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聚焦高原湖泊 中國二次青藏科考分隊“一錯再錯”收獲多

發布時間: 2021-08-09 08:43: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從(cong) 首個(ge) 科考點浪錯采樣“旗開得勝”、到成功為(wei) 班公錯(班公湖)測量“體(ti) 溫”,從(cong) 曲折完成達則錯科考作業(ye) 、到茲(zi) 格塘錯流域表土取樣順利收官……

  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已結束本次高原湖泊野外科考作業(ye) ,8月6日下午返抵拉薩,“一錯再錯”過程中收獲一大批高質量湖泊岩芯、沉積物、表土樣品等豐(feng) 碩成果,將為(wei) 研究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環境提供重要科學數據。

科考隊員在茲(zi) 格塘錯湖岸采樣。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p><p  align=
科考隊員在茲(zi) 格塘錯湖岸采樣。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科考工作:有遺憾,更多是收獲

  聚焦高原湖泊考察采樣,科考分隊7月中旬從(cong) 拉薩出發,奔赴阿裏地區和青藏高原腹地,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上風雨兼程5000多公裏,20多天內(nei) 先後完成浪錯、公珠錯、結則茶卡、隆覺錯、蘆布錯、達熱錯、拉果錯、昂古錯、紮日南木錯、達則錯、錯鄂、巴木錯、茲(zi) 格塘錯等10多個(ge) 代表性高原湖泊的考察任務。

西藏安多縣茲(zi) 格塘錯岸邊帳篷林立,旅遊業(ye) 發展勢頭良好。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p><p  align=
西藏安多縣茲(zi) 格塘錯岸邊帳篷林立,旅遊業(ye) 發展勢頭良好。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在這次科考任務實施過程中,也難免有些遺憾,一是部分高原湖泊受水位、水流等水文變化因素影響,之前放置的溫度計未能尋獲讀取,二是有1位科考隊員因緊急任務在中途離隊返回北京,另有4位隊員在紮日南木錯考察中身體(ti) 不適,在科考行程後段被迫離隊回拉薩休養(yang) 。

  不過,這些遺憾隻是小插曲,科考作業(ye) 帶來更多的是收獲,包括采集到“一錯再錯”高原湖泊不同深度的湖底岩芯、沉積物和不同高原湖泊流域表土樣品,以及精確測量班公錯等高原湖泊“體(ti) 溫”、征服風高浪急的達則錯和高原“勇士湖”巴木錯等。

科考隊員在茲(zi) 格塘錯采樣返程途中,高原風雨彩虹送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p><p  align=
科考隊員在茲(zi) 格塘錯采樣返程途中,高原風雨彩虹送行。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這次野外科考感觸最深的一個(ge) 關(guan) 鍵詞就是‘收獲’。”連續第五年來西藏出野外的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冀克家總結稱,一是收獲樣品。采樣是野外工作最重要的內(nei) 容之一,也是開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過程之一。此次科考在團隊努力下取得預期成果,為(wei) 後續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收獲情誼。這次科考分隊18位隊員從(cong) 天南海北聚集到一起,在5000多公裏的高原路程中,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甘共苦,互相幫助,互相學習(xi) ,結下深厚的情誼。

  三是收獲成長。本次科考在西藏的野外時間長、路程遠、條件艱苦,過程中也遇到儀(yi) 器故障、陷車、大風浪等這樣那樣的突發問題和困難,麵對問題、不懼困難、改變思路、解決(jue) 問題,最終完成科考工作,“我們(men) 才能得到成長”。

  已在科研中收獲愛情的科考隊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謝海超博士笑言自己是替研究團隊成員的妻子來“打工”,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yi) 上的青藏高原科考之旅,“在高原上做工作,科學想法固然重要,但是能獲得樣品才是關(guan) 鍵,否則想法隻是緣木求魚”。

順利完成此次科考任務後,本次科考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在茲(zi) 格塘錯湖岸邊留影。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p><p  align=

  順利完成此次科考任務後,本次科考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在茲(zi) 格塘錯湖岸邊留影。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謝海超印象最深的是在達則錯湖中心放置沉積物捕獲器的驚險過程。他說,幾次在風浪中穿行嚐試到預定地點,內(nei) 心從(cong) 最開始的懼怕逐漸變得平靜,最後竟然有點開始興(xing) 奮,了解大自然的規律之後再去戰勝它,這種成就感前所未有。“這次科考讓我深深感受到人類在高原麵前的渺小,但這也激發我進一步深入了解、研究高原前世今生的鬥誌”。

  科考隊員、蘭(lan) 州大學碩士研究生馬得文說,在之前一次赴可可西裏、雲(yun) 南野外科考積累經驗基礎上,這次科考他對各種設備應用都已得心應手,野外生活也愈發習(xi) 慣。他認為(wei) ,在科考工作過程中,協助團隊圓滿完成科考任務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ge) 過程中對團隊意義(yi) 的理解以及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xing) 趣。“我相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這一經曆都將是屬於(yu) 我的一份彌足珍貴的財富”。

科考隊員在結則茶卡湖岸邊合影。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p><p  align=
科考隊員在結則茶卡湖岸邊合影。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科考過程:很辛苦,也很快樂(le)

  擠帳篷、打地鋪、紙巾洗臉擦腳、路邊吃泡麵、船上風浪打濕全身……在科考隊員們(men) 眼裏,這20多天的高原野外科考作業(ye) ,過程中經曆的一切很辛苦,也很快樂(le) 。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shu) 處項目專(zhuan) 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王卓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研究生袁侃、碩士研究生高小雪,是這次科考分隊中的“三朵金花”,她們(men) 對科考過程中苦樂(le) 體(ti) 會(hui) 頗深。

