連紀念館在先遣鄉(xiang) 開館。在紀念館出口處的留言簿上,一位叫旦增紮西的訪客寫(xie) 道:先遣連英雄為(wei) 國犧牲,可惜他們(men) 看不到今日團結、富裕、文明、幸福的新西藏,看不到美麗(li) 強盛的中國。(參與(yu) 采寫(xie) :張兆基、格桑朗傑、田金文)


西藏阿裏改則縣改則鎮日瑪村一名少年牽馬前行(2018年8月6日攝)。新華社發(蔡雲(yun) 鋒 攝)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