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136名“進藏先遣英雄”和他們的傳人

發布時間:2021-09-29 08:49:00來源: 中國軍網


“進藏先遣英雄連”官兵瞻仰李狄三塑像。劉越攝

  71年前的那次遠征,“進藏先遣英雄連”被曆史銘記。

  從(cong) 新疆於(yu) 田到藏北阿裏,全程1400餘(yu) 公裏。現在,這一距離乘坐飛機半天即可抵達。當年,這支連隊的官兵卻用雙腳丈量了整整1個(ge) 月。當五星紅旗飄揚的那一刻,藏北高原從(cong) 此有了“金珠瑪米”。

  有關(guan) 軍(jun) 史學者如是評價(jia) :“進藏先遣英雄連”的先期進入,像一把鋼刀紮進了雪域高原,對西藏各界帶來震撼性影響,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如今,71年過去了,隻要提起解放西藏,人們(men) 依然會(hui) 想起英勇頑強的“進藏先遣英雄連”,想起那136個(ge) 載入史冊(ce) 的名字。

  一麵“大功牆”承載的曆史之重

  清晨,連隊迎來了特殊的客人。

  他們(men) 是“進藏先遣英雄連”戰士王興(xing) 才老人的親(qin) 屬。2017年10月,98歲高齡的王興(xing) 才老人與(yu) 世長辭,走完了他光輝而又平凡的一生。至此,136位“進藏先遣英雄連”立大功的英雄們(men) ,全都融入了曆史長河,化作了喀喇昆侖(lun) 間的巍巍雪峰。

  提起王興(xing) 才老人,現在的連隊官兵都知道,他退伍後,在距離連隊駐地20餘(yu) 公裏的一個(ge) 小鎮上安了家,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一生。

  直到2011年,連隊幾經輾轉找上門,大家才知道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人,年輕時是136位“進藏先遣英雄連”立大功的英雄之一。老人在去世前,反複叮囑子女:每年都要替他到自己魂牽夢繞的老連隊看看。

  走進榮譽室,上士儲(chu) 明亮和王興(xing) 才老人的家屬來到“大功牆”前。他們(men) 看到,老人的名字位於(yu) 第10列第9路。

  “王老前輩,我們(men) 都惦記著您,惦記著連隊立大功的英雄們(men) 。”儲(chu) 明亮將前不久剛獲得的二等功證書(shu) 擺放在牆邊,麵對“大功牆”鄭重地敬了一個(ge) 軍(jun) 禮。

  多年來,每當連隊戰士立功或者受到上級表彰,他們(men) 都會(hui) 用這種方式與(yu) 連隊前輩“對話”。

  儲(chu) 明亮和他的戰友們(men) 都清楚連隊這段激蕩人心的曆史——

  1950年,毛主席下達“向西藏大進軍(jun) ”的號令。136名官兵組成先遣連,在黨(dang) 代表李狄三的帶領下,從(cong) 新疆於(yu) 田縣出發,懷揣“和平解放阿裏”的使命,義(yi) 無反顧地奔赴莽莽昆侖(lun) 。

  挺進昆侖(lun) 山2個(ge) 月後,先遣連向組織發過這樣一份電報:“99%均病,頭痛心口痛、頭部腫脹、眼腫嘴腫、臉部起水泡脫皮,惡心不能吃東(dong) 西是普遍現象……”

  高原的殘酷,讓先遣連官兵措手不及。最多時,連隊一天為(wei) 戰友舉(ju) 行了11場葬禮。

  在先遣連的進藏過程中,連隊犧牲的63人,沒有一人死於(yu) 戰鬥,全部都是被高原病帶走了生命。

  在高寒缺氧、補給斷絕的極端環境中,先遣連孤軍(jun) 奮戰長達1年零3天,將五星紅旗第一次插上藏北高原的千年凍土。凱旋後,連隊被授予“進藏先遣英雄連”榮譽稱號,每名官兵被記大功一次。

  136個(ge) 名字,136個(ge) 大功!

