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為(wei)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江飛波 攝
各族各界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座談會(hui) 10日在拉薩舉(ju) 行。
年輕的歸國定居藏胞代表晉美次旦說,看著身邊的親(qin) 朋好友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非常慶幸自己生活在美好時代,也非常感謝父母當初作出了回到祖國的正確選擇。
晉美次旦說,上世紀80年代,父母不願意在國外過流浪式的生活,決(jue) 定返回故鄉(xiang) 。最終通過走路、坐車,耗時1個(ge) 多月回到了西藏自治區洛紮縣老家。
圖為(wei) 8月10日座談會(hui) 現場,左一為(wei) 歸國定居藏胞晉美次旦。江飛波 攝
他說,今年6月,自己和歸國定居藏胞及境外藏胞境內(nei) 親(qin) 屬,參觀了昌都市革命曆史博物館,對西藏和平解放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觸;通過重走國道318線,看家鄉(xiang) 巨變,進一步理解了“兩(liang) 路”精神,體(ti) 會(hui) 了那段艱苦歲月中的民族團結之情。
農(nong) 牧民和城鎮居民代表索朗堅增說,新西藏帶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衣服和食物,也帶來了求學和發展的機會(hui) ,更帶來了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對夢想的追求。
“現在我隨時可以和上學的孫兒(er) 通電話、聊視頻,還有以前認為(wei) 在‘天邊’的城市,坐上飛機幾個(ge) 小時就到了。”他說,藏族人民是最注重感恩的,自己深深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姥姥桑林·次仁白珍就是從(cong) 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那段崢嶸歲月走過來的,舅舅羅桑貢覺是在參加平叛工作中遇難犧牲的。”少數民族人士代表桑林·才旦旺姆說,姥姥和舅舅的經曆讓自己深刻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烈和英雄們(men) 貢獻了青春、智慧、力量,乃至寶貴的生命。
資料圖為(wei) 西藏昌都丁青縣民眾(zhong) 跳歡快的鍋莊舞。江飛波 攝
宗教界人士代表索朗頓珠說,作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法脈的一名繼承者,要有愛國愛教之心。“佛經有雲(yun)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而‘四恩’之一的‘國土恩’其實就是國家之恩”。
索朗頓珠認為(wei) ,作為(wei) 宗教界代表人士,思想上要具備“莊嚴(yan) 國土、利樂(le) 有情”的理想,以曆代愛國愛教高僧大德為(wei) 榜樣,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推進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進程,引導廣大僧尼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作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