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弘揚“兩路”精神 邁向交通強國

發布時間: 2021-11-23 10:59:00 來源: 人民日報

  當年,10多萬(wan) 軍(jun) 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團結奮鬥,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60年來,在建設和養(yang) 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

  ——摘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4年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6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

  雪域高原,晴空萬(wan) 裏。拉薩河畔,高大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巍然矗立,碑上寫(xie) 道:“十一萬(wan) 藏漢軍(jun) 民築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wan) 立方,造橋四百餘(yu) 座。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誌士英勇捐軀,一代業(ye) 績永垂青史。”

  令人心潮澎湃的碑文,將人們(men) 的思緒拉回60多年前那場氣壯山河的“大會(hui) 戰”——西藏和平解放後,在毛澤東(dong) 同誌“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的號召下,人民解放軍(jun) 官兵,四川、青海等地的各族群眾(zhong) 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一支11萬(wan) 人的築路大軍(jun) ,於(yu) 1954年建成了總長4360公裏的川藏公路(原稱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

  “60年來,在建設和養(yang) 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liang) 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戰天鬥地,築就高原通途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新中國成立之初,為(wei) 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改變西藏貧窮落後麵貌,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發展,我國決(jue) 定在青藏高原修築康藏公路、青藏公路。

  修築“兩(liang) 路”,意義(yi) 重大,難度也舉(ju) 世罕見。由原西康省省會(hui) 雅安至西藏拉薩的康藏公路要翻越二郎山、雀兒(er) 山等14座大山,橫跨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10多條大河激流,橫穿龍門山、通麥等8條大斷裂帶。由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的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處達5231米,施工時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空氣中含氧量不足內(nei) 地的一半。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築路大軍(jun) 拿著簡易工具,以血肉之軀戰天鬥地,書(shu) 寫(xie) 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1950年8月,搶修康藏公路道孚縣一座橋梁時,戰士們(men) 不顧個(ge) 人安危,英勇撲進河中,站在漂流的木料上用長鉤、撬棍拆散木垛。不料,木垛突然散開,橫衝(chong) 直撞,11名戰士被撞落水、英勇犧牲。後來,這座橋被命名為(wei) “忠烈橋”,橋頭建起紀念碑亭,永久鐫刻英雄事跡。

  1951年12月,海拔5000多米的雀兒(er) 山已是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曾屢建戰功的戰士張福林,又和戰友們(men) 一道投身築路工程。一天中午,張福林去檢查炮坑時,突被一塊巨石擊中,獻出寶貴生命。解放軍(jun) 某部追認他為(wei) 模範共產(chan) 黨(dang) 員,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為(wei) “張福林班”。此後,“張福林班”的戰士們(men) 以頑強的鬥誌與(yu) 兄弟部隊一道把康藏公路修到了拉薩。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全線通車。毛澤東(dong) 同誌特地題詞:“慶賀康藏、青藏兩(liang) 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解放軍(jun) 某師的築路英雄發出感慨:“公路每前進一步,都印著我們(men) 的汗和血跡,每前進一程,都是我們(men) 的光榮和幸福!沒有足夠的奉獻犧牲精神,就沒有‘兩(liang) 路’的貫通。”

  是的,修築“兩(liang) 路”不僅(jin) 在“世界屋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偉(wei) 大奇跡,也鑄就了一座彪炳史冊(ce) 的豐(feng) 碑——“兩(liang) 路”精神。交通運輸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修築“兩(liang) 路”是我國乃至世界公路修築史上罕見的壯舉(ju) ,開啟了西藏交通發展新紀元,成為(wei) 西藏走向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對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國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揮了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

  “天路”縱橫,西藏交通今非昔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2021年8月21日,全長295公裏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薩段(那拉高速)全線通車,使拉薩市與(yu) 那曲市之間的車程由6小時縮短至3小時,也使西藏高等級公路通車總裏程增至1105公裏。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施工,條件非常艱苦。各民族同事為(wei) 把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同舟共濟、互幫互助。”在那拉高速某項目部工作3年來,25歲的藏族大學生嘎瑪洛卓在漢族、滿族師傅幫助下,順利完成了樁基灌注等工作,成長為(wei) 一名能夠獨當一麵的技術主管,“民族團結,就像雪域高原上的茶與(yu) 鹽巴。”

  交通運輸是西藏經濟發展的前提、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保障、國防安全的基礎、民族團結的橋梁。60多年來,在改造、整治和養(yang) 護“兩(liang) 路”的過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繼承傳(chuan) 統、以路為(wei) 家,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了“兩(liang) 路”精神,也推動西藏交通運輸事業(ye)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三五”時期,拉薩至林芝、澤當至貢嘎機場、日喀則機場至日喀則市等高等級公路相繼通車運行,西藏自治區公路總裏程增至11.88萬(wan) 公裏。隨著“四好農(nong) 村路”建設深入推進,西藏鄉(xiang) 鎮、建製村通暢率大幅提升,並且實現了所有縣(區)和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建製村通客車的目標。一張巨大的公路網,將雪域高原上星星點點的村莊、牧場、雪山、湖泊緊緊相連,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天路”。