  王卓認為(wei) ,野外工作總是辛苦的,特別是對於(yu) 女生,需要更強的毅力和吃苦的決(jue) 心。

  首次參與(yu) 高原湖泊野外科考的高小雪自言“瘦了5斤,也曬黑了不少”。她說,第一次坐上充氣快艇,隨著湖泊白頭浪左右搖擺,心裏有點緊張,手一直緊緊抓著船繩,保持平穩,切身體(ti) 會(hui) 到科考過程有一定風險性。

  “侃爺”是袁侃在科考分隊裏獲得的雅號,她說,科考分隊擁有極強的團隊精神,在整個(ge) 科考過程中,大家互幫互助,分工協作,每位科考隊員都實現了自我價(jia) 值。“我們(men) 也擁有多姿多彩的紮營時光,一起做飯,一起暢談,一起看星星,這種遠離喧囂的日子極其難得,我們(men) 都樂(le) 在其中”。

  “青藏高原的野外工作很辛苦,高原湖泊研究更不是一個(ge) 人可以單槍匹馬完成的,需要大家通力合作。野外考察是培養(yang) 團隊精神最好的方式。”科考隊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孫喆表示,看到新加入科考團隊的師弟師妹在湖邊不知所措,猶如看到自己當年第一次野外時的樣子,“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他們(men) 了解野外工作,適應野外節奏,把經驗傳(chuan) 遞給他們(men) ,幫助他們(men) 迅速成長為(wei) 團隊的中堅力量”。

  獲經驗傳(chuan) 遞最多的是科考分隊最年輕隊員臧銅鋼,他今年剛考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生,尚未入學報到,就很幸運在暑期被導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召至科考分隊進行體(ti) 驗和煆煉。他說,在錯鄂湖科考任務,自己有機會(hui) 在湖泊鑽探平台上打出人生中第一個(ge) 重力鑽樣品,盡管兩(liang) 天下來,滿身泥巴,渾身酸痛,臉也被曬成兩(liang) 層顏色,但非常有成就感,“我終於(yu) 覺得我是大家中的一員了,終有一天我會(hui) 成為(wei) 和師兄們(men) 一樣能幹的人”。

  時隔5年再次參加青藏科考的河北地質大學副教授賀躍戲言自己是科考隊裏的“回鍋肉”,他說,這次科考自己最大的感慨是西藏巨大發展變化和科考分隊研究團隊的茁壯成長,感觸的最深則是青藏科考精神的傳(chuan) 承。

  賀躍表示,青藏高原缺少氧氣、物質條件有限,正是這種外在物質匱乏的環境才能激發出每一個(ge) 科考隊員堅韌、忘我、無畏、不怕吃苦的精神。“作為(wei) 大學老師,我有義(yi) 務把青藏科考精神的火種保存好、帶回校園科普並發揚廣大,激勵更多學生積極投身國家科技強國建設事業(ye) ”。

  未來目標:為(wei) 建立地球係統科學理論奠定基礎

  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202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項目資助,為(wei) 人做事特別低調。他博士導師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黃土之父”劉東(dong) 生院士,但他從(cong) 不主動提起,別人問及時也是一笑而過,“我們(men) 遠遠沒有達到劉先生的期望”。此外,侯居峙給人第一印象比較嚴(yan) 肅,不苟言笑,但一段時間接觸下來,才發現他不僅(jin) 和藹可親(qin) ,還特別幽默風趣,與(yu) 隊員和學生在科考作業(ye) 中也是打成一片。

  臧銅鋼就特別驚歎說,侯老師跟其他科考隊員和師兄一樣,穿著連體(ti) 水褲進行科考準備時,“居然會(hui) 坐在地上擰螺絲(si) 、搬貨物、裝卡車,在平台上跟大家一起拉重錘”。

  在科考作業(ye) 過程中,侯居峙一直是團隊的主心骨:本次達則錯科考放置沉積物捕獲器時因大風浪遭遇險情,他從(cong) 營地沿湖岸沙地徒步約3公裏前往救險,親(qin) 自駕船指揮,最終成功完成任務;率隊在“勇士湖”巴木錯打鑽取樣時,湖麵突發狂風巨浪,他當機立斷暫停作業(ye) ,掌舵充氣快艇就近靠岸,確保人員和設備安全。

  侯居峙說,到8月5日茲(zi) 格塘錯湖岸表土采樣結束,科考分隊這次科考任務就已經全部完成,此次科考共考察了十幾個(ge) 典型高原湖泊,重點采集了3個(ge) 湖泊的沉積物樣品,預計最古老樣品距今可達3-4萬(wan) 年,這些樣品將為(wei) 重建青藏高原史前和曆史時期人類活動環境背景提供基礎數據。

  他強調,青藏科考是一個(ge) 長期持續的基礎研究工作,從(cong) 2010年到現在,研究團隊每年都在青藏高原上進行考察工作,並堅持綠色科考行動,未來青藏科考每年仍將繼續,他們(men) 團隊主要是利用湖泊沉積物做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研究,近期目標是探明青藏高原湖泊“家底”,遠期目標是為(wei) 建立地球係統科學理論奠定基礎,為(wei) 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發展貢獻力量。

  侯居峙透露,科考分隊回到拉薩後,隊員們(men) 還要將采集的珍貴樣品分類打包,快遞運輸到北京實驗室以開展後續研究,同時,對在高原鹹水湖開展作業(ye) 的科考設備進行深度清洗整理,以備下次青藏科考使用。

  “不經曆風雨,怎麽(me) 見彩虹?”8月5日傍晚,科考分隊從(cong) 西藏安多縣海拔4561米茲(zi) 格塘錯完成采樣返程途中,一陣急風驟雨之後,高原上出現一道絢麗(li) 的彩虹,科考分隊車隊從(cong) 彩虹之門穿過。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