  的確,這支連隊無愧於(yu) 這份殊榮。當年,蒙古族戰士巴利祥子是連隊最強壯的戰士,在與(yu) 阿裏噶本政府的比武中力斷強弓震懾敵膽;他也是連隊第一個(ge) 犧牲的戰士——為(wei) 缺乏給養(yang) 的連隊連續捕獵,最終因高原病倒在了途中。

  先遣連出發時,王震將軍(jun) 托人送來4支盤尼西林(青黴素),這種如今再普通不過的藥物,在當時卻是先遣連的救命藥。李狄三生命垂危之際,黨(dang) 支部決(jue) 定使用一支盤尼西林,卻被他拒絕了:“我已經不行了,把藥留給其他戰士……”

  記憶飄遠,未曾親(qin) 身經曆那遙遠過去的人們(men) ,今天或許很難體(ti) 會(hui) 當年先遣連官兵付出了怎樣的犧牲!連隊幾經轉隸整編這麵“大功牆”都被保存了下來。

  這麵寫(xie) 滿136個(ge) 名字的牆壁,無疑成為(wei) 這支連隊永恒的精神坐標。


連隊開展新裝備列裝後首次實彈射擊訓練。郝宣攝

  一曲戰歌中蘊藏的血脈賡續

  “挺進!挺進!挺進!向西藏,向阿裏,向祖國邊疆進軍(jun) ……”

  激昂的歌聲從(cong) 連隊榮譽室傳(chuan) 來。2021年首批春季入伍的戰士在四級軍(jun) 士長秦振旗的帶領下瞻仰先輩事跡。秦振旗講到動情處,便為(wei) 大家唱起了《挺進歌》。

  這是一首獨屬於(yu) 先遣連的戰歌。當年,黨(dang) 代表李狄三帶領136名官兵挺進藏北阿裏,出發前他寫(xie) 下了這首歌。

  秦振旗的歌聲高亢激昂,23名新兵從(cong) 一開始的好奇,漸漸被感染、輕聲跟唱。那歌聲仿佛把大家帶到了當年先遣連的征途上。

  今年,是秦振旗在“進藏先遣英雄連”的第16個(ge) 年頭,也是最後一年。看著23雙略帶稚嫩的眼眸,秦振旗就像看到了自己第一次步入連隊的那天。

  一切都和現在很像。剛下連,他隨著指導員走進了連隊榮譽室。“想當‘進藏先遣英雄連’的兵,第一個(ge) 要學會(hui) 的就是唱《挺進歌》。”話音剛落,指導員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當時指導員唱歌的那股認真勁兒(er) ,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從(cong) 那天起,《挺進歌》一直伴隨著他的整個(ge) 軍(jun) 旅生涯。晚點名、歡送老兵、進出營門、集會(hui) ……隻要是能唱歌的場合,總少不了《挺進歌》那激昂的旋律。

  秦振旗深刻理解並愛上這首歌,是在他已成為(wei) 下士的時候。那年,連隊劍指昆侖(lun) ,參加跨區實兵演習(xi) 。車隊在蜿蜒的群山達阪間攀爬,道路當時還未完全實現硬化,秦振旗在顛簸的裝甲車裏吐得“七葷八素”。

  攀上黑卡子達阪,暴風雪不期而至。

  車隊難以成行。連長集合官兵商討對策,決(jue) 定人工鏟雪開路。沒幹多久,不少人累倒了。海拔4000多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秦振旗手握鐵鍬不住地頭暈目眩。

  “同誌們(men) ,咱們(men) 的前輩當年挺進西藏,一沒路、二沒車,憑著驚人毅力,硬是在1天內(nei) 翻過了界山達阪。”連長在風雪中亮起嗓子為(wei) 大家鼓勁,“今天,我們(men) 麵對和先輩相似的情況,也得拿出和先輩同樣的勁頭。”

  風雪撲麵,指導員一邊揮鎬一邊帶頭唱起了《挺進歌》。熟悉的旋律刺激著大家的神經,有種力量湧動全身。秦振旗把毛巾綁在頭上,咬著牙幹了起來……那一瞬間,他感到自己隱約觸摸到了“進藏先遣英雄連”的精神實質。

  在今後的日子裏,每當遇到困難,秦振旗總會(hui) 回想起那次風雪行軍(jun) 的情景,總會(hui) 唱起《挺進歌》。

  《挺進歌》唱罷,秦振旗望著若有所思的23名列兵說:“同誌們(men) ,從(cong) 這首歌裏,你們(men) 感受到了什麽(me) ?”