  一條條“天路”,為(wei) 西藏經濟發展打通了瓶頸。2013年10月,波密至墨脫的公路全線通車,從(cong) 此,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墨脫縣也通了公路,步入發展快車道。“十三五”時期,墨脫縣旅遊業(ye) 各項發展指標大幅上升,年遊客量最高時達22.75萬(wan) 人次。今年5月,第二條通往墨脫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全線貫通,墨脫旅遊產(chan) 業(ye) 有望再上新台階。

  一條條“天路”,帶動各族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奔小康。距拉薩市區40公裏的堆龍德慶區南巴村掩映在綠水青山中。以前,出村的土路晴天揚塵、雨天泥濘,糌粑、酥油等特產(chan) 隻能用馬車、拖拉機運出村售賣。自打村裏通了水泥路,特產(chan) 外銷順暢多了。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4萬(wan) 元,許多人家買(mai) 了車,看病就醫、外出辦事十分方便。

  一條條“天路”,凝聚著交通人築路養(yang) 路的艱辛付出。“兩(liang) 路”通車60多年來,以駐守在海拔5230米的“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全國勞模瑪爾燈等為(wei) 代表的一代代養(yang) 路工人堅守在青藏高原,承受著惡劣氣候、高寒缺氧的嚴(yan) 峻考驗,以養(yang) 路為(wei) 業(ye) 、道班為(wei) 家,為(wei) 西藏公路保通保暢作出巨大貢獻。“十三五”時期,西藏公路養(yang) 護工程累計完成投資98.54億(yi) 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262.1%。

  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廳長徐文強表示,“十四五”時期,將科學謀劃出入藏通道建設,深入推進京藏高速公路格爾木至那曲段等一批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做好川藏公路保通保暢和提質改造,“讓雪域高原各族人民走上‘團結線’‘幸福路’,過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傳(chuan) 承精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60多年來,“兩(liang) 路”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交通人攻堅克難、奮勇拚搏,接續創造著一項項舉(ju) 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2016年4月13日,穿越世界級滑坡群地段的國道318線川藏公路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車。

  該路段地質條件複雜,施工安全風險極高、難度極大。工程技術人員團結拚搏、勠力創新,運用一係列新技術新工藝,克服了隧道湧水、危岩破碎等施工難題,成功馴服了“通麥天險”,使川藏公路通麥段的通行時間由2小時縮短為(wei) 20多分鍾。

  成功馴服“通麥天險”,彰顯了當代交通建設者對“兩(liang) 路”精神的傳(chuan) 承,也反映了我國交通建設的強大實力。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單體(ti) 全自動化碼頭——上海港洋山港區四期碼頭正式開港。

  跨海建橋、填海造地、穿山築路……洋山港建設中,創新解決(jue) 了工程泥沙等一係列難題,探索出離岸深水港建設的成套技術,為(wei) 我國港口工程向離岸、大型、深水方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值得自豪的是,四期碼頭中的橋吊、自動導引車、軌道吊、設備控製係統均由我國企業(ye) 自主製造。

  2018年10月24日,世界總體(ti) 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ti) 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

  作為(wei) 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跨海通道工程,港珠澳大橋創造了一係列“世界之最”。超級工程背後,凝聚著交通建設者們(men) 的汗水和智慧。沉管隧道施工是前所未有的世界級工程技術難題,建設者們(men) 從(cong) 零起步、潛心鑽研,突破了核心技術難關(guan) ,自主研發製造出了海底沉管,並將33節沉管逐一安放成功。整個(ge) 大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men) 創造了400多項新專(zhuan) 利。

  京新高速、港珠澳大橋、西成高鐵秦嶺隧道群、洋山港集裝箱碼頭、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重大交通建設工程捷報頻傳(chuan) 、鼓舞人心,中國路、中國橋、中國高鐵等成為(wei) 舉(ju) 世矚目的“中國名片”。

  今日之中國,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郵路暢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港口萬(wan) 噸級泊位等規模均躍居世界第一,交通運輸實現了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大向強的曆史性轉變,實現了從(cong) “整體(ti) 滯後”到“瓶頸製約”到“初步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的曆史性跨越。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曆久彌新的‘兩(liang) 路’精神將激勵全體(ti) 交通人艱苦奮鬥、開拓進取,邁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鏗鏘步伐!”交通運輸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