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僜人:種植獼猴桃走上小康路

發布時間:2021-08-25 08:36:00來源: 新華社

   “以前,我們(men) 僜人缺乏商品觀念,現在村裏發展旅遊、種植獼猴桃,走上了小康路。”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金夏說,如今貸款做買(mai) 賣、經營茶田和種植獼猴桃的村民越來越多,僜人早已實現整體(ti) 脫貧。

   居住在藏東(dong) 南林區的僜人族群,一直富有神秘色彩。僜人俗稱“僜巴”,生活在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上、下察隅鎮的新村、夏尼村等9個(ge) 村,在我國境內(nei) 僅(jin) 有1600多人。僜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生活方式簡樸,起居穿戴有自己的習(xi) 俗。

   金夏介紹,直到20世紀60年代,僜人還過著刀耕火種、結繩記事、敬神驅鬼的原始部落生活,房屋用樹枝、幹草、獸(shou) 皮等搭建;食物以野生動物、野果野菜為(wei) 主。


最後的僜人部落(2011年4月25日攝)。拉巴次仁攝

   西藏民主改革後,在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下,僜人走出深山,遷居到河穀台地,有了房屋和田地,學種水稻、玉米、雞爪穀等,接受現代教育,一夫多妻的買(mai) 賣婚姻陳規也慢慢絕跡,逐步過上現代生活。

   談到今天的生活,金夏說:“我們(men) 現在住的房子寬敞舒適,院子裏有獨立的洗澡間,還有自己的產(chan) 業(ye) ,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憑借獨特的地理氣候,下察隅鎮開始推廣種植獼猴桃。“這裏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海拔適中,土地肥沃,是種植獼猴桃的絕佳地。”京都村獼猴桃園管理員高峰說。


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僜人新村風貌(2020年4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黃豁 攝

   為(wei) 了幫助村民增收,京都村通過“公司+農(nong) 戶”模式引進獼猴桃種植。村民每年每畝(mu) 地可獲得租金1200元,同時也可以在種植園務工,工資每天能拿170元。2020年,公司給京都村委會(hui) 分紅31萬(wan) 元。“我們(men) 以前被喊作‘酒鬼村’,現在可大不一樣了。”談起村子的變化,京都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廖澤路說。

   僜人小夥(huo) 雄偉(wei) 龍是獼猴桃種植的受益者。2015年,他在自家地裏試種了2畝(mu) 獼猴桃,收入2.6萬(wan) 元。兩(liang) 年後,雄偉(wei) 龍更換了新品種,把種植規模擴大至10畝(mu) 。

   2018年起,察隅縣還大力發展茶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麵積約1.2萬(wan) 畝(mu) 。

   在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京都村,獼猴桃園管理員高峰(右)在指導當地村民給獼猴桃果實套紙袋(2021年7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

   如今,在察隅縣的任何一個(ge) 村落,綠油油的稻田掩映著一座座新居。一個(ge) 個(ge) 套了袋正待成熟的獼猴桃、一座座嶄新的房屋……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生態優(you) 美、宜居宜業(ye) 、生活美滿的小康村畫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