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廠工人正在製作產(chan) 品。貢嘎來鬆 攝
“純手工打造才能傳(chuan) 承最原始的民族文化”。近日,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紮西吉彩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紮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57歲傳(chuan) 承人拉瓊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紮西吉彩村有金銀銅製作的傳(chuan) 統。據考證,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從(cong) 尼泊爾請進工匠,在日喀則南部建立加工場地,專(zhuan) 門供應寺廟用品。坐落於(yu) 此的紮西吉彩村逐漸成為(wei) 西藏金銀匠最集中、產(chan) 品質量最好的一個(ge) 村子,是紮什倫(lun) 布寺的專(zhuan) 用作坊。
圖為(wei) 工人正在鏨刻花紋。貢嘎來鬆 攝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後,紮西吉彩轉為(wei) 日喀則市金銀銅器廠,其生產(chan) 的金銀銅器依然是純手工製作,造型精美,工藝繁複,藝術與(yu) 實用價(jia) 值兼具。
圖為(wei) 銀製酒壺。貢嘎來鬆 攝
拉瓊介紹,現在,廠裏產(chan) 品大多為(wei) 當地家庭訂做,主要分兩(liang) 類,一類是手鐲、項鏈、頭飾、胸飾、刀鞘及鼻煙壺上的裝飾品等;另一類是生活用品,其中,生產(chan) 生活必不可少的火爐、酒壺、鍋碗瓢盆以及佛像、供器等銅製器具尤受歡迎。
“每一件產(chan) 品的製作都要經過打坯、塑型、雕刻、上色等諸多步驟。隻有在反複捶打過程中才能練習(xi) 各種不同的手法、姿勢、角度、力度等。”拉瓊說。塑型,是最考驗技術,也是最能體(ti) 現創意的步驟,要製作一件功能完備且符合現代審美的產(chan) 品,正是從(cong) 這一步驟開始。
圖為(wei) 工人正在使用鐵錘塑型。貢嘎來鬆 攝
拉瓊告訴中新網記者,純手工製作最大程度保留了傳(chuan) 統技藝,但也導致產(chan) 量低下。“曾有人建議,采用機械化流水線的方法提高產(chan) 量,但我認為(wei) 隻有純手工打造才能賦予產(chan) 品質感,隻有最傳(chuan) 統的手藝才能保留最原始的民族文化。”他說。
回憶“學徒”生涯,拉瓊言語中不無自豪。18歲那年中學畢業(ye) ,拉瓊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藏族金屬鍛製技藝,成為(wei) 家族中唯一傳(chuan) 人,這一幹就是近40年。
如今,紮西吉彩村早已不再是地處偏僻的小村落,廠門前的街道兩(liang) 旁商鋪林立,車水馬龍,各地的遊客穿梭其間,許多人被廠內(nei) 傳(chuan) 出叮叮當當的捶打聲吸引駐足。
圖為(wei) 銀製茶架。貢嘎來鬆 攝
2011年,紮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拉瓊成為(wei) 這門技藝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紮西吉彩金銀銅器廠也被確定為(wei) 非遺傳(chuan) 習(xi) 基地。
“這門手藝以前主要是靠家庭式傳(chuan) 承,避免技藝‘外流’,但現在打破了這種傳(chuan) 統,隻要真心好學,我都盡力傳(chuan) 授。”拉瓊說。
但他感慨,現在年輕人讀書(shu) 更多,有更多的人生選擇。而練習(xi) 這門技藝,必然是一個(ge) 長期枯燥的過程,因此少有年輕人願意靜下心來沉浸其中。目前他帶9個(ge) 徒弟,包吃包住,按月發放補助,就是希望能為(wei) 這門技藝的傳(chuan) 承作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