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講解員旦增卓瑪:先遣鄉裏的“軍史專家”

發布時間:2021-11-05 09:20: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71.jpg
圖為(wei) 旦增卓瑪在為(wei) “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講解先遣連的事跡。記者 曉勇 攝

  旦增卓瑪檔案:

  祖籍西藏芒康,1995年11月出生於(yu) 拉薩。2016年6月從(cong) 西藏大學旅遊與(yu) 外語學院畢業(ye) 後,通過事業(ye) 編製考試,進入阿裏地區改則縣先遣鄉(xiang) 人民政府工作,愛好讀書(shu) 、跳舞、講解。2019年9月先遣鄉(xiang)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落成後,成為(wei) 首位講解員,至今已講解300多場次。

  采訪旦增卓瑪純屬偶然。

  我們(men) “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來到紮麻芒堡(今改則縣先遣鄉(xiang) ),目的主要有兩(liang) 個(ge) :探訪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瞻仰進藏英雄先遣連烈士紀念碑。一路給我們(men) 作講解的,是一位名叫旦增卓瑪的姑娘。

  旦增卓瑪的講解很有特色,口齒清晰、聲情並茂,有鋪墊、有過渡,串詞講究。最重要的是,她在講解過程中能把聽眾(zhong) 帶到當年的場景中、使人為(wei) 之動容,這給我們(men) 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回味之餘(yu) ,我們(men) 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麽(me) 原因,讓她對先遣連的故事如此投入?

  今年26歲的旦增卓瑪,2016年6月從(cong) 西藏大學畢業(ye) 後,通過參加事業(ye) 編製考試,進入改則縣先遣鄉(xiang) 人民政府工作。

  初到先遣鄉(xiang) ,旦增卓瑪就對先遣鄉(xiang) 的名字產(chan) 生了好奇,她心想:“這個(ge) 地名並不是由藏文音譯過來的。地處藏北偏遠地區,這麽(me) 地道的漢語地名是很少見的,這其中一定有什麽(me) 緣由。”因此,“先遣”這兩(liang) 個(ge) 字漸漸在她心中“紮了根”。

  此後,如果沒有進藏先遣連紀念館這個(ge) 建設項目,旦增卓瑪對先遣連的認識可能僅(jin) 停留在對先遣鄉(xiang) 名字來曆的簡單認知。

  2018年7月,阿裏地區在先遣鄉(xiang) 著手籌建進藏先遣連紀念館。旦增卓瑪說:“我當時就想,在這偏遠鄉(xiang) 村建造一座這麽(me) 大規模的紀念館,很不可思議。”當然,她也更不會(hui) 想到,自己即將成為(wei) 這座紀念館的講解員。

  工程推進迅速,不到一年半時間,進藏先遣連紀念館就落成了。

  2019年9月的一個(ge) 周末,正在值班的旦增卓瑪突然接到通知:到西柏坡紀念館進行培訓,第二天一早就要出發。

  原來,紀念館還缺一名講解員。先遣鄉(xiang) 人民政府領導班子經過協商,決(jue) 定從(cong) 當地幹部中挑選一名,那麽(me) 誰比較合適呢?

  時間回到兩(liang) 個(ge) 月前。在一次阿裏7縣交流會(hui) 上,旦增卓瑪作為(wei) 宣講員之一,向各縣介紹本鄉(xiang) 情況,她那落落大方的談吐、自然流暢的語言,讓大家印象深刻。

  毫無準備的旦增卓瑪就這樣出發了。在西柏坡紀念館為(wei) 期50天的培訓裏,她學習(xi) 禮儀(yi) 、糾正發音、訓練姿勢,苦練講解本領。但一閑下來,旦增卓瑪想得最多的,還是那座她還沒進去過的紀念館。她請在鄉(xiang) 裏的同事把紀念館的內(nei) 景拍下來,尤其是館裏的展板、照片和實物,一共300多張,她每天都會(hui) 抽空翻出圖片反複看。

  2019年11月初剛回到鄉(xiang) 裏,旦增卓瑪就匆匆來到紀念館,開始了實地訓練。

  11月的先遣鄉(xiang) ,早已滴水成冰。紀念館裏沒有暖氣,置身其中如同進入冰窖。“兩(liang) 個(ge) 小時的練習(xi) 一結束,出來時雙手凍得不能伸展。”當時的艱辛,旦增卓瑪至今記憶猶新,但她說:“比起當年先遣連戰士所受的苦,我這點苦算得了什麽(me) !”

  旦增卓瑪深知,要講解好,就要把自己融入到場景中去,也就是要做到共情。時隔多年,如何與(yu) 進藏先遣連這段曆史產(chan) 生共情,旦增卓瑪心想,那還是得從(cong) 了解入手。

  於(yu) 是,她開始查找關(guan) 於(yu) 先遣連的各類資料,百度、騰訊、愛奇藝、優(you) 酷、抖音等平台都留下了她搜索的痕跡,《雪殤》《先遣連》《雪浴昆侖(lun) 》等影視作品,一次次震撼著她,也感動著她。

  通過走訪當地老人,旦增卓瑪也有收獲。先遣鄉(xiang) 紮布村村幹部次傑、紮日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men) 從(cong) 父輩那裏聽來不少先遣連在紮麻芒堡駐紮時的故事。鮮活的素材、感人的事跡,都是書(shu) 本上沒有的,也是旦增卓瑪汲取“先遣連精神”的重要途徑。

  隨著講解的深入,旦增卓瑪要經常解答參觀群眾(zhong) 的疑惑,知識儲(chu) 備就不能僅(jin) 限於(yu)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的內(nei) 容。於(yu) 是,像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總策劃人俞江、改則縣委宣傳(chuan) 部部長李成山等,都成了旦增卓瑪請教的對象。他們(men) 給旦增卓瑪推薦了如《天殉》《挺進阿裏》《阿裏探秘》等相關(guan) 書(shu) 籍。在看書(shu) 的同時,旦增卓瑪也一次次沉浸在先遣連戰士感人至深的英雄壯舉(ju) 之中……

  對旦增卓瑪而言,每一次進展室,都是一次汲取知識、升華理解的機會(hui) ,也是一次對“先遣連精神”的有益探索,旦增卓瑪格外珍惜這個(ge) 崗位,進步很快。如今,在當地提起旦增卓瑪,大家就會(hui) 說,這可是我們(men) 鄉(xiang) 裏的“軍(jun) 史專(zhuan) 家”呢!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