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年華騎馬深入農(nong) 牧區采訪。
楊年華(左四)在《國旗阿媽啦》研討會(hui) 上與(yu) 專(zhuan) 家和演職人員合影。
楊年華慰問五保戶婦女。
楊年華工作照。
楊年華接受央視采訪。
楊年華與(yu) “國旗阿媽啦”次仁曲珍老人在交談。
《國旗阿媽啦》獲獎證書(shu) 。(圖片均由楊年華提供)
“寫(xie) 作和美術,成了我繁忙工作之餘(yu) 的第二職業(ye) ,因為(wei) 經常下鄉(xiang) 收集素材,所以加班加點、夜間工作是平常事。每次隻要我投入創作,就會(hui) 感覺時時刻刻都在‘燃燒’自己的思想,為(wei) 之著迷,為(wei) 之激動,並從(cong) 創作中‘呼吸新鮮的空氣’。”
楊年華現任西藏戲劇家協會(hui) 副主席、秘書(shu) 長,中國作協會(hui) 員、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理事、中國電影文學學會(hui) 理事。楊年華創作的報告文學《國旗阿媽啦》榮獲全國“五個(ge) 一工程”獎;紀錄片《國旗阿媽啦》《索橋上村落》獲金鷹獎、金雞百花獎;電影《雪域丹青》榮獲伊朗國際電影節“特殊銀幕獎”;美術作品《沐浴節》獲“世界華人藝術大獎金獎”等。文學、美術、書(shu) 法、影視作品在國內(nei) 國際獲各種大獎,曾先後獲得先進工作者、優(you) 秀公務員、優(you) 秀黨(dang) 員、全區雙擁先進工作者、民族團結先進個(ge) 人等榮譽稱號。
對於(yu) 楊年華而言,創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6年9月,轟轟烈烈的征兵工作開始了,本想考藝術院校的他,陰差陽錯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解放軍(jun) 戰士,坐上了去往四川眉山訓練場的火車。3個(ge) 月新兵訓練結束後,他來到了拉薩某部隊服役。
參軍(jun) 後,從(cong) 小喜歡文學藝術的楊年華一天也沒有忘記過考上大學的夢想。
在部隊裏,楊年華利用午休和其他空閑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學習(xi) 當中。1989年,通過努力學習(xi) ,他考上了西藏大學。
考上大學的過程十分艱辛,當年,從(cong) 部隊考地方藝術院校在西藏還沒有先例,不僅(jin) 要求是標兵或榮立一等功,還必須在省級報刊上發表作品30篇以上,這些要求對於(yu) 一個(ge) 士兵談何容易。
為(wei) 了上大學,楊年華一有空就步行到西藏日報社,拜著名山水畫家劉萬(wan) 年為(wei) 師。3個(ge) 月後,他的40多篇(幅)繪畫、文學作品先後在《西藏日報》《拉薩河》發表,並被西藏軍(jun) 區評為(wei) “自學成才標兵”,而爭(zheng) 取到了入學考試資格,進入西藏大學藝術係國畫專(zhuan) 業(ye) 班學習(xi) 。
在大學裏,他擔任西藏大學學生會(hui) 主席,多次榮獲“三好生”、獎學金獲得者、優(you) 秀團幹部等榮譽。1992年,畢業(ye) 後的楊年華誌願來到阿裏地區工作。
盡管有了心理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他暗暗吃驚。當年的獅泉河鎮,鎮中心是一條長約一公裏的土路,土路兩(liang) 邊擠滿低矮的土房。漫長的冬季,氣溫常常降到零下40℃……
“這裏能待嗎?”楊年華問自己。
然而,阿裏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和神秘古遠的文化遺存卻像磁石一樣緊緊吸住了他,他又繼續像一個(ge) 戰士一樣迸發出工作熱情和創作激情。
16年裏,楊年華曆任共青團阿裏地委辦公室副主任、阿裏地區文廣局黨(dang) 組成員、地區群眾(zhong) 藝術館館長、阿裏地委信息督查科科長、阿裏地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兼阿裏地區文聯主席,世界書(shu) 畫家協會(hui) 華北協會(hui) 理事(研究員)、中國書(shu) 畫家協會(hui) 理事(研究員)等職。創辦了《阿裏報》,組建了西藏阿裏作家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美術書(shu) 法攝影家協會(hui) 、音樂(le) 舞蹈曲藝家協會(hui) 。
他走遍阿裏的山山水水,創作了《神奇的阿裏文化》《生命在世界屋脊之巔》《聖土的誘惑》(英漢文)《踏著孔繁森的足跡》《踏塵香巴拉》《古格天夢》《蒼洱春秋》《西藏阿裏文化源流》等作品,其中,報告文學《雪域之魂》是專(zhuan) 門為(wei) 紀念孔繁森而創作的。
楊年華說,他至今還記得,寫(xie) 作生涯中的第一次感動是一種悲痛與(yu) 繼承的感動——那是在寫(xie) 孔繁森事跡之時曾有過的。一方麵,他曾經擔任過孔繁森的秘書(shu) ,他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孔繁森;另一方麵,他也想時刻牢記孔繁森書(shu) 記的教誨,更好地繼承老領導的遺誌。
化悲痛為(wei) 力量,他加班加點寫(xie) 作,一個(ge) 月內(nei) 完成了《雪域之魂》報告文學的書(shu) 稿。此後,楊年華繼續出版了多部書(shu) 籍,獲得了“珠峰文學藝術獎”榮譽獎等獎項,文學創作的鏗鏘腳步從(cong) 未停歇,一直延續至今。
2005年,楊年華從(cong) 阿裏調入自治區文聯。一天,楊年華突然接到日喀則地委宣傳(chuan) 部的電話,邀請他到樟木鎮,采訪撰寫(xie) 一篇報告文學《國旗阿媽啦》,楊年華欣然前往。
“阿媽啦的故事,很早就打動了我的心,當時從(cong) 報刊、電視上了解到一個(ge) 如此讓人敬仰震撼的題材,我就想著,若是將它寫(xie) 成翔實的報告文學一定好極了,名字我都在心中起好了,就叫《國旗阿媽啦》。”這樣的寫(xie) 作機會(hui) 居然落在自己身上,楊年華欣喜若狂。
為(wei) 了寫(xie) 好這個(ge) 平凡阿媽啦的不平凡事跡,楊年華下了不少功夫。
在采訪中,語言的障礙都不足一提,最困難的就是阿媽啦當時已是高齡,不能多說話,得靠楊年華自己的觀察與(yu) 感知。如何重現老阿媽農(nong) 奴生活這一塊,也是一個(ge) 大難題,得靠查閱大量的文字資料與(yu) 影像資料方可下手創作。正因下了苦工,他主筆的這幾個(ge) 章節,獲得了眾(zhong) 多評論家和專(zhuan) 家的讚譽和肯定。楊年華成功塑造了這個(ge) 個(ge) 人命運跟國家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平凡而偉(wei) 大的榜樣。報告文學榮獲全國“五個(ge) 一工程”獎。
目前,楊年華正在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創作,準備出版長編小說集《雪國》《古格王妃》《譚冠三將軍(jun) 》《拉薩塵封五千年》等書(shu) 。
為(wei) 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由他編劇的電影《布德之路》即將上映;剛殺青的格薩爾電影《夢歸三色湖》以及紀錄片《說唱藝人紮巴》《索橋上的村落(下集)》等也即將和觀眾(zhong) 見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