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對於(yu) 一些山南雅魯藏布江(以下簡稱“雅江”)沿岸居民來說,曾經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是這樣黃沙彌漫的日子。
近日,記者來到西藏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這片土地曾被喻為(wei) “造林禁區”,可幾十年裏間,山南人讓這片幾乎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一道綿延160公裏、平均寬1.8公裏的“綠色長城”。
治理初見成效的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 中新網左宇坤 攝
滿天黃沙中長出桑葚果
“1967年,我第一次從(cong) 拉薩到山南,看到雅江兩(liang) 岸的沙灘上幾乎一棵樹都沒有,放眼望去,都是看不到盡頭的漫漫黃沙。”原山南市林業(ye) 局局長李純祿回憶說。
“後來開始種樹,環境好多了,這兩(liang) 年每年風沙天10天左右。”山南市紮囊縣縣長索朗格桑回憶道。如今,沿著雅江一路前行,隻見蜿蜒的雅江防護林,如一條綠色的哈達,鋪展在江水沿岸。
上世紀80年代初,雅江河畔還幾乎都是裸露的沙丘,流沙從(cong) 山地到河漫灘分別以爬升沙丘、網狀沙丘、新月形沙丘鏈、新月形沙丘等多種形態存在,初步統計麵積達到100餘(yu) 萬(wan) 畝(mu) 。山南政府決(jue) 定在雅江沿岸修建防護林,橫跨雅魯藏布江穀地乃東(dong) 、紮囊、貢嘎、桑日4區縣的雅江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正式開始。
“傳(chuan) 統的方法是用廢樹枝等擺成方格等一定的形狀壓沙,裏麵再種上植物,效果很好但樹枝往往四五年就腐爛了;最近我們(men) 在嚐試推廣一種新型化學材料方格,成規模快,且能維持七到十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常學向對記者說。
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一角。 中新網左宇坤 攝
據常學向介紹,目前的試驗不僅(jin) 在尋找能適應西藏沙地生長且耐幹旱的沙生植物以防風固沙改善環境,還希望能通過沙生經濟作物,如沙棘、果桑等,為(wei) 村民帶來新的經濟來源。“去年我們(men) 進行了300畝(mu) 的試驗種植,種的果桑已經結了桑葚,個(ge) 頭比較小但口感很好。”
山南市林業(ye) 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複科技術員李聰告訴記者,2005年以來,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完成防沙治沙麵積4.8萬(wan) 餘(yu) 畝(mu) 。通過引導該示範區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重點國土綠化、防沙治沙工程項目建設,學會(hui) 了治沙技術;通過安排生態管護崗位,為(wei) 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提供勞動就業(ye) 機會(hui) ;建成苗圃基地9028畝(mu) ,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就業(ye) 252人,累計增收1015.5萬(wan) 元。
護林“父子兵”
不僅(jin) 有專(zhuan) 業(ye) 的研究學者為(wei) 雅江沿岸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學幫助,因為(wei) 吃夠了風沙的苦,許多當地人都把防沙治沙當成自己終生的事業(ye) ,為(wei) 之奮鬥並傳(chuan) 承下去。
山南人奉獻於(yu) 林,也感恩於(yu) 林。
達瓦堅參(右)和達瓦歐珠(左)。 中新網左宇坤 攝
“早上八點左右從(cong) 家裏出發,晚上七八點收工回家。巡林、看樹木的長勢、灌溉剪枝、清理死樹、統計補種”,這樣的日程,74歲的雅江防護林第一批護林員達瓦堅參堅持了幾十年。
在兒(er) 子達瓦歐珠的記憶中,父親(qin) 每天出門都會(hui) 帶著一塊糌粑當午飯,風雨無阻去巡林。“有時候天氣不好,他回來時滿身泥巴,鞋子的顏色都看不出來。”
30多年的管護工作讓達瓦堅參從(cong) 對樹木管護幾乎一竅不通的新手變成了半個(ge) 林木專(zhuan) 家,每到植樹季節,樹要什麽(me) 時間栽、栽多深、行距多大等問題,都是他來指導村民。
年少時常常跟在達瓦堅參身後跑過一列列沙丘上的樹林的達瓦歐珠,也逐漸對林子產(chan) 生了感情。27歲那年,達瓦歐珠從(cong) 部隊轉業(ye) ,也成為(wei) 了一名護林員。
當年,達瓦堅參巡林時全靠步行,萬(wan) 畝(mu) 林子轉完一圈基本一天時間就過去了。現在防護林裏修了便道,用在路上的時間少了,但為(wei) 了防止有人私自伐木盜木,父子倆(lia) 還是會(hui) 帶著簡單的幹糧出門,像當年一樣,風雨無阻地一待就是一整天,成為(wei) 雅江防護林的“父子兵”。
“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這曾是流傳(chuan) 在山南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中的一句順口溜。但從(cong) 1983年的那個(ge) 充滿希望的春天,在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沙灘上長出了第一片80畝(mu) 的固沙林開始,山南人耕耘了30多年,讓這片幾乎寸草不生的荒漠飄來“綠色哈達”。
工人在沙丘上進行防沙治沙勞作。 中新網左宇坤 攝
“最近發現我們(men) 這裏長出蘑菇了,這從(cong) 生態上看是治理得比較好的體(ti) 現。”李聰高興(xing) 地對記者說。東(dong) 北林業(ye) 大學畢業(ye) 的李聰曾在東(dong) 北當過兵,見識過肥沃的黑土地上多少樹苗隨便種,但他還是義(yi) 無反顧地來到了雅江這片看起來尤其貧瘠的土地。
“在這裏,我更像是開拓者而不是守護者。以後退休過來,我可以很驕傲地說,這樹是我種的。”李聰身後,生的綠意正不斷地自沙丘中蓬勃湧現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