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當天,下著蒙蒙細雨。布次仁伸手拂去墓碑上的雨滴,把揣在包裏的水果、花朵整齊地擺放在墓碑前,輕聲細語訴說著如今的幸福生活。
布次仁說,他的先輩是當年在洛隆縣碩督鎮駐紮的清軍(jun) 會(hui) 計,死後安葬於(yu) 碩督鎮的清代漢墓群中。每到清明節,布次仁都會(hui) 前來祭奠。
碩督鎮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進藏要道,也是“清代漢墓群”“十八軍(jun) 宿營地”等文化曆史遺跡所在地。
十八軍(jun) 種下的綠蔭庇佑後來者
1950年11月,十八軍(jun) 解放昌都後,52師154團飛奪洛隆宗,隨後,154團第一營駐紮在碩般多(今碩督鎮)。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宿營地的舊址遺跡。
當時,十八軍(jun) 154團第一營開荒種地、植樹造林,在宿營地周圍栽種下一株株小柳樹苗,經過70年的生長,現在柳樹根深葉茂,蔚然成林。據記載,全團共開墾荒地300餘(yu) 畝(mu) ,植樹5489株,種糧、種菜130餘(yu) 畝(mu) 。
在采訪途中,通過當地工作人員的介紹,記者看到公路一旁赫然立著一塊高大的展示板,上麵用藏漢兩(liang) 種文字標注著六個(ge) 紅色大字——“十八軍(jun) 宿營地”,往路邊走下去,地處平地的宿營地舊址映入眼簾。
走進舊址,一塊巨石佇(zhu) 立正中,上麵標記著十八軍(jun) 154團營地標誌,往周邊望去,上百棵柳樹根深葉茂、綠蔭掩映。
十八軍(jun) 52師154團團長郤晉武之女郤革紅通過翻閱父親(qin) 進藏行軍(jun) 時的日記,重述起當年部隊駐紮的畫麵:一排排帳篷搭建整齊,春日和夏季,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顯得分外美麗(li) 。
十八軍(jun) 在碩般多駐紮了一年,駐軍(jun) 期間,千方百計幫助當地群眾(zhong) 謀生產(chan) 謀發展,與(yu) 群眾(zhong) 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在離開之時,更是將勞動成果全部無償(chang) 送給了當地群眾(zhong) ,以實際行動幫助群眾(zhong) 減輕生活負擔,軍(jun) 民團結的感人故事代代相傳(chuan) 、源遠流長。
民族團結故事世代傳(chuan) 頌
“鏘、鏘、鏘……”鼓聲由緩到急、由慢到快,舞者跟隨鼓聲不停變換隊形,跳躍、翻滾、旋轉……形似獅子、勝似獅子。一曲畢,掌聲陣陣。
據史料記載,碩督獅子舞是從(cong) 其他省市流傳(chuan) 而來,在清朝中晚期逐漸盛行,並與(yu) 當地舞蹈結合,成為(wei) 新的特色,極富娛樂(le) 性和趣味性。
據67歲的獅子舞傳(chuan) 承人鄧巴阿尼介紹,獅子舞是由當時駐紮在此的清軍(jun) 福龍司(音譯)傳(chuan) 授給兒(er) 子,兒(er) 子教給好友布瓊次仁,也就是鄧巴阿尼的父親(qin) ,後由鄧巴阿尼傳(chuan) 承,如此延續下來。
作為(wei) 藏漢文化碰撞出的結晶,在政府的支持和鄧巴阿尼的努力下,碩督獅子舞傳(chuan) 承隊伍逐漸壯大,成為(wei) 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翻開《洛隆縣誌》,其中以較全麵的篇幅詳細講述了在清雍正時期,兩(liang) 千餘(yu) 名入藏清軍(jun) 在碩督鎮駐紮,而後一些漢族士兵與(yu) 當地藏族居民結婚生子,象征民族團結的“姻緣樹”,也是由當時第一對藏漢聯姻的夫妻共同種下。如今楊樹和柳樹形成的“姻緣樹”枝繁葉茂。
碩督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將“姻緣樹”圍在中央,緊緊環繞。
住在安置點的邊色卓瑪早年在外打工時,與(yu) 丈夫劉遠樹結識相愛,並生下三個(ge) 可愛的寶寶,如今,夫妻倆(lia) 的日子越過越好、蒸蒸日上。
除了清軍(jun) 墓、獅子舞和“姻緣樹”,碩督鎮還保留著古城牆等遺址,一些居民家中保留著做月餅、醃酸菜等習(xi) 俗。
幸福生活甜如蜜
洛隆縣作為(wei) 茶馬古道必經之地,自古以來就是藏漢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源遠流長。
在洛隆縣俄西鄉(xiang) 貢中村的塔俄養(yang) 殖基地,紮西和同事坐在辦公室交流養(yang) 殖經驗,在基地工作的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紮西通過技術員劉女士的指導,熟練掌握了飼養(yang) 羊和雞的養(yang) 殖技術。現有員工15人,年人均收入24000元。
“這裏的技術人員都是從(cong) 其他省市過來的,有著豐(feng) 富的養(yang) 殖經驗,對本地員工,他們(men) 盡職盡責,手把手傳(chuan) 授經驗,相處的十分融洽。”俄西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漆超說道。
談到對紮西的印象,劉女士告訴記者:“紮西做事誠懇、工作踏實,養(yang) 殖技術一學就會(hui) ,工作效率特別高。”
在此之前,紮西通過種青稞、挖蟲草、外出打零工為(wei) 生,如今在基地工作,按月拿工資,使紮西不用四處奔波,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生活逐漸變得穩定與(yu) 幸福。
對於(yu) 未來的生活,紮西充滿憧憬:“我以後想通過學到的養(yang) 殖技術在自己家裏養(yang) 雞、養(yang) 豬,增加一筆收入,實現致富增收。”
現在的洛隆,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生活像蜜餞一樣香甜,有滋有味、紅紅火火,正以嶄新的姿態奔跑在幸福大道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