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8月3日至4日冒雨完成西藏自治區班戈縣境內(nei) 、海拔逾4500米高原湖泊巴木錯的科考作業(ye) ,科考隊員通過湖泊鑽探平台及抓鬥等科考設備,順利采集到湖底長岩芯、湖泊沉積物及流域內(nei) 表土等樣品,滿足後續實驗室分析研究的需要。
科考隊員從(cong) 巴木錯采集的科研樣品。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巴木錯又稱勇士湖,隊員們(men) 也是一群勇士。他們(men) 用智慧和汗水完成勇士湖的科考作業(ye)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侯孝歡說。
本次科考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駕駛充氣快艇。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他介紹,巴木錯是本次科考任務重點湖泊之一,也是行程中最後一個(ge) 在湖岸紮營和利用湖泊鑽探平台作業(ye) 的科考湖泊。科考分隊8月3日一大早從(cong) 班戈縣城出發趕往巴木錯湖邊,在前期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以最短時間組裝調試好湖泊鑽探平台等科考設備,希望以最快速度完成巴木錯采樣作業(ye) 。
科考隊員向巴木錯湖心進發。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不過,由於(yu) 8月初西藏地區正值雨季,巴木錯湖麵上空當天濃雲(yun) 密布、山雨欲來。科考隊員乘充氣快艇推送湖泊鑽探平台抵達巴木錯湖心位置後,立即投入打鑽取樣工作,但在首鑽工作進行一半時,湖麵狂風大作、風高浪急,充氣快艇和湖泊鑽探平台劇烈搖晃,置身其上就像過山車一樣。
從(cong) 岸邊營地以長焦鏡頭遠眺,科考隊員在巴木錯作業(ye) 。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在此緊急情況下,本次科考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當機立斷中止打鑽,決(jue) 定返回岸邊,待天氣好轉後再進行工作,並與(yu) 岸邊營地聯係,準備紮營夜宿巴木錯湖邊。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nei) ,巴木錯湖邊一直冷風吹刮、陰雨綿綿,氣溫十分寒冷,無法開展湖麵科考作業(ye) 。雨一直下到4日上午10點左右才漸小,湖麵風浪也隨之減弱。科考隊員們(men) 當即決(jue) 定盡快冒雨完成巴木錯科考作業(ye) ,最終成功采集到5米左右的湖底沉積物岩芯,並獲取多個(ge) 湖泊表層沉積物樣品,還在巴木錯流域內(nei) 采集一係列表土樣品。
科考隊員從(cong) 巴木錯采樣歸來。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侯孝歡表示,巴木錯屬於(yu) 半對流型湖泊,其湖泊有機質保存良好,特別有利於(yu) 運用生物標誌化合物重建該區域過去氣候環境變化,其中,巴木錯沉積物岩芯是重建過去溫度變化的良好載體(ti) 。
此次科考采集的巴木錯湖泊表層沉積物樣品和流域內(nei) 表土樣品,主要用於(yu) 該高原湖泊的現代過程研究,理解相關(guan) 氣候代用指標的科學意義(yi) ,建立指標與(yu) 氣候環境要素之間的關(guan) 係,以助力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區域內(nei) 氣候環境變化。
科考隊員從(cong) 巴木錯采集的科研樣品。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據西藏那曲市市級河湖河長公示牌,巴木錯位於(yu) 班戈縣城以東(dong) ,是依偎在納木錯不遠處的姐妹湖。巴木錯海拔4555米,麵積約180平方公裏,湖區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年均氣溫0-2攝氏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