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yun) 霧繚繞似仙境,紮日風光世難尋。”曆史上,隆子縣紮日鄉(xiang) 就以風景秀麗(li) 、氣候宜人而聞名。
近年來,在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懷下,紮日鄉(xiang) 全力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團結帶領群眾(zhong) 住上了“小康房”、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把昔日荒涼的邊境山鄉(xiang) ,打造成了閃耀邊陲的“高原明珠”,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住上“小康房” 開啟新生活
藍色的屋頂如天空一樣美麗(li) ,黃藍相間的樓房錯落有致……
自己僅(jin) 出造價(jia) 30%的錢,就能住上獨具西藏特色的藏式小院,這讓紮日鄉(xiang) 群眾(zhong) 喜不自禁。
洛瓦村,是西藏邊境小康村建設催生的新村。走進村裏,98棟鱗次櫛比的“小康房”,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除高標準建設了‘小康房’外,黨(dang) 和政府還投資建設了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了竹器加工廠、藏香加工廠等特色產(chan) 業(ye) 。”洛瓦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催成告訴記者,“邊境小康村建設讓邊境群眾(zhong) 住上了新房,開啟了新時代的新生活。”
該村群眾(zhong) 次仁康卓一家4口人,住上了一樓一底的“小康房”。“‘小康房’兩(liang) 層共8間,我們(men) 出了10萬(wan) 元。”出一部分錢就住上了新房,讓這位農(nong) 家婦女很是高興(xing) ,能幹的她用4間房開了茶館,做起了小生意,一年增加收入1萬(wan) 多元。
住上“小康房”後的洛瓦村群眾(zhong) 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且信心滿滿。“目前,竹器加工廠、藏香加工廠已經投入運營了。”催成說,“得益於(yu) 大自然的饋贈,我們(men) 這裏山上長了很多竹子。隻要把這些竹子加工出來,做成簍子、筐子,就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為(wei) 了提高群眾(zhong) 的竹器編織水平,當地黨(dang) 委、政府從(cong) 外地請來師傅,手把手傳(chuan) 授技藝。“群眾(zhong) 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很高。大夥(huo) 都說,有手藝,就有收入,就有好生活。”催成說,“技術提高後,下一步就是開拓市場。我們(men) 準備在縣裏、市裏開設銷售點,打開銷路,把產(chan) 業(ye) 搞活,真正帶動群眾(zhong) 致富。”
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竹器加工廠、藏香加工廠蓬勃發展,堅定了洛瓦村群眾(zhong) 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信心。
吃上“旅遊飯” 推動新發展
景色美,房子新,就應該搞旅遊。邊境小康村建設完成後,紮日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發展機遇——辦民宿,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業(ye) 。
針對群眾(zhong) 反映民宿接待用房沒有獨立衛生間的情況,紮日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及時向上級有關(guan) 部門反映,為(wei) 辦民宿的每戶群眾(zhong) 爭(zheng) 取了5萬(wan) 元扶持資金。“剛開始,我們(men) 以為(wei) 報名的群眾(zhong) 不多。但報名情況卻出乎了我們(men) 的預料,僅(jin) 莊納村就有11戶群眾(zhong) 主動報名。”餘(yu) 誌平說,“最近,好多群眾(zhong) 問我,還有沒有名額,能不能報名參加。鄉(xiang) 裏決(jue) 定先選一部分條件成熟戶作試點,成功後再進一步擴大覆蓋範圍。”
早在2007年,莊納村群眾(zhong) 尼瑪次仁就利用家裏多餘(yu) 的房間辦起了家庭旅館。“那時,隻有兩(liang) 間客房,六七個(ge) 床位,一個(ge) 床位每晚收費二三十元,條件不好,住的人不多,一年收入也沒有幾個(ge) 錢。”他告訴記者,“‘小康房’共2層8間,我們(men) 又加蓋了5間,共13間。6間我們(men) 自己住,7間作了客房,2間單間、5間標間,單間一晚收費100元,標間一晚收費150元。從(cong) 4月到7月,已經收入了5000多元。”
尼瑪次仁對黨(dang) 和政府投入5萬(wan) 元支持他家改善民宿接待條件很是感謝。他說:“客人向我們(men) 提了很多次,希望客房有獨立衛生間,但我們(men) 拿不出錢來改造,也不知道怎麽(me) 改造。黨(dang) 和政府出錢統一幫我們(men) 改造,真是太感謝了。”
除出資幫群眾(zhong) 改善接待條件,提升接待服務能力外,紮日鄉(xiang) 還積極爭(zheng) 取項目資金,興(xing) 建觀景台、汙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提升景點的接待能力和吸引力。“旅遊業(ye) 是朝陽產(chan) 業(ye) ,我們(men) 相信,未來紮日鄉(xiang) 的吸引力會(hui) 越來越大,旅遊業(ye) 會(hui) 越做越強,吃上‘旅遊飯’的群眾(zhong) 會(hui) 越來越多。”餘(yu) 誌平信心滿滿地說。
走上“致富路” 奮進新時代
風正好揚帆,奮進正當時。回首創業(ye) 初心,莊納村群眾(zhong) 尼瑪旦增很是感慨,他說:“我們(men) 這裏山上有野茶,但大夥(huo) 都是采了自己泡著喝,很少往外賣。所以我就想,我們(men) 有這麽(me) 好的氣候條件,為(wei) 什麽(me) 不引進茶苗種茶呢!”
幾經謀劃,2016年,在當地黨(dang) 委、政府支持下,尼瑪旦增從(cong) 四川雅安引進茶苗,開始試種。“頭兩(liang) 年都失敗了,虧(kui) 了100多萬(wan) 元。”開弓沒有回頭箭,首戰失利並沒有讓尼瑪旦增氣餒,反而愈挫愈勇。
在種茶之前,尼瑪旦增是紮日鄉(xiang) 的“旅遊明星”,靠給遊客當向導,為(wei) 遊客提供住宿、停車等服務,一年收入二三十萬(wan) 元。但他並不滿足於(yu) 此,一心想做一番大事業(ye) ,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時,帶領群眾(zhong) 增收致富。他說:“創業(ye) 時我拿出積蓄60萬(wan) 元,親(qin) 戚借給我40萬(wan) 元,黨(dang) 和政府扶持了60萬(wan) 元。這些錢都是真金白銀,我不能讓他們(men) 打了水漂。”
最終,在自治區科技廳技術員指導下,2018年,尼瑪旦增試種成功。現在,茶田已經從(cong) 當初的50多畝(mu) ,發展到了200多畝(mu) ,走上了集體(ti) 致富的路子。“我們(men) 搞股份製,村裏群眾(zhong) 占股40%,我占股60%。”他告訴記者,“去年,我們(men) 產(chan) 茶250公斤,實現收入40多萬(wan) 元。我們(men) 的茶葉產(chan) 量逐年提升,銷路也越來越好,相信今年收入會(hui) 更高。”
目前,尼瑪旦增帶領群眾(zhong) 創辦的合作社除解決(jue) 了4人就業(ye) 外,還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了就近就便增收的機會(hui) 。記者采訪時,正趕上該村群眾(zhong) 次旺和白瑪央金在茶田除草。“我們(men) 在這裏幹了兩(liang) 三年了,一天收入150元,幹得多掙得多。”說完,白瑪央金笑了,從(cong) 她的笑聲中,我能感受到,群眾(zhong) 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