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克裏雅峽穀。在河岸岩石的最窄處,是當年築路部隊修建的木橋的位置,也是克裏雅古道標誌性的地段之一,如今,當年的木橋早已蹤跡全無。記者 洛桑丹增 攝
如今,先遣連走的也是這條路。所不同的,他們(men) 不是為(wei) 了探險,而是解放。
他們(men) 到達克裏雅山口。
這是進昆侖(lun) 山的第一道關(guan) 隘。
遠遠望去,巍峨的雪山綿延不斷,冰峰林立,來到山腳,一座雪峰直插雲(yun) 霄,雪海茫茫,冰天雪地渾然一體(ti) ,根本就看不到什麽(me) 路。
麵對克裏雅的險峻高峰,一個(ge) 戰士說:“這是雄鷹也難飛過的地方!”
又有人說:“鷹飛到這裏,肯定會(hui) 折斷翅膀!”
彭青雲(yun) 堅定地說:“雄鷹飛不過去,我們(men) 先遣連能過去!”
彭青雲(yun) 雙腿緊夾馬肚,“黑流星”得到指令,蹬了幾下後腿,便上了一個(ge) 高坡,引頸長鳴,引得其他馬也都一躍而起,站在山坡的風雪之中,顯得威武雄壯,頓時,先遣連士氣高漲。
——摘自《進藏英雄先遣連》
克裏雅是什麽(me) ?它在哪裏?
克裏雅是昆侖(lun) 山脈一座山口的名字。
它位於(yu) 昆侖(lun) 山脈西段,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海拔5450米。
克裏雅,不僅(jin) 是西藏和新疆之間的又一“界山達阪”(蒙古語,“山口”之意),還是具有上千年曆史的一條古道的名稱;是近年來探險發燒友向往至極的“進藏第九線的核心段”;更是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騎兵師先遣連進藏途經的英雄之路。
和田地區於(yu) 田縣阿羌鄉(xiang) 的普魯村是克裏雅古道新疆境內(nei) 的起點。西日普·伊布地以前是普魯村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現在已經退休。他帶著我們(men) 從(cong) 村裏出發,向東(dong) 南沿著山路前進,探尋古道蹤跡。
“聽老輩人講過,我們(men) 這裏就是去西藏那邊的重要通道,古時候就有。”西日普·伊布地說。
盤山公路兩(liang) 旁,高山草甸綠草如茵,不時有羊群散落在山穀台地間,還有笨拙的旱獺在公路邊的洞口處,探頭探腦。“這不回到西藏了嘛!”所有人感慨,這裏的景致太像西藏某個(ge) 山村夏季雨後的樣子。
在一處半山腰,西日普·伊布地讓我們(men) 把車停下來,回頭指著下方平整的台地上依稀可見的道路痕跡,用漢語堅定地說:“解放軍(jun) 的路,真正是解放軍(jun) 的路!”
