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疊翠流金,位於(yu) 雅江北岸的山南市結巴鄉(xiang) 桑嘎村靜謐祥和。今年秋收,村裏糧食產(chan) 量創近年新高,冬小麥59.8萬(wan) 斤、青稞4.8萬(wan) 斤、油菜14萬(wan) 斤、土豆15萬(wan) 斤。
豐(feng) 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名村民臉上。“今年我們(men) 家種的油菜賣了2萬(wan) 元,土豆、麥子也賣得不錯。”正在村口水渠洗衣服的拉姆開心地說。
漫步桑嘎村,高標準農(nong) 田田連阡陌,掩映在一排排楊樹中的藏式民居美觀大方,曾經的土路已鋪成硬化道路通向家家戶戶。這個(ge) 擁有171戶人家的村落如畫般美麗(li) 。
1961年,桑嘎村11戶曾經的“朗生”(農(nong) 奴的一種)自發成立互助組發展生產(chan) ,被稱為(wei) “窮棒子”互助組。3頭耕牛、2架舊鏵犁、3個(ge) 舊木犁架和一些鋤頭、鐵鍬,就是他們(men) 所有的家當。
“不會(hui) 技術我們(men) 就學,沒有經驗我們(men) 就起早貪黑,隻用了一年就大豐(feng) 收,不僅(jin) 能夠自給,而且有了餘(yu) 糧。”作為(wei) “窮棒子”互助組的後代,70歲的洛桑次仁回憶道。
曾經的藏式犁、牛軛等早已退出曆史舞台,被聯合收割機、脫粒機等現代化農(nong) 機替代。但“人窮誌不窮”、不畏困難、挑戰“硬骨頭”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人。
77歲的桑嘎村村民洛桑強白如今還會(hui) 時常下地幹農(nong) 活。他說:“受到‘窮棒子’互助組的影響,我從(cong) 小就知道糧食要靠自己的雙手種出來。後來,村民勤勞加上黨(dang) 的好政策,糧食產(chan) 量連年提高。”
桑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巴珠說:“現在農(nong) 閑時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根本閑不住,自立自強已成為(wei) 村子發展最大的優(you) 勢。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5萬(wan) 元。”
近年來,結巴鄉(xiang) 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集體(ti) 經濟。今年10月,結巴鄉(xiang) 生態體(ti) 驗園的蘋果迎來采摘季,前來采摘的遊客絡繹不絕,一派紅火景象。結巴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黎家軍(jun) 說:“體(ti) 驗園依托蜜蜂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附加水果采摘,促進生態旅遊發展,讓當地百姓實現增收致富。”
如今,結巴鄉(xiang) 群眾(zhong) 還格外注重教育,培養(yang) 出很多大學生。洛桑強白的孫女尼瑪央金現就讀於(yu) 黑龍江民族職業(ye) 學院,是家族裏第一個(ge) 大學生。“我想當老師,當時條件那麽(me) 艱苦,前輩們(men) 通過努力種出糧食,今天我的生活這麽(me) 好,我沒有理由不為(wei) 理想拚搏。”尼瑪央金告訴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