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李佳俊:“我要為先遣連英雄們做些事情”

發布時間:2021-10-27 09:08: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11.jpg

  圖為(wei) “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記者米瑪與(yu) 李佳俊(左)合影。(攝於(yu) 2021年7月12日)記者 張宇 攝

  李佳俊檔案:

  1938年出生於(yu)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西藏著名文學評論家。1960年從(cong) 雲(yun) 南大學畢業(ye) 後進藏。曾任《西藏文學》主編、西藏日報社副總編輯。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西藏遊記》《在雪原上》《雪域作家的智慧和追求》《我在西藏當記者》,文藝評論集《文學,民族的形象》《探索高原民族的奧秘》,大型話劇《岡(gang) 底斯英雄》、話劇《亞(ya) 隆之戀》等。

  1964年“七一”前夕,共青團阿裏分工委特邀騎兵支隊翻譯股長馬占山,給阿裏青年作先遣連進軍(jun) 阿裏、解放阿裏的英模事跡報告。作為(wei) 一名青年團員,李佳俊為(wei) 李狄三和戰友們(men) 的巨大犧牲震撼不已。身為(wei) 一名媒體(ti) 記者,他徹夜難眠,覺得要為(wei) 先遣連英雄們(men) 做些事情。於(yu) 是,李佳俊對照馬占山的報告和左齊將軍(jun) 撰寫(xie) 的回憶錄《李狄三》,對先遣連的進藏各類事件和細節認真進行了查漏補缺,做了大量宣傳(chuan) 報道工作。

  七月天氣炎熱。在成都市一環路南四段的鬧市區一幢居民樓裏,記者見到了83歲高齡的李佳俊。

  “那是1964年3月,我參加工作後的首次休假剛剛結束,廣播電台編委會(hui) 通知,要我到阿裏與(yu) 《西藏日報》建立聯合記者站。所謂聯合記者站,其實就我一個(ge) 人。我帶上戶口本和組織關(guan) 係到阿裏報到。”

  回憶往事,李佳俊的精神立即抖擻起來。

  “我與(yu) 阿裏、與(yu) 先遣連的不解之緣,就此開始。”李佳俊說著從(cong) 書(shu) 架上抽出一本紅色封皮的“工農(nong) 日記”,裏麵工工整整記錄著各種采訪素材。有訪談記錄、有地名人名標注,甚至還有藏文標記。

  “因為(wei) 當時我是阿裏唯一的文學科班生,阿裏分工委書(shu) 記兼阿裏騎兵支隊政委劉少稚,希望我創作一部歌頌先遣連英雄事跡的大型話劇,這就是後來創作並得以在拉薩上演的大型話劇《岡(gang) 底斯英雄》的緣起。”李佳俊告訴記者。

  李佳俊雖已高齡,但身體(ti) 硬朗。隻是因為(wei) 神經性耳聾,聽力幾乎全無。記者隻能把問題寫(xie) 在紙上,他看完之後,再回答問題。

  “對先遣連關(guan) 注越多,采訪越深入,細節就越生動感人。兩(liang) 水泉在哪裏?紮麻芒堡是什麽(me) 樣子?我需要沿著先烈翻越昆侖(lun) 山進軍(jun) 阿裏的路線去親(qin) 身體(ti) 驗一番。”李佳俊說,“1965年7月,我到改則縣采訪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終於(yu) 有了實地采訪先遣連英雄事跡的機會(hui) 。”

  在改則縣物瑪區委書(shu) 記唐振華和藏族女幹部紮西卓瑪的陪同下,李佳俊按照先遣連進藏路線,參觀走訪了衝(chong) 東(dong) 、洞姆卓裏、紮保、納如巴、江索郭(紮麻芒堡)等改則縣境內(nei) 的先遣連舊址,召開牧民座談會(hui) ,祭掃烈士墓地。

  “那真是一次終生難忘的采訪經曆!”李佳俊說。

  李佳俊改則之行在新聞報道上的收獲是一篇長篇通訊《踏訪先遣連英雄的腳跡》,書(shu) 寫(xie) 改則縣甲日鄉(xiang) 、加措鄉(xiang) 群眾(zhong) 對先遣連的深切懷念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的高昂鬥誌,以及生產(chan) 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同時,給解放軍(jun) 阿裏騎兵支隊和中共阿裏分工委送交了一份《關(guan) 於(yu) 李狄三等烈士墓的調查報告》。

  這份寫(xie) 於(yu) 1965年8月的調查報告總共4千餘(yu) 字,從(cong) 先遣連事跡在當地牧民群眾(zhong) 中的影響寫(xie) 起,詳細記錄了尋找先遣連舊址的過程、采訪當地牧民的經曆和先遣連精神的重大意義(yi) ,尤其是實地調查時的所見所聞、現場描寫(xie) ,讓人身臨(lin) 其境。調查報告還提出了遷葬建墓的具體(ti) 建議和實施辦法以及經費概算,等等。

  “我之所以要超越自己的工作範圍書(shu) 寫(xie) 這份調查報告,是因為(wei) 受到先遣連英雄事跡的強烈震撼,而56位烈士墓地的殘破景象與(yu) 後人對他們(men) 的尊崇極不相稱,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李佳俊說。

  令李佳俊欣慰的是,他的調查報告很快引起有關(guan) 部門的重視。第二年,有關(guan) 部門組織人力物力,把分別埋葬在改則縣江索郭、噶東(dong) 等4處的烈士遺骨,統一遷移到獅泉河鎮——這就是今天獅泉河鎮北山坡上的先遣連烈士陵園。

  “為(wei) 我所景仰的先遣連烈士的墓地搬遷盡微薄之力,也是我作為(wei) 後來人敬獻給先烈英雄的一束小花。”李佳俊動情並自豪地說。

  李佳俊在阿裏記者站工作了4年,多次采訪報道了先遣連英雄事跡,但是麵對麵采訪先遣連戰士的機會(hui) 卻在40年之後。

  “2003年冬天,已經退休在家4年的我接到時任《西藏文學》主編閆振中的電話,邀請我協助采訪在世的先遣連老戰士,撰寫(xie) 一本內(nei) 容全麵、紮實的書(shu) 。能為(wei) 歌頌先遣連事跡盡綿薄之力,當然是求之不得。”

  此時,李佳俊65歲,閆振中59歲。兩(liang) 個(ge) 誌同道合的人在成都會(hui) 合,開始了“尋找英雄”的旅程。他們(men) 奔赴西安、烏(wu) 魯木齊、甘肅、山西等地,采訪了先遣連報務員王惠誌、副連長英雄彭青雲(yun) 、藏族翻譯員喬(qiao) 德錄、指導員李子祥等。

  “為(wei) 了節省經費,我們(men) 坐火車,住招待所,靠兩(liang) 條腿走路,邊走邊聊,雖然很辛苦,但兩(liang) 個(ge) 人都很興(xing) 奮!”李佳俊回憶說。

  基於(yu) 半年的采訪活動,李佳俊完成了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尋找英雄路漫漫——回憶采訪阿裏先遣連的前前後後》。他在文章最後寫(xie) 道:先遣連英雄遭遇諸多難以想象的磨難,能處之泰然而不改初衷,才顯示出英雄本色。

  采訪是在李佳俊的書(shu) 房裏完成的。書(shu) 櫃裏擺放的大多是關(guan) 於(yu) 西藏的書(shu) 籍,這裏是李佳俊感到最愜意的地方。

  “如果離開了西藏,我什麽(me) 都不是!”李佳俊說,“我們(men) 當不了什麽(me) 英雄,但可以學習(xi) 英雄,努力做一名正直、有良知的人。”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