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軍老戰士祝雲華:我是人民群眾的“阿佳老祝”
2021年初秋的一天,迎接幾位從(cong) 西藏來的記者,已過鮐背之年的祝雲(yun) 華老人非常激動。她用鑰匙打開抽屜,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ge) 小木盒,向記者展示她珍藏的東(dong) 西——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祝雲(yun) 華奶奶布滿老繭的雙手來來回回細細撫摸著紀念章,這枚紀念章對她而言意義(yi) 非凡,不僅(jin) 是黨(dang) 和國家對她奉獻西藏的肯定,更是她見證祖國強大並為(wei) 之驕傲的榮耀。
祝雲(yun) 華,1930年2月出生,重慶萬(wan) 州人。入伍之初,在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原十八軍(jun) 衛生部工作。1951年2月,時年21歲的祝雲(yun) 華隨著十八軍(jun) 後勤第四辦事處從(cong) 四川邛崍出發踏上了進藏征程。
“當時雅安到拉薩的康藏公路正值修建期間,汽車根本開不進去,當地老鄉(xiang) 的生活物資都是靠犛牛、馬匹運輸,而我們(men) 也是全程負重行軍(jun) 。”聊及當年進藏時的情形,祝奶奶坐直了身子,“食品短缺、山高路險、氣候多變、高寒缺氧,進藏路上,時時刻刻要麵對危險乃至犧牲。當時,十八軍(jun) 擁有近百名紅軍(jun) 時期的骨幹,不少人形容進藏艱難程度是第二次‘長征’。”
2021年,距離當初進藏已過去了70個(ge) 年頭,祝雲(yun) 華奶奶卻清晰地記得,進藏路上,四兩(liang) 炒麵和一小截蛋黃臘,就是每名戰士一天的口糧。“當精神戰勝了物質時,你就戰勝了一切敵人,更何況是小小的饑餓感。”祝雲(yun) 華說。
祝雲(yun) 華記得,1951年3月,隊伍行至金沙江邊時,目光所及之處,全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的江麵上既無橋梁也無船隻。提著心,吊著膽,祝雲(yun) 華和戰友們(men) 坐上了直徑不到2米、一次隻能承載四五個(ge) 人的牛皮筏子,為(wei) 了保持平衡,她和戰友們(men) 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動不動。祝雲(yun) 華回憶說,坐著牛皮筏子過金沙江,就像漂浮在大江上的一片樹葉,被江水不斷拋起、跌落,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祝雲(yun) 華還記得,在崗托鎮附近雪山上宿營的那個(ge) 晚上,她和衛生部的另外兩(liang) 個(ge) 女同誌搭好帳篷後,3個(ge) 人就鑽進去休息了。夜裏,天降大雪,積雪壓塌了帳篷,並在帳篷上麵蓋了厚厚的一層“雪被”。行軍(jun) 途中的勞累,讓3個(ge) 人對帳篷的坍塌渾然不知,竟在“雪窩”中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天亮了,同誌們(men) 四處尋找,才發現她們(men) 的帳篷被雪埋了。最終,靠著戰友幫忙,才把她們(men) 3人從(cong) 厚厚的積雪中刨了出來。
1954年,經老首長介紹,在昌都丁青縣辦事處行政科工作的祝雲(yun) 華和來自河南的入藏戰友王泉海結為(wei) 夫妻。1957年,祝雲(yun) 華調到陝西鹹陽公學(現西藏民族大學)教書(shu) 。1959年,為(wei) 追隨丈夫的腳步,祝雲(yun) 華選擇放棄在鹹陽的工作,來到了自然環境更惡劣、條件更艱苦的阿裏地區日土縣,從(cong) 事婦聯工作。
祝雲(yun) 華回憶說,在日土縣工作期間,她和同事的工作主要在基層,騎馬下鄉(xiang) 是家常便飯,一天下來,屁股被馬背磨得疼痛難耐,像著了火。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下了馬後,兩(liang) 條腿抖得厲害,根本站不穩,更不知道該如何走路了。
為(wei) 了更好地宣傳(chuan) 黨(dang) 的政策,祝雲(yun) 華幾乎走遍了日土縣的每個(ge) 角落,和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用真心換來了老百姓的尊重和喜愛,也與(yu)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人們(men) 習(xi) 慣性地稱呼她“阿佳老祝”。
2013年,祝雲(yun) 華的孩子來拉薩旅遊,一路上,他們(men) 將沿途看到的風景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分享給了祝雲(yun) 華。一張張照片和一段段視頻,直擊祝雲(yun) 華的內(nei) 心,“我想念西藏,想念生活在那裏的人們(men) ,現在西藏發展得這麽(me) 好,好想再回到西藏看一看,再聽他們(men) 喊我一聲‘阿佳老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老西藏故事】農奴娃成長記:十八軍老戰士巴桑
巴桑1934年出生在日喀則拉孜縣的一個農奴家庭。父親早逝,小時候的巴桑跟著媽媽在領主家當傭人,兩個哥哥在領主家一個放羊一個喂馬,一家人吃盡了苦。[詳細] -
敢叫天險變通途——重走十八軍“入藏第一險”夏貢拉山
從夏貢拉山東麓崎嶇的山路向上行進,與我們同行的向導洛鬆頓珠指向隱約出現在半山腰的一條廢棄的騾馬驛道,告訴我們那條羊腸小道便是沿用千百年的茶馬古道,也是當年十八軍翻山的老路。[詳細] -
尋訪了212位進藏解放軍後,我決定留在西藏
走進位於西藏波密縣委大院內的紅樓,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麵照片牆,牆上有200多位老人的照片,照片上方有一行字:致敬“十八軍”·感恩“老西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