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築牢雪域高原生態屏障

發布時間: 2021-09-06 09:52:00 來源: 經濟日報

  草木青蔥,河水蜿蜒,雪域高原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溫上升對自然生態係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凍土消融的消息總能引發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作為(wei) 亞(ya) 洲主要江河之源的青藏高原,水體(ti) 固液結構失衡等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強度的增大,也對生態係統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脅。

  前不久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shu) (2021)》指出,在全球山地冰川整體(ti) 處於(yu) 消融退縮狀態下,青藏高原也無法置身事外,多年凍土退化明顯。那麽(me) ,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青藏高原正在經曆著什麽(me) ?又該如何更好地保護其生態環境?

  變暖變濕趨勢持續

  今年是西藏阿裏地區氣象台台長貢覺加布堅守氣象服務保障工作的第八個(ge) 年頭。5月19日晚,阿裏地區剛剛遭遇一場強降雪天氣,局部地區已達暴雪量級,貢覺加布忙活了一晚上。作為(wei) 一線的氣象監測和預報部門,越是極端天氣越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他和同事一起通過各種方式及時準確地傳(chuan) 達天氣監測預報信息,廣泛宣傳(chuan) 雪天注意事項和抗雪保畜建議,最大限度地幫助當地牧民減少災害損失。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阿裏今年冬天就比往年更熱一些,極端降水的現象更加明顯。”最讓貢覺加布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7月阿裏地區東(dong) 汝鄉(xiang) 發生的一次罕見冰崩,“散落的冰塊比我個(ge) 頭都高出許多。從(cong) 那以後阿裏啟動了冰川觀測站建設計劃,通過積累數據來反映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以提前會(hui) 商部署防範措施”。

  幹旱、寒冷,是青藏高原給人們(men) 的普遍印象。但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變暖變濕的趨勢從(cong) 未停止,年均氣溫增速超過同期全球的兩(liang) 倍。近年來,青藏高原極端高溫和降水事件頻繁發生,同時出現冰川退縮、凍土消融等現象,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增多。這裏的氣候變化,引起了科學家的廣泛關(guan) 注。

  為(wei) 什麽(me)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卻成為(wei) 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典型的地區之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周廣勝分析稱,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更易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青藏高原作為(wei) “地球第三極”,海拔最高,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明顯。

  “盡管不同研究者、研究時段與(yu) 所用站點的資料不同,但研究結果均表明青藏高原的年均氣溫、年最高和最低氣溫呈增加趨勢。變暖變濕也推動青藏高原主體(ti) 植被環境持續向好。”周廣勝指出,監測與(yu) 評估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的影響,首先要弄清青藏高原環境的本底狀況。多年來,高原年降水量基本呈增加趨勢,但區域差異極大,1961年至2016年期間,青藏高原強降水量和極端強降水量的增加幅度超過了總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成為(wei) 降水量增加的主要來源。

  觀測網絡逐步鋪開

  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和“亞(ya) 洲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周廣勝認為(wei)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環境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天氣氣候都有重要影響。探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征與(yu) 趨勢,對宜居地球及“亞(ya) 洲水塔”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但是目前,我們(men) 對青藏高原多圈層綜合觀測數據仍不足,高原各處高山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溝壑地帶形成的凍土層,溫度和濕度變化差異很大,缺少觀測數據就難以開展下一步的分析和評估。”周廣勝說,比如西藏自治區境內(nei) 現有各類氣象探測站點1009個(ge) ,相當於(yu) 平均每800多平方公裏僅(jin) 有1個(ge) 。青藏高原不僅(jin) 建站難,而且設備的維護和穩定獲取資料也困難重重。現有氣象觀測技術與(yu) 設備以滿足基本氣象業(ye) 務為(wei) 主,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設備十分有限。

  囿於(yu) 高原上常規觀測站網稀疏、衛星產(chan) 品不確定性較大等因素,相關(guan) 高原氣象學研究的諸多關(guan) 鍵科學技術問題仍有待解決(jue) 。2013年5月,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共同推動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立項,開展從(cong) 陸麵到平流層的三維外場綜合觀測以及科學理論和技術研究。時任科學試驗專(zhuan) 家指導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表示,正是通過科學試驗真正提出現代化的青藏高原觀測係統究竟是怎麽(me) 樣的,然後將資料和成果應用到數值模式預報中,提高預報水平。

