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6日從(cong) 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簡稱西藏非遺保護中心)獲悉,自2016年西藏開展60歲以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截至目前,正開展46位60歲以上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其中已完成30位,實現階段性進展。
西藏非遺保護中心普查保護部助理研究員索朗介紹,新一輪60歲以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記錄評審工作剛結束,完成了古格宣舞傳(chuan) 承人卓嘎、唐卡嘎瑪嘎赤畫派傳(chuan) 承人嘎瑪德來搶救性記錄工作中期審查,“兩(liang) 位老人均近90歲,搶救工作迫切”。
他補充說,主要審查傳(chuan) 承人相關(guan) 的口述片、傳(chuan) 承教學片、項目實踐片、綜述片、工作卷宗、文獻收集等工作。口述片不少於(yu) 5個(ge) 小時,傳(chuan) 承教學片、項目實踐片均不少於(yu) 90分鍾,綜述片30分鍾以上。
目前,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已完成兩(liang) 位傳(chuan) 承人記錄工作的中審,最後環節上報中國文旅部進行驗收工作。
“傳(chuan) 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承載者和傳(chuan) 遞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活態傳(chuan) 承的關(guan) 鍵。”索朗認為(wei) ,對傳(chuan) 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將傳(chuan) 承人對文化傳(chuan) 統的深刻理解與(yu) 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藝通過數字化多媒體(ti) 手段全麵、真實、係統地記錄,保留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為(wei) 後人傳(chuan) 承、研究、宣傳(chuan) 、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留下寶貴資料,對於(yu)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體(ti) 係,具有重要意義(yi) 。
目前,西藏共計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106項(含今年新公布的1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6名。
索朗表示,從(cong) “非遺+旅遊”“非遺+產(chan) 業(ye) ”來看,當下,非遺保護形成了政府主導、民眾(zhong) 參與(yu) 的良好發展狀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