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生態保護 高原增綠

發布時間: 2021-08-13 09:32:00 來源: 人民日報

  行走西藏,處處是山水畫卷。

  在這裏,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每個(ge) 生態元素都奪目壯觀。

  最美生態,需要最嚴(yan) 保護。

  今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國家高度重視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製度創新、築牢科技文化支撐、加大生態建設投入,推動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

  站在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最大貢獻的高度,西藏保持戰略定力,著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目前,西藏生態係統整體(ti) 穩定,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態環境權益不斷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成為(wei) 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守住綠

  林芝,雅尼國家濕地公園。

  溫柔婉約的尼洋河,在這裏與(yu) 湍急的雅魯藏布江交匯,攜手昂首東(dong) 去。目之所及,山巒如黛、河川似練、淺灘密布、飛鳥翔集,引得遊人紛紛駐足拍照、流連忘返。

  來自當地立定村的藏族村民白瑪喬(qiao) 也在拍照,拍的是動物行蹤、植被狀況,防的是非法盜捕、違規采砂。54歲的她是雅尼國家濕地公園70名管護員之一,從(cong) 外鄉(xiang) 嫁到立定村整整30年。問及今昔環境之變,她感慨良多。一旁的翻譯接過話頭,“簡而言之就是四個(ge) 字——日新月異。”

  30年前的秋天,白瑪喬(qiao) 下地“收青”,“青稞田就在雅江邊,忙活一會(hui) 兒(er) ,頭發、鼻孔裏就刮進了沙子。”

  曾經的雅江河穀,雨季過後,水位下降,裸露於(yu) 河床上的黃沙隨風飛揚;采砂行為(wei) 一度泛濫,加劇了環境惡化。

  為(wei) 切實保護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近年來,西藏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實現了河湖“清四亂(luan) ”常態化製度化。同時,對全區74個(ge) 縣(區)政府開展環境保護考核,嚴(yan) 格落實“一票否決(jue) ”製度。

  “自2016年濕地公園正式成立以來,兩(liang) 岸再沒聽到過采砂機械的轟鳴聲。”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次仁卓瑪說。

  生態保護,需要製度護航。西藏已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60多部法規規章,製定了《關(guan) 於(yu) 著力構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建設美麗(li) 西藏的意見》《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等。今年1月,自治區人代會(hui) 通過《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這是西藏首部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法規。

  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不再對外開放,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禁止非法穿越,普若崗日冰川停止各類旅遊接待……把最美景色深藏名山,這些舉(ju) 措實為(wei) 算大賬,是有舍有得的生態留白,為(wei) 的是給子孫後代留下資源。

  截至2020年,西藏投入生態環境領域的資金已達814億(yi) 元。如今在西藏,自然保護地占全區國土麵積達到38.75%,生態保護紅線麵積達到60.8萬(wan) 平方公裏,全區一半的區域都列入了最嚴(yan) 格的保護範圍;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47%,濕地麵積達到652.9萬(wan) 公頃,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整體(ti) 良好,過去一年西藏空氣優(you) 良天數占比高達99.4%。

  增添綠

  阿裏,噶爾河穀。

  幾年前,一個(ge) 重點渠灌工程,施工中卻拐了個(ge) 彎,工期延長、成本增加,隻為(wei) 給一片百年野生紅柳林“讓路”——1500餘(yu) 株,一株都舍不得砍。

  樹,最被阿裏人珍視。這裏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氧氣稀薄、寒冷幹旱、植被稀少。種樹綠化,殊為(wei) 不易。

  鄰市那曲,有過之無不及。當地甚至開出重獎:誰種活一棵樹,先是獎勵幾千元,後來又大幅提高獎勵標準。遺憾的是,許多年仍沒有人拿到獎金。

  這實在是個(ge) 技術活:看著綠油油的草地,挖下去六七厘米便是凍土層,首先得改良土壤品質;栽下去,還得想方設法抗寒、抗風、抗紫外線,熬過長達半年的越冬期……

  2016年,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區組織推動下,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ye) 在那曲探索高海拔植樹綠化。培育馴化良種、增加土壤肥力、創新管護方案,防風牆、稻草覆蓋、土工膜保溫、遮陽網防曬……5年攻堅克難,科研人員的臉個(ge) 個(ge) 曬得黝黑,換來的是累計申請專(zhuan) 利29項。