  “一往無前的氣概。”

  “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

  “壓倒一切困難的氣勢。”

  ……

  大家爭(zheng) 相發言,秦振旗頻頻點頭。

  “大家說的這幾股‘氣’,就是咱們(men) 連傳(chuan) 承下來的精神。隻要有這幾股‘氣’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緊接著,秦振旗開始給大家教唱《挺進歌》。

  “挺進!挺進!挺進……”歌聲再次響起。激昂的旋律中,蘊藏著紅色血脈代代傳(chuan) 承的密碼。

  三場比武背後的精武傳(chuan) 承

  瞄準,屏息,擊發。

  “砰砰砰……”伴隨槍響,目標應聲而落。“進藏先遣英雄連”中士史景方,作為(wei) 全團唯一一名參加師狙擊手比武的選手,一路過關(guan) 斬將,奪得冠軍(jun) 。

  “我沒給咱連隊丟(diu) 分。”走下比武場,史景方激動不已,“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他一直有個(ge) 當神槍手的夢想,而這個(ge) 夢想源自一次座談。

  那年,連隊第一任副連長彭青雲(yun) 老人,在家人陪伴下來到連隊,探訪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官兵邀請彭老一起座談,講講當年在連隊時的故事。彭老哈哈一樂(le) ,打開了話匣子:

  1950年10月,昌都戰役勝利後,當時的阿裏噶本政府迫於(yu) 形勢,不再和解放軍(jun) 兵戎相見。為(wei) 阻擋先遣連繼續前進的步伐,他們(men) 提出要和官兵比武。如果先遣連輸了,就得滿足他們(men) 的“止步”要求。

  勇往直前的先遣連爽快“接招”。

  比武場設在峪崆草灘上。在手槍比武時,半空中設有5個(ge) 羊頭靶子。這時,彭青雲(yun) 主動請纓來到陣前,隻見他抽出雙槍左右開弓,5個(ge) 羊頭靶子應聲而落,震驚了在場的人。

  最終,先遣連贏了,阿裏噶本政府隻得給解放軍(jun) “讓路”。

  聽到這裏,還是列兵的史景方,向彭老投去了敬佩的目光。也正是從(cong) 那時起,像彭老那樣當神槍手的夢想,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談到史景方,指導員鄭凱歌說:“在連隊,他並不是最有天賦的,但他是最努力的。”

  新兵考核時,史景方的射擊成績並不理想。在“進藏先遣英雄連”這樣的榮譽連隊當兵,讓他一度感到壓力山大。參加那次座談後,史景方悄悄地在自己筆記本上寫(xie) 下了一句話:“我要成為(wei) 彭爺爺那樣的神槍手。”

  為(wei) 了提高據槍瞄準的穩定性,史景方晚飯後就練習(xi) 穿大米,時常練到大半夜;白天,他專(zhuan) 挑砂石地進行訓練,一天下來,胳膊、膝蓋都被磨破了皮;為(wei) 了穩定呼吸,他每天將水盆接滿水練習(xi) 閉氣,經常將自己的臉憋得通紅。正是在這樣的苦練下,史景方一步步地走向了自己的夢想。

  在連隊,如此拚搏的戰士不隻史景方一個(ge) 。

  今年初,連隊榮譽室裏新添了一件陳設——那是一雙左腳大腳趾處燙了個(ge) 大洞的膠鞋。

  鞋的主人是儲(chu) 明亮。在去年底的一次武裝偵(zhen) 察比武前,他的腳趾不慎受傷(shang) ,指甲蓋外翻,劇烈的疼痛折磨著他。

  為(wei) 了如期參考,儲(chu) 明亮用燒紅的火鉗,在膠鞋上燒出一個(ge) 能將受傷(shang) 腳趾外露的洞,咬著牙走上了比武場。

  最終,儲(chu) 明亮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這雙鞋也被留存下來,放進了連隊榮譽室,和先輩遺留下的諸多物品一道,融入“進藏先遣英雄連”的精神譜係之中。

  兩(liang) 麵戰旗折射出的時代轉型之變

  連隊榮譽室裏,陳列著兩(liang) 麵戰旗。

  一麵是先遣連進藏時,副連長彭青雲(yun) 威風凜凜地騎著戰馬、手中高擎“向西藏大進軍(jun) ”的戰旗。

  另一麵是2019年國慶閱兵時,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旗手擎著繡有“進藏先遣英雄連”字樣的戰旗。

  兩(liang) 麵戰旗,兩(liang) 個(ge) 時代。昔日躍馬揚鞭上昆侖(lun) 的先遣連,如今邁步在信息化轉型的大道上。

  其實,連隊的轉型之路並不平坦。

  中士殷飛,是在改革中轉隸到“進藏先遣英雄連”的。防空兵專(zhuan) 業(ye) 的他在老連隊是訓練尖子,到新單位後成了專(zhuan) 業(ye) “小白”。類似情況,在當時的連隊不在少數。

