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xing) 號在雪山懷抱間飛馳,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民居簇新敞亮,偏遠鄉(xiang) 鎮衛生院有了互聯網醫療……在曆史和現實的場景切換中思索,新時代新西藏呈現出的新活力,令人感慨萬(wan) 千。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給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送去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總書(shu) 記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在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艱苦奮鬥、頑強拚搏,社會(hui) 製度實現曆史性跨越,經濟社會(hui) 實現全麵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xiang) 麵貌今非昔比。
往日畫麵,今朝新景,標注著西藏70年巨變、上千年跨越。
新麵貌
從(cong) “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到路暢、電穩、信息通
車行西藏,感受最深的是路。
高大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靜靜佇(zhu) 立在拉薩河畔。碑文記載了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十一萬(wan) 藏漢軍(jun) 民築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
曾經,進藏難,出藏難,在藏出行也難。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這樣形容西藏的道路:“亂(luan) 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
唐茂良依然記得第一次西藏墨脫行。20多年前,他是墨脫“背夫大軍(jun) ”的一員,扛著貨物從(cong) 米林縣派鎮走到墨脫縣城,足足十幾天。當時的墨脫,是我國最後一個(ge) 不通公路的縣。
如今,沿紮墨公路過嘎隆拉雪山,不過6分鍾左右的隧道車程。第二條通往墨脫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今年5月也已全線貫通。當年“高原孤島”,如今環線相接。
交通事業(ye) 大發展的,何止墨脫。今天的西藏,路網縱橫:公路通車裏程達11.88萬(wan) 公裏,建製村村村通公路。6月,川藏鐵路拉林段開通運營。複興(xing) 號動車跨江穿隧,在這條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上飛馳。拉薩至林芝,車程縮短至3個(ge) 多小時。當年,第一條“天路”進藏,幸福的歌聲傳(chuan) 遍世界屋脊;如今,“坐上火車去拉薩”已不再新鮮,“坐上動車到拉薩”又有新體(ti) 驗。
雪山如海,峰嶽險峻。大山阻隔的,又豈止是路。
10年前,西藏電網還是孤網運行,電壓不穩,供電時斷。10年後,青藏電力聯網、川藏電力聯網、藏中電力聯網、阿裏聯網工程4條“電力天路”點亮雪域高原,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個(ge) 縣(區)。
路暢,電穩,信息通。
從(cong) 金沙江畔到珠峰之巔,從(cong) 羌塘草原到邊境村鎮,現代通信飛入尋常百姓家,信息高速公路通達高山大川。如今,西藏自治區全部建製村(居)通光纖比例、4G網絡通達率均達99%,西藏人民用上移動支付早已稀鬆平常,“直播帶貨”已成新時尚。
新生活
從(cong) 深度貧困到全麵小康
阿裏地區改則縣城旁,記者走進一個(ge) 名為(wei) “圓夢新居”的小區,傾(qing) 聽奮鬥圓夢的故事。
多瓊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從(cong) 本縣偏遠牧區搬來。老房子是土坯房,全家靠天養(yang) 畜,年收入不到2000元。幾年前,靠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多瓊一家住上了縣城裏的新樓房,他還找到了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圓夢新居”小區的44戶家庭,都得益於(yu) 易地扶貧搬遷。每一個(ge) 家庭的圓夢故事,都溫暖人心。
脫貧攻堅之初,西藏是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深度貧困地區。到2019年底,西藏74個(ge) 貧困縣區全部摘帽,62.8萬(wan) 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西藏曆史性地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
波瀾壯闊的巨變曆程,匯聚著每一個(ge) 普通人的奮鬥與(yu) 改變。從(cong) 金沙江邊到獅泉河畔,從(cong) 雅江穀地到藏北高原,陽光下張張笑臉的背後,是西藏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幸福。
昌都走訪,兩(liang) 處地點,別有意味——
“黑屋子、土凳子,裏麵坐著牛娃子。”昌都市實驗小學,西藏第一所現代學校,上世紀50年代創辦時條件還不太好。校舍幾經迭代,如今電子白板教室、多媒體(ti) 教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學校新組建的無人機興(xing) 趣小組,今年走上了全國舞台競技……
