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裏河彎彎曲曲向前延伸,沿著河畔逆流而上,穿過河穀牧場後,站在雪山頂上遠眺,一個(ge) 形似“堡壘”的村落便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巴卡村卡熱組。
卡熱組,一個(ge) 邊陲自然村,位於(yu) 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楚魯鬆傑鄉(xiang) 巴卡村。這裏平均海拔4100米,山高穀深,每年大雪封山半年。
“卡熱藏語意為(wei) ‘堅固的堡壘’。據傳(chuan) ,卡熱的先民曾居住在懸崖上的洞穴裏。堡裏僅(jin) 有一扇門進出、一條路通達。舊西藏,楚魯鬆傑十分封閉,盜匪猖獗,鑿穴群居是為(wei) 了防禦強盜。”村裏老人索朗多傑說。
圖為(wei) 楚魯鬆傑鄉(xiang) 巴卡村卡熱組(2018年12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陳尚才 攝
76歲的索朗多傑和老伴旦增措姆一直住在村裏。如今,老兩(liang) 口搬進邊境小康村新房,臥室、客廳、廚房、儲(chu) 物間、廁所等布局合理,寬敞的院落裏開滿鮮花。“以前哪敢想能住這麽(me) 好的房子。當年解放軍(jun) 趕跑土匪,我們(men) 才走出土堡,在對岸山腰上建起屬於(yu) 自己的家。”
沿著河床,索朗多傑帶著記者來到原來的住處。隻見懸崖上洞穴密布,在經年風吹日曬和雨水衝(chong) 刷下,多處已坍塌。裏麵沒有窗戶,一片漆黑,隻留下石灶和已熏得發黑的石凳。
隨著國家對邊境地區的投入不斷加大,卡熱人先後3次興(xing) 建或改建住房。2018年,巴卡村邊境小康示範村項目正式啟動,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標準,卡熱群眾(zhong) 每家都分到一套獨家院落。
2018年底起,新華社記者曾在楚魯鬆傑鄉(xiang) 蹲點調研,數次來到卡熱組采訪,記錄下這個(ge) 很難抵達的邊陲小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滄桑巨變。近日,記者再次走進這裏,處處感受到新變化。
卡熱組目前共有19戶77人。走在村道上,可以看到一幢幢藏式小樓,村民家門前的樹葉泛黃,腳下是青稞留香的田野,深秋的邊陲古村宛如嵌在深山裏的一幅油畫。
圖為(wei) 卡熱組藏族婦女穿戴的宣舞服飾。(楚魯鬆傑鄉(xiang) 政府供圖)
改變,從(cong) 2012年起加速,這一年楚魯鬆傑撤村設鄉(xiang) 。
記者兩(liang) 年多前蹲點采訪時,卡熱組到鄉(xiang) 政府僅(jin) 50公裏,但全是土路,汽車需蝸行1個(ge) 多小時;每到冬季,村民靠光伏板存電用電,遇上數日大雪隻能點油燈照明;為(wei) 尋找手機信號,人們(men) 要爬到半山腰,固定點位與(yu) 外界聯係。
“現在手機信號覆蓋到村裏,跟在阿裏地區讀書(shu) 的孩子視頻通話,聯係衛生院醫生看病,給鄉(xiang) 政府匯報放牧巡邊情況都很方便。”29歲的村民仁青歐珠說。
44歲的巴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白益西感慨地說:“如今村裏連上了電網,自來水接到了家裏,打電話上網很方便。很多群眾(zhong) 期盼的問題得到了解決(jue) 。”
封山問題曾最為(wei) 困擾當地群眾(zhong) 。如今,楚魯鬆傑鄉(xiang) 通外柏油公路已建成通車,卡熱組新建的水泥路也連接上柏油路,通行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圖為(wei) 深秋時節,美麗(li) 的卡熱組全景(2021年9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格桑朗傑 攝
2019年,卡熱組農(nong) 牧民運輸隊正式成立,很多青壯年參與(yu) 到工程運輸、車輛管理中來。兩(liang) 年來,運輸隊創收幾百萬(wan) 元,有力助推群眾(zhong) 增收。
每年夏秋季節,仁青歐珠會(hui) 去附近工地打工,他還學會(hui) 了電焊、蓋房技術。“放牧巡邊、打工掙錢,各不耽誤。”他說。
村容村貌也跟著變化。“卡熱組自發修建了垃圾填埋場,每戶人家在房前屋後植樹50棵,訂立村規民約愛護環境。”曾前往沿海學習(xi) 考察的次白益西,對當地優(you) 美的人居環境十分羨慕。“如今,我們(men) 的美麗(li) 鄉(xiang) 村願望正在實現。”
次白益西的兩(liang) 個(ge) 孩子分別在拉薩和阿裏上高中。“我們(men) 這輩人受條件所限,錯過了上學的機會(hui) ,所以稍有條件就全力支持孩子上學。”次白益西介紹,組裏已有4名學生考上大學,其中兩(liang) 人畢業(ye) 後返回楚魯鬆傑鄉(xiang) 就業(ye) 。“我鼓勵孩子考大學,畢業(ye) 後返回家鄉(xiang) ,守護、建設祖國的邊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