  更多的試驗、更翔實的數據,讓科學家們(men) 在描摹青藏高原大氣圖景時取得了大量原創性成果。隨著試驗的深入推進,不僅(jin) 刷新了人們(men) 對青藏高原大氣運動機理的認知,還建立了高原中西部地麵土壤觀測網和西部自動探空準業(ye) 務化係統,研發了高原探空、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和GPS水汽產(chan) 品質量控製技術,數據產(chan) 品的應用也提升了相關(guan) 的國家級和省級天氣預報業(ye) 務水平。

  對預報產(chan) 品升級換代、生態環境趨勢變化感受最真切的是像貢覺加布這樣“釘”在一線的預報員。“過去外麵一片荒涼,大風吹起沙塵連路都看不清。這些年根據我監測到的數據整理分析,阿裏的大風天氣正在逐年減少,得益於(yu) 植樹造林等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措施,青藏高原植被生態質量顯著改善。”貢覺加布說,氣象部門還抓住每次有利時機,積極開展抗旱、生態保護型和森林滅火人工增雨作業(ye)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

  氣象服務助力振興(xing)

  “高原雪山也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開展氣象服務對青藏高原的保護和發展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我們(men) 每天都能收到氣象部門發來的天氣預報,提前安排好農(nong) 活,在強降雨來臨(lin) 前做好相應的防禦措施,減少損失。”正在西藏林芝墨脫縣墨脫村拉貢茶葉基地忙碌的村民貢桑卓瑪告訴記者,現在村裏家家戶戶都種茶葉,采摘的茶葉直接賣到茶廠,一畝(mu) 地就有上萬(wan) 元收入。

  在“世界屋脊的低穀”墨脫縣,也是西藏氣候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這裏的種茶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2013年墨脫縣又將茶葉確立為(wei) 當地農(nong) 牧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但汛期雨水增多、氣溫多變一直是困擾當地農(nong) 戶的難題。“剛開始大家種茶的積極性不高,墨脫一到雨季就下個(ge) 不停,都擔心收成會(hui) 不好。”貢桑卓瑪說。

  結合本地特色產(chan) 業(ye) 和農(nong) 作物種植需求,墨脫縣氣象局業(ye) 務人員定期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調研,開展直通式為(wei) 農(nong) 氣象服務,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信息,提醒做好病蟲害等防禦工作。如今,氣象部門已在全區農(nong) 牧村開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ye) ”精細化、特色化氣象服務,努力做到氣象災害早發現、早預報、早預警,發揮氣象服務的趨利避害、減災增收作用。

  獨特、複雜和多樣化的地貌也為(wei) 青藏高原生態旅遊開發提供了先天的優(you) 質綠色旅遊資源。但是去哪玩、玩什麽(me) 又該如何抉擇呢?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生態氣候資源評估,挖掘好山好水好生態,推進“中國天然氧吧”建設。2020年11月,林芝市魯朗景區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正是依靠2015年魯朗氣象站改建升級成為(wei) 生態環境站,在對基本氣象要素監測的基礎上,新納入對空氣含氧量、負氧離子含量和PM2.5的監測,以此出具符合標準的評估報告,從(cong) 而獲得好氣候身份認證。

  “過去人們(men) 對西藏固有的印象就是高海拔缺氧,而‘天然氧吧’稱號成了景區打響招牌的一張‘金名片’。”魯朗國際旅遊小鎮管委會(hui) 辦公室主任淩源儷(li) 說,有了天然氧吧觀測數據支持,景區得以探索開發多項適應高原特殊環境的體(ti) 育運動項目,如越野跑、水上皮劃艇等,遊人參與(yu) 熱情高漲。未來還將推出更多特色林下資源產(chan) 品,為(wei) 旅遊經濟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挖掘更多氣象“紅利”。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