原來,那裏就是先遣連和之後築路部隊把原有古道路基平整加寬後的公路遺跡。作為(wei) 高山草場的一部分,有網圍欄圍著,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繼續向上攀爬,到達山頂時,海拔顯示2970米。遠眺河穀山間,這裏曾經是先遣連戰士邁著堅毅步伐策馬揚鞭之處,也曾是商賈駝隊在叮當駝鈴聲中,留下匆匆步履的地方。
向山下走去,克裏雅峽穀相對開闊。我們(men) 來到了著名的阿拉叫依卡子(驛站)所在地。
阿拉叫依卡子的路標非常顯眼,近兩(liang) 米多高,紅黃相間中,一個(ge) 大大的數字“9”顯然是指進藏第九線。上麵還標有英雄之路、克裏雅古道、昆侖(lun) 天路等,這是於(yu) 田縣對這條古道的全部定位。旁邊還立有“阿拉決(jue) 依卡子”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不同的音譯,其實是指同一個(ge) 地方。
驛站遺址是一處由厚實夯土建築的遺跡,雖已頹敗,但規模不小,圍牆和房屋布局清晰可辨。據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與(yu)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推出的《入藏八線》一書(shu) 中記載:這裏是克裏雅古道的驛站,也有人說是古代屯兵的卡子。究竟建於(yu) 什麽(me) 年代,已經無證可考。據《於(yu) 田縣誌》記載,這個(ge) 卡子直到民國時期還在發揮著檢查站的作用。
西日普·伊布地繼續帶著我們(men) 向前走去。
汽車再行駛半小時左右,停在一處簡易公路邊上,我們(men) 步行向克裏雅河邊走去。河岸岩石的最窄處,是當年築路部隊修建的木橋的位置。也是克裏雅古道標誌性的地段之一。木橋早已蹤跡全無,旁邊卻堆著不少架橋用的鋼架材料。西日普·伊布地說,大約在2013年,有人投資修路建橋,打算開發山裏的礦,因為(wei) 手續沒能辦下來,這些材料也無力運走了。
據資料記載,從(cong) 這裏起,解放軍(jun) 築路部隊曾鋪設了169公裏的路基,打算修通進藏公路,但因翻山路徑太過險峻,因而改道另修新路。那條新路,就是從(cong)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葉城,到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獅泉河鎮的新藏公路,又稱219國道。
峽穀深邃,昆侖(lun) 在前。從(cong) 這裏,開始了克裏雅古道最艱辛的無人區段了。據說有簡易通道存在,但我們(men) 的車況和時間,都不允許再進一步探險。
隻能摘抄一段《入藏八線》一書(shu) 中標注的路段:普魯河穀-蘇巴河穀-硫磺達阪-昆侖(lun) 山2號火山-昆侖(lun) 山1號火山-阿克蘇卡子-克裏雅山口。
書(shu) 中寫(xie) 到,從(cong) 克裏雅山口向西,可以抵達邦達錯和更遠處的新藏公路,這是最快“回歸人間”的途徑;向南,穿過幾乎整個(ge) 羌塘無人區,就能到達改則縣城;向東(dong) ,可可西裏的山脈和湖泊會(hui) 再次構成另一個(ge) 難以逾越的艱險地帶,若能衝(chong) 破險阻,則可投入青藏線的懷抱。
我們(men) 在阿裏采訪期間得知,目前在西藏境內(nei) ,克裏雅古道探險車隊一般都走克裏雅山口、邦達錯,然後在日土縣境內(nei) 的界山達阪附近,與(yu) 新藏線219國道交匯。
而當年先遣連部隊,就是從(cong) 克裏雅山口向南,往改則方向前進的。
我們(men) 有幸在改則縣境內(nei) 的無人區深處,順利抵達當年先遣連建立的首個(ge) 物資轉運基地——兩(liang) 水泉。這裏是羌塘腹地。從(cong) 兩(liang) 水泉西北望,天地蒼茫,隻有一條淺淺的車轍——那是羌塘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站巡邏車留下的印記。
從(cong) 這裏到克裏雅山口,路途雖已不算太遠,但至今仍是一塊禁地。
我們(men) 在阿裏地區革吉縣遇到兩(liang) 輛來自浙江省的越野車。車子明顯加高改裝。車上貼著“致敬英雄,勇闖克裏雅古道”的車貼。“不一定能成功,隻是想試試!”司機匆忙說完,疾馳而去。
在曆史文獻記載中,地處昆侖(lun) 山和藏北高原之間廣袤荒漠地帶的克裏雅古道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當時,吐蕃進入西域幾乎總是首先進攻於(yu) 闐國,也就是現在的和田地區。克裏雅山口則成為(wei) 吐蕃進入塔裏木盆地的主要進軍(jun) 之路,也是斯文·赫定等探險家進入藏北羌塘的通道。
克裏雅古道,一條充滿艱難險阻之路,一條書(shu) 寫(xie) 傳(chuan) 奇之路,更是一條先遣連走過的英雄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