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記者,我驕傲
11月8日是記者節,是新聞工作者們(men) 普天同慶的日子。對於(yu) 我而言,與(yu) 其說這是一個(ge) 節日,不如說這是一份提醒,它提醒著我不忘初心,牢記一名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我的父親(qin) 就是一名記者。從(cong) 小耳濡目染,讓我對新聞行業(ye) 充滿了向往。每天認識不同的人,每天經曆新鮮的事兒(er) ,親(qin) 身參與(yu) 到一個(ge) 個(ge) 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該是多麽(me) 精彩的生活啊。
如今,我進入新華社工作已經十年有餘(yu) 。十多年的曆練,讓我更加懂得了“記者”二字背後的含義(yi) ——那不隻是人前的光鮮,更是背後的努力。而在高原地區,這還意味著對體(ti) 力、腦力的極限挑戰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和堅持。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深處——格拉丹東(dong) 冰山群,冰川林立,白雪茫茫,是人類活動的“生命禁區”。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10月底,我隨中科院青藏所、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環保科研人員一道,赴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深處——格拉丹東(dong) 冰山群,為(wei) 的是給它做一次全麵的“身體(ti) 檢查”。
之前聽有同事說,在西藏采訪就是“出生入死”,我不以為(wei) 然。
格拉丹東(dong) 位於(yu) 西藏那曲,地處無人區。這裏海拔高,常年被冰雪覆蓋,氧氣稀薄,溫度極低。
第一天早上,一路顛簸了近4個(ge) 小時,我們(men) 一行抵達雀莫錯。雀莫錯是位於(yu) 長江源頭區域的一個(ge) 較大的湖泊。當天,中科院青藏所的專(zhuan) 家們(men) 需要在湖中心取水樣。站在湖邊,風特別大,陽光刺到睜不開眼。通過反複溝通,我們(men) 爭(zheng) 取到了和專(zhuan) 家一起上船采樣的機會(hui) 。為(wei) 什麽(me) 要上湖?在湖邊出個(ge) 鏡不香嗎?因為(wei) 我始終相信,要拍到生動的一手資料,那就得離得足夠近。
位於(yu) 長江源頭區域的雀莫錯,海拔4980米。我和科研人員乘坐橡膠艇前往湖中心采樣途中,頂著風浪出境報道。紫外線非常強烈,我們(men) 都需要戴上墨鏡保護眼睛。新華社記者 孫陽 攝
風浪中,橡膠艇駛進雀莫錯湖心。小小的橡膠艇非常簡陋狹窄,三位中科院專(zhuan) 家和我們(men) 兩(liang) 名記者共五人擠著坐在船沿上,腳都伸展不開。暈船,風浪這些全都顧不得了。我一隻手拿著麥克,一隻手緊緊攥住橡膠艇的邊緣,抓緊一切時間采訪。
現場聲:記者在雀莫錯采訪
大家好,我是新華社記者董琳娜,我現在是在青藏高原格拉丹東(dong) 的雀莫錯上。這裏的海拔是5000米左右,現在戶外的溫度是零下10攝氏度左右。科研人員是要采雀莫錯的水樣。我們(men) 在12點之前要把水樣采完,否則風浪會(hui) 非常大,給我們(men) 的工作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說不害怕那是假的,我時刻準備著被大浪拍進湖裏去。心裏想著,反正有救生衣,就算真掉湖裏了,也不至於(yu) 淹死吧,頂多冷點兒(er) !後來,我把這個(ge) 想法告訴同行的專(zhuan) 家時,他們(men) 搖著頭說,真掉下去可不得了。這個(ge) 氣溫可是會(hui) 凍死人的。
我和同事在雀莫錯中央采訪中科院青藏研究所專(zhuan) 家。他們(men) 在湖中心取水樣。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就這樣,零下11度,在海拔4980米的雀莫錯中心,我們(men) 工作了將近一個(ge) 半小時。上岸時我和同事下半身的衣服從(cong) 外到內(nei) 全部濕透。荒郊野外,沒有任何取暖設備,隻有借助純天然的太陽能曬幹了。
夜晚,海拔5300米的宿營地,大家睡帳篷打地鋪,吃著方便麵,熱火朝天地總結一天的工作,做著第二天的規劃。
完成了當天的采樣任務後,環保工作者們(men) 在帳篷內(nei) 借著昏暗的燈光細化第二天的工作內(nei) 容。新華社記者 孫陽 攝
真冷!外麵呼呼刮著風,還不時有狼叫聲傳(chuan) 入耳中,爐子裏的牛糞一會(hui) 兒(er) 就燃盡了,整個(ge) 房子立馬凍到不行。我們(men) 一個(ge) 個(ge) 裹著睡袋,戴著棉帽,除了臉蛋,哪兒(er) 也不敢露出來。半夜,我忽然被一陣疼痛驚醒,心髒像揪在了一起,頓時喘不上氣來。我大口大口地深呼吸,一動不敢動。大腦飛速運轉,定位著速效救心丸的具體(ti) 位置。那一刻,各種奇怪的想法從(cong) 腦海中飛過。好一會(hui) 兒(er) ,疼痛感才慢慢消失了。
格拉丹東(dong) 位於(yu) 西藏那曲,地處無人區。這裏海拔高,常年被冰雪覆蓋,氧氣稀薄,溫度極低。宿營地海拔5300米,我們(men) 時常感到胸悶缺氧,得靠吸氧緩解症狀。新華社記者 孫陽 攝
我們(men) 在宿營地的主食之一——爐火烤的小土豆。新華社記者 董琳娜 攝
第二天一早,我們(men) 吃完爐火烤的小土豆,喝了杯用長江水煮的清茶,就又精神抖擻地出發了。目的地海拔5380米的薑根迪如冰川。
那段日子,我們(men) 每天在戶外一待就是十幾個(ge) 小時。腿上、身上貼著暖寶寶,一整天仍然像個(ge) 冰塊人!
