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要有力量,轉身要利索,腳抬高,幅度要大。”西藏波密縣多吉鄉(xiang) 中心小學的操場上,49歲的索朗紮西手持鐃鈸,腳步穩健,一邊領唱,一邊示範。身後跟著10名小學生,在認真模仿。
索朗紮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達頗夏卓”傳(chuan) 承人,這種舞蹈也叫戰勝舞,以豪邁的舞步,高亢的歌聲抒發對凱旋勇士的祝福。他說,這個(ge) 舞蹈對舞步、唱腔和歌詞均有嚴(yan) 格要求,一定要跳出力量感來。
西藏林芝市波密縣境內(nei) 桃花盛開的田園風光(2020年3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普布紮西 攝
波密,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北麓東(dong) 段,古稱“博窩”,藏文意為(wei) 祖先,據傳(chuan) 是西藏第一代藏王聶赤讚普的出生地。悠久的曆史文化,造就了這裏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形態。近年來,西藏波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重點向學校傾(qing) 斜,堅持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使學校成為(wei) “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的示範基地。
“波央”流傳(chuan) 於(yu) 波密及周邊縣,以吟唱為(wei) 主要表現形式,反映當地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和民俗風情,讚揚勞動者的智慧和勤勞勇敢的精神。2009年,“波央”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得益於(yu) “非遺進校園”,波密縣“波央”傳(chuan) 承人央宗終於(yu) 不再有擔心失傳(chuan) 的苦惱。在學校和家長的支持下,央宗在各所學校選拔好苗子,教孩子們(men) 學唱這種古老的波密民歌。“選拔的學生不僅(jin) 聲音要好,而且肯花時間。”央宗說,學好“波央”需要一兩(liang) 年的時間。
10歲的桑阿卓瑪在多吉鄉(xiang) 中心小學上四年級,在老師的鼓勵下,二年級時加入了“波央”社團。“我很喜歡唱‘波央’,現在學會(hui) 了三首,希望以後能成為(wei) 老師們(men) 那樣的傳(chuan) 承人。”她說。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縣多吉鄉(xiang) 中心小學,央宗給學生們(men) 傳(chuan) 授“波央”的發音技巧(2020年10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詹彥 攝
“10歲時,我就跟著外婆學唱‘波央’,已經唱了31年。”得益於(yu) 廣東(dong) 省援藏工作隊的牽線,央宗在2016年第一次走出西藏演出。在廣州,有幾位老人聽了她的演唱,激動得直落淚。“當時看到他們(men) 哭了,我也哭了,我覺得一切都很值得。”每次唱起“波央”,央宗就會(hui) 想起外婆,想起在高山牧場學唱“波央”的情景。
外婆的“波央”隻唱給家鄉(xiang) 人民聽,而央宗則把“波央”帶到更遠的地方,更大的舞台,唱給更多的人聽。2018年夏,央宗有機會(hui) 到北京演出,演出地點是國家大劇院——那裏可是她過去做夢都不敢想的地方。
現在央宗已成為(wei) 波密縣民間藝術團的專(zhuan) 業(ye) 演員,每個(ge) 月她都會(hui) 到多吉鄉(xiang) 中心小學,給孩子們(men) 傳(chuan) 授“波央”。她希望能自己創辦一所學校,把“波央”教給更多的人傳(chuan) 唱。央宗還想以自己的學校為(wei) 紐帶,讓波密帕熊熱巴舞、西巴鬥熊戲、波密曲藝“說白”等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
“文化自信從(cong) 娃娃抓起”。走進波密縣中學,醒目的標語映入眼簾。操場上,幾百名學生正在跳“波卓”舞,場麵壯觀震撼,這是孩子們(men) 的課間操。據介紹,波密縣的13所中小學,已全部將課間操改為(wei) 跳“波卓”舞。學生們(men) 參與(yu) 課間學習(xi) ,樂(le) 在其中。
參加西藏波密縣第二屆“少兒(er) 波卓波央比賽”的孩子們(men) 在表演(2016年10月25日攝)。新華社發 普文平 攝
“我四年級就加入社團,開始學波卓舞、熱巴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希望自己能學好,讓世界了解我們(men) 的文化。”波密縣中學初一學生次仁旺秋告訴記者。
2015年以來,波密縣每年定期舉(ju) 辦“少兒(er) 波卓波央比賽”,選派民間藝人到學校指導節目編排,傳(chuan) 統的“非遺”文化有了廣闊的傳(chuan) 承發展空間。
林芝市波密縣藝術團團長德慶說,到目前,波密縣共有23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其中有自治區級項目10個(ge) ,市級項目2個(ge) ,縣級項目11個(ge) 。“‘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men) 零距離接觸、親(qin) 身參與(yu) 感受‘非遺’魅力,豐(feng) 富了孩子們(men) 的課餘(yu) 生活,引導孩子們(men) 認識、傳(chuan) 承好‘非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