  麵對新裝備、新專(zhuan) 業(ye) 、新人員,連隊麵臨(lin) 著嚴(yan) 峻的轉型考驗。能不能在新時代延續先遣連的榮光?這個(ge) 問題的答案,連隊黨(dang) 支部一班人一時心裏也沒底。

  轉型後的第3個(ge) 月,連隊就遭遇了挫折。

  那是連隊組建後首次參加的一次合成營戰術演練。習(xi) 慣於(yu) 唱主角的他們(men) 猛打猛衝(chong) ,忽略了與(yu) 防空要素和後裝要素的配合,導致戰場脫節,十幾輛裝甲車成了“活靶子”。連隊的演練成績評定在全團墊底。

  這是能查證到的連隊曆史上的最差成績。一時間,上級領導的批評,兄弟連隊怪異的眼神,戰友間的抱怨接踵而至,憋屈和不甘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

  “一次失利不能失了士氣。”那天,黨(dang) 支部組織所有黨(dang) 員分析連隊形勢,殷飛也在其中,連長和指導員在會(hui) 場立起了“進藏先遣英雄連”的旗幟。

  “長期以來,連隊頂著榮譽光環,各級高看一眼、厚愛一分,我們(men) 決(jue) 不能有負拳頭連隊的美譽。但改革後要認識到,合成營才是未來戰場的‘鐵拳頭’,我們(men) 要當一根‘強健的手指’,攥指成拳才能發揮出最大力量。”

  鄭凱歌還為(wei) 大家闡明這樣的道理:轉型是變化、是生長,要想能力升級、本事擴容,“拔節之痛”在所難免。

  望著鮮紅的戰旗,聽著慷慨的動員,殷飛的心熱了起來。他說:“跌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爬起來繼續衝(chong) 鋒的勇氣;謀轉型、當精兵,不能辜負了‘進藏先遣英雄連’的稱號。”

  “那段時間,連隊官兵討論最多的是轉型,想得最多的是奮起。”回憶失利後的日子,殷飛心中感慨萬(wan) 分,“那是我當兵以來最羞恥卻又最昂揚的時光!”

  壓力和動力是一對“孿生兄弟”,此消彼長間,連隊轟轟烈烈的高原大練兵開始了。從(cong) 基礎科目練起,官兵鉚在戰位上苦練本領。幹部每人負責一個(ge) 專(zhuan) 業(ye) ,逐字逐句鑽研教材,想方設法熟悉裝備性能、探索戰術戰法。

  受高原氣壓影響,裝甲射擊彈道與(yu) 平原相比差異明顯。射擊技師胡偉(wei) 不放過任何一次實彈射擊機會(hui) ,帶著射手一遍遍試驗、一遍遍測量,終於(yu) 掌握了某型裝備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實施精確射擊的要領。

  整個(ge) 連隊就像一個(ge) 被不斷壓縮的彈簧,等待著力量釋放後一躍而起的那天。

  去年底,再次走上演訓場,連隊“三大專(zhuan) 業(ye) ”考核成績人人優(you) 良,殷飛還刷新了團隊特高寒條件下實彈射擊紀錄。不忘半年前演訓場上的那次失利,這次終於(yu) 扳回來了。

  為(wei) 了這一成績,連隊官兵投入了大量心血和汗水。連隊先後有31人次因過度勞累引發高原反應,卻無一人申請下山。

  在一張合影照片上,官兵麵龐發黑、嘴唇幹裂,卻笑容燦爛,像極了先輩的模樣。

  創業(ye) 維艱,守成不易。從(cong) 高原返回營區,連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戰旗放回榮譽室。殷飛主動請纓,雙手擎著戰旗在“大功牆”前向先輩報告。

  麵對鮮紅的136個(ge) 名字,殷飛還未張口便濕了眼眶。他知道,這一年的高原駐訓有多麽(me) 不易,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先輩們(men) 當年有多麽(me) 不易。

  戰旗獵獵,新時代“進藏先遣英雄連”的傳(chuan) 人們(men) 鄭重地向136位英雄致敬。

  跨越時代的千山萬(wan) 水,這136個(ge) 永載史冊(ce) 的名字在一代代傳(chuan) 人心中回響……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