細數進藏的這些日子,大多數時間幾乎都是“在路上”。登上“世界屋脊的屋脊”——阿裏,深入邊境一線調研采訪;爬上海拔5860米的夏讓拉山口做出鏡報道;進入“雪域孤島”——楚魯鬆傑;深入羌塘無人區調研野生動物保護狀況;翻山越嶺追火車,報道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開通……
今年9月底,我與(yu) 同事陳尚才在海拔5860米的夏讓拉山口做出鏡報道。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其實不隻是我這樣,周圍的每一位同事都是以這樣的節奏在工作。西藏高寒缺氧,但卻是新聞的“寶庫”,也是新聞記者踐行“四力”的熱土。
這些可愛的小夥(huo) 伴們(men) ,都有一顆火熱的心,有執著的使命感,有追求完美的“強迫症”。他們(men) 會(hui) 為(wei) 了一個(ge) 細節打破砂鍋問到底;為(wei) 了一個(ge) 人物不辭辛苦,長期跟拍;為(wei) 了一個(ge) 故事長途跋涉,不遠萬(wan) 裏。
2021年春節期間,新華社記者頂著風雪,冒著嚴(yan) 寒,克服低壓低氧帶來的身體(ti) 不適,來到藏北草原,跟隨“流動法庭”在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的羌塘草原上“流動”;跟隨“野保員”在“人類生命的禁區”“放牧”;跟隨公路養(yang) 護隊在早上6點、零下30度的天氣裏,到離縣城上百公裏外的地方保通冰雪路麵。
羌塘草原,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由於(yu) 自然條件惡劣,這裏被稱為(wei) “人類生命的禁區”,但卻是野生動物的樂(le) 園。記者穿過羌塘草原,路遇一群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董琳娜 攝
阿裏地區劄達縣楚魯鬆傑鄉(xiang) ,距離劄達縣城313公裏。這段路,越野車需要在深山裏開7個(ge) 小時,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2018年11月,新華社記者赴楚魯鬆傑蹲點調研。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半年。偏頭疼、拉肚子、流鼻血,臉被紫外線燒灼出一條一條痕……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他走訪了全鄉(xiang) 70餘(yu) 戶人家,夜宿牧民家12次,采寫(xie) 了近20篇稿件。
2018年9月,新華社西藏分社派出7人小分隊,深入阿裏地區開展專(zhuan) 題采訪調研,行程5000餘(yu) 公裏。調研中,記者了解到楚鬆村“四代房”的故事。從(cong) 漆黑的土坯房到危舊的土木房、磚石房,再到新建的獨家院,他們(men) 真切感受到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這次采訪,他們(men) 推出了《西藏阿裏楚鬆村“四代房”:中國邊陲巨變的縮微影像》等全媒體(ti) 報道。
楚鬆村“四代房”拚圖。左上圖的土坯房是“第一代”,右上圖的土木房是“第二代”,“第三代”是左下圖的磚石房,右下圖是嶄新的兩(liang) 層獨家院落,為(wei) “第四代”。新華社記者 董琳娜 攝
從(cong) 全國海拔最高縣那曲市雙湖縣、海拔最高鄉(xiang) 普瑪江塘鄉(xiang) 、海拔最高氣象站安多氣象站、人口最少鄉(xiang) 玉麥鄉(xiang) ,到中印邊境的典角村、楚鬆村,一些過去從(cong) 未有記者抵達的地方都有了新華社記者的足跡。
從(cong) 1931年成立至今,90載歲月,對於(yu) 個(ge) 人來講已是耄耋老人,但對於(yu) 一個(ge) 正在成長中的通訊社來講卻正當壯年,大有可為(wei) 。90年的奮鬥,90年的曆練,新華社從(cong) 窯洞通訊社向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ti) 機構邁進。在新華社誕生90年之際,重溫這些傳(chuan) 統和經驗,並將其發揚光大,代代相傳(chuan) ,是我們(men) 新一代新華社記者的光榮使命。
時代總是無聲地拋出問題,總有人用行動擲地有聲地回答。
一代又一代的新華人,追尋著前輩們(men) 的足跡,以新華之名,見證曆史、記錄時代。
從(cong) 江西瑞金到北京宣武門西大街57號,
從(cong) 茅屋到鉛筆樓,
從(cong) 瞿秋白到邵雲(yun) 環,
從(cong) 《人民解放軍(jun) 百萬(wan) 大軍(jun) 橫渡長江》到《登上地球之巔》,
從(cong) “新華社電”到“我是新華社記者……”
從(cong) 你,到我。
新華社新聞大廈。秦燦 攝
出品人:孫誌平、沈虹冰
製片人:幸培瑜、羅布次仁、羅博
策劃:吳煒玲、曹健
統籌:韓曦樂(le) 、張京品、董琳娜
記者:董琳娜、孫陽
編導:趙世芸
海報:張宸、丹增努布、旦增尼瑪曲珠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西藏分社
聯合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