昌都市人民醫院,西藏第一所現代醫院,當年在一座民房裏掛牌,日門診量不過20人次左右。如今,這所三甲醫院集臨(lin) 床醫療、保健、科研、教學、急救為(wei) 一體(ti) ,每年手術超過6000台次。
點滴變化裏,映射出西藏民生事業(ye) 的日新月異——
70年前,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yi) 上的學校,文盲率高達95%;如今現代教育體(ti) 係完備,有各級各類學校3195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7%,小學淨入學率達99.93%,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106.99%、90.2%、56.14%。
70年前,西藏隻有3所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的官辦藏醫機構和少量私人診所;如今已建立起健全的醫療服務、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藏藥等服務體(ti) 係,醫療衛生網遍布城鄉(xiang) ,人均壽命大幅提高。
新活力
從(cong) 一窮二白到推動高質量發展
和平解放前,西藏一窮二白。起步晚、底子薄,如何走出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山南市乃東(dong) 區昌珠鎮克鬆社區,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當年,翻身農(nong) 奴的歌聲從(cong) 這裏傳(chuan) 遍雪域高原。
社區第一書(shu) 記邊巴次仁和記者聊增收,一時收不住話匣子:靠近山南市區,又有紅色資源,城郊經濟、勞務經濟、紅色旅遊都是增收“金鑰匙”。“發展的路子千百條,群眾(zhong) 致富是第一條。”
西藏城鎮化率為(wei) 32%,全區人口的大頭還在農(nong) 牧區。西藏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青稞和犛牛產(chan) 業(ye) 則是主力軍(jun) 。推良種提單產(chan) ,以創新促效益。2020年,全區青稞良種覆蓋率達90%,每畝(mu) 單產(chan) 由和平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380公斤。
推動高質量發展,西藏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計數據顯示,西藏農(nong) 牧民收入已連續18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連續6年保持全國增速第一。2020年,西藏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98元,是有史料記載的1965年的135倍。
雨霽雲(yun) 開,憑欄遠眺,林海蔥蘢,河水蜿蜒。林芝魯朗,318國道旁,紮西平措的民宿聞名遐邇。這位遊客口中的“平措大叔”眼光獨到,多年前就看中了318國道上的旅遊人氣,從(cong) 農(nong) 家餐飲到藏式住宿、生態觀光、深度體(ti) 驗,“旅遊飯”越吃越有味。
推動高質量發展,西藏堅持揚長避短,因地製宜,走“特色路”。
西藏的特色在哪?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高原地貌獨特,文化遺產(chan) 富集。“十三五”時期,西藏接待遊客近1.6億(yi) 人次,旅遊總收入達2100多億(yi) 元。眼下,西藏正在中央支持下著力推動重要世界旅遊目的地建設,後發優(you) 勢,前景無限。
水輪機轟鳴,發電機組飛轉。“水資源優(you) 質,上遊來水平均,少有暴漲暴跌。”廠房內(nei) ,華電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介紹,“另兩(liang) 台機組正在安裝,計劃2022年4台機組全部投產(chan) 發電。”
這是西藏目前單機最大、總裝機最大的內(nei) 需電源項目。
江河密布,陽光充足,西藏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潛力巨大,發電裝機容量占全區總量近九成。“綠色電力”不僅(jin) 點亮了西藏的萬(wan) 家燈火,如今更是走出高原,服務全國。
生態環境脆弱,七成區域為(wei) 限製或禁止開發區。西藏嚴(yan) 守生態底線,走“綠色路”,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綠色工業(ye) 近年來大步向前,雪域高原正澎湃著綠色發展新動力。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西藏高原生物、旅遊文化、綠色工業(ye) 等七大產(chan) 業(ye) 實現增加值超1900億(yi) 元,綠色環保、特色鮮明、優(you) 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正加速構建。
在拉薩搭乘網約車,偶遇藏族司機許東(dong) ,“父母親(qin) 當年為(wei) 部隊做過後勤服務,我在部隊營房出生,便有了解放軍(jun) 戰士給取的漢族名。”聊起生活變化,這位藏族漢子提高了嗓門:“我們(men) 的身後都有‘中國’兩(liang) 個(ge) 字,有這兩(liang) 個(ge) 字就有幸福生活!”
熟悉的歌聲從(cong) 他口中唱起來:“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我把黨(dang) 來比母親(qin) 。母親(qin) 隻生了我的身,黨(dang) 的光輝照我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