  今年夏天,那曲市城鎮植樹關(guan) 鍵技術研發與(yu) 綠化模式示範項目基地的苗木保有量已達30萬(wan) 株,年越冬保存率達75%以上。那曲市區主幹道兩(liang) 側(ce) ,建成了1200米的綠化帶,雲(yun) 杉、樟子鬆、高山柳倔強挺立。

  不僅(jin) 守好資源存量,還要發力生態增量。

  援藏幹部高寶軍(jun) 的家鄉(xiang) 是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是全國最早一批開始退耕還林的縣。到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任縣委書(shu) 記後,他帶領綠化大軍(jun) 戰風鬥沙,數年間先後栽植10萬(wan) 多株樹木。援藏期滿,這位成長於(yu) 山梁溝峁間的陝北漢子選擇留任,讓更多山川披上綠裝。

  山南市隆子縣,忙措村老支書(shu) 索朗拉傑已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了50多年的沙棘。半個(ge) 世紀,曾經風沙肆虐的隆子縣如今已築起一道綿延40多公裏、麵積7.5萬(wan) 畝(mu) 的沙棘林“屏風”。

  來自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西藏完成營造林596.48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兩(liang) 江四河”流域綠化項目已完成人工造林26.9萬(wan) 畝(mu) 。

  用好綠

  多年以後,吃上“桃花飯”的達瓦堅參,總忘不了阿爸曾經深山伐木的辛苦。

  達瓦堅參是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村民。“以前每到冬天,戶戶上山砍樹,既當柴火,也能賣錢。”達瓦堅參記得,小時候最冷的季節,“阿爸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搭個(ge) 帳篷、吃住在深山,一兩(liang) 個(ge) 月見不到人,條件艱苦不說,辛苦一個(ge) 冬天也就掙個(ge) 千把塊錢。”

  更讓人痛心的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5噸的卡車,裝滿木頭,兩(liang) 三天就拉一車。”

  這樣吃資源飯,必然“坐吃山空”。本世紀初,當地一方麵引導群眾(zhong) 封山禁伐,一方麵依托嘎拉村的古桃林辦起了桃花節。村民們(men) 起初半信半疑:生態還能當飯吃?

  孰料,這桃花節越辦越紅火,“春到林芝賞桃花”讓嘎拉村成為(wei) 西藏的旅遊金名片。景區管理、特色餐飲、藏服攝影、騎馬射箭……“男女老少全員上陣,忙得不亦樂(le) 乎,今年桃花節全村旅遊收入就有420多萬(wan) 元。”達瓦堅參喜上眉梢。

  至於(yu) 年過花甲的阿爸,“十來年沒上過山了,桃樹成了‘搖錢樹’,誰敢折個(ge) 枝,他就跟誰急。”

  以前談論經濟發展與(yu) 生態保護,像“涼水上麵漂酥油”,你是你、我是我;如今摸著門路、嚐到甜頭的嘎拉村人回過味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統計,截至2020年,西藏農(nong) 牧民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yu) 鄉(xiang) 村旅遊就業(ye) 8.6萬(wan) 人次,年人均增收達到4300餘(yu) 元。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自覺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如今在西藏蔚然成風。

  用好風水光,“綠電”滾滾來。截至2020年底,西藏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已接近九成,從(cong) 2015年到2020年已累計外送清潔電力65億(yi) 千瓦時。

  “十三五”期間,西藏城市汙水處理率從(cong) 50.19%大幅提高到96.28%,縣級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34%,薪柴替代、廁所革命、環境整治等一係列舉(ju) 措,聚力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助力高原鄉(xiang) 村振興(xing) 。

  …………

  山水為(wei) 伴,跋涉高原。從(cong) 藏北牧歌到雅江奔流,從(cong) 湖泊湯湯到林海如濤,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愈發壯麗(li) 多姿。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