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係】老西藏精神滋養高原大地

發布時間: 2021-11-26 08:53:00 來源: 經濟日報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為(wei) 核心的“老西藏精神”誕生於(yu)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是先輩們(men) 在行軍(jun) 打仗、建設西藏中,用生命和熱血孕育的。老西藏精神發展於(yu) 西藏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完善於(yu) 改革開放時期,升華於(yu) 跨越式發展時期。70年來,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勵下,西藏的建設奪取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勝利,成就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問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給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送去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懷。

  孕育誕生

  20世紀50年代初,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為(wei) 主力的進藏部隊擔負起解放西藏的任務。十八軍(jun) 將士們(men) 以“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的氣魄,在世界屋脊之上,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以“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的決(jue) 心,自力更生、艱苦卓絕,開荒生產(chan) 了大批糧食和蔬菜……十八軍(jun) 正是老西藏精神的發端之一。

  接到進藏命令時,轉戰南北的十八軍(jun) 將士正準備駐守川南。突然接到進軍(jun) 西藏的任務,想到西藏路途遙遠、嚴(yan) 寒缺氧、語言不通、風俗迥異,不少幹部戰士思想有了波動。

  如何統一大家的思想?1950年3月18日,十八軍(jun) 在四川樂(le) 山召開了誓師大會(hui) 。主席台上,軍(jun) 長張國華帶上了他3歲的女兒(er) 小難。張國華33歲才得此女,妻子臨(lin) 盆時更是被敵人追殺,險些喪(sang) 命。當得知小難也將一同進藏時,將士們(men) 無不動容,義(yi) 無反顧地踏上了進藏之路。

  “堅決(jue) 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一句鏗鏘的誓言,開啟了一場偉(wei) 大的曆史壯舉(ju) 。十八軍(jun) 將士徒步在高原行軍(jun) 3000公裏,曆時一年零九個(ge) 月,翻雪山、蹚冰河、宿草地,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曆史使命。但彼時的西藏,生產(chan) 水平落後、經濟一窮二白。

  進藏部隊將士喊出“吃大苦、耐大勞”的口號,實現了從(cong) “三年一換”向“長期建藏、邊疆為(wei) 家”的思想轉變。他們(men) 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帶領各族群眾(zhong)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開創了西藏曆史上200多個(ge) “第一”:建成西藏第一條公路、第一個(ge) 機場、第一座現代電站、第一座橋梁、第一個(ge) 郵局、第一家現代醫院、第一所現代小學……西藏的曆史,由此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賡續傳(chuan) 承

  時光無言,精神有聲。

  1979年,國家要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xie) 下了“是七尺男兒(er) 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xiang) ”的誓言。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工作。1992年底,在藏工作期滿的孔繁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續留藏工作。1994年,出差途中他因車禍不幸殉職,年僅(jin) 50歲。

  “一塵不染兩(liang) 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gang) 底斯山。”這是孔繁森犧牲後,人們(men) 對他的生動評價(jia) 。2018年12月18日,黨(dang) 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改革先鋒稱號,稱他為(wei) “黨(dang) 員領導幹部的楷模”。

  今天,孔繁森的為(wei) 民情懷和感人故事仍在廣為(wei) 傳(chuan) 頌,也深深地激勵著高原兒(er) 女。

  西藏那曲市雙湖縣是全國海拔最高的縣,含氧量僅(jin) 為(wei) 平原地區的40%。中石油幹部梁楠鬱,援藏一屆期滿,盡管血壓、血脂、尿酸都高了,但思量再三,他還是決(jue) 定留下來繼續援藏。梁楠鬱說:“學習(xi) 老西藏精神,學習(xi) 孔繁森,最先要做的就是到黨(dang) 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促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補醫療短板、抓教育發展……5年多來,梁楠鬱把崗位當陣地堅守,把工作當事業(ye) 追求,把西藏當故鄉(xiang) 守護,參與(yu) 並見證了雙湖縣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梁楠鬱堅信雙湖能走得更遠。

  “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榮譽稱號獲得者李萬(wan) 智在藏工作20多年,如今仍奔波在西藏電力建設的第一線。2006年,李萬(wan) 智與(yu) 同事在驗收阿裏昆莎機場線路時遭遇了罕見的暴風雪,一行人采取的多種自救措施都以失敗告終。在等待救援的三天四夜裏,李萬(wan) 智第一次感受到死亡臨(lin) 近的恐懼。得救休整後,李萬(wan) 智又投入到了項目驗收中。項目驗收成功後,當地百姓手捧潔白的哈達和青稞酒,載歌載舞迎接光明,這一幕讓李萬(wan) 智熱淚盈眶:“太值得了!如果讓我再次選擇,我還是會(hui) 義(yi) 無反顧。”

  一批又一批像孔繁森、梁楠鬱、李萬(wan) 智一樣的黨(dang) 員幹部接過接力棒,發揚老西藏精神,為(wei) 西藏的繁榮發展矢誌艱苦奮鬥,甚至獻出寶貴生命,不斷為(wei) 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

  曆久彌新

  譚戎生是曾任第十八軍(jun) 政委的譚冠三將軍(jun) 之子,繼承父輩的理想信念,1986年,他主動申請調藏工作,書(shu) 寫(xie) 了父子兩(liang) 代人的西藏情緣。譚戎生表示:“在西藏這片日新月異的土地上,有父輩們(men) 的開拓、堅守、奉獻,也有我們(men) 後輩的繼承、學習(xi) 、創新,我感到無上的光榮與(yu) 自豪。如今,豎立在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裏的譚冠三墓碑已經成為(wei) 十八軍(jun) 那一代英雄們(men) 集體(ti) 的豐(feng) 碑,譚冠三紀念園也成為(wei) 老西藏精神、革命傳(chuan) 統和愛國主義(yi) 教育的一個(ge) 重要場所。”

  “我加入學校老西藏精神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社團後,成為(wei) 一名譚冠三紀念園的義(yi) 務講解員,通過學習(xi) 講解,我慢慢懂得了革命前輩,懂得了老西藏精神。”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生拉安次仁說,“老西藏精神是艱苦奮鬥與(yu) 無私奉獻的集中體(ti) 現,也是和平解放西藏、拓荒生產(chan) 、建設新西藏的過程中人民解放軍(jun) 吃苦耐勞、民族團結的體(ti) 現。”

  來自西藏察隅縣的拉安次仁從(cong) 小聽爺爺講解放軍(jun) 的故事,眼見家鄉(xiang) 一天天建設得愈加美好。他說:“作為(wei) 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men) 不僅(jin) 要學習(xi) 老西藏精神,更要踐行發揚老西藏精神,學好本領投身西藏建設之中。”

  從(cong) 珠峰腳下到羌塘草原,從(cong) 雅江兩(liang) 岸到三江流域,老西藏精神作為(wei) 精神之鈣滋養(yang) 著雪域高原兒(er) 女,各族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時刻用老西藏精神鼓舞激勵自己,團結一心、艱苦奮鬥、頑強拚搏。

  和平解放70年來,西藏經濟社會(hui) 各項事業(ye) 取得了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西藏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由1951年的1.29億(yi) 元增加到2020年的1902.74億(yi) 元;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1959年的35元增加到14598元,增長了416倍;全區62.8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ge) 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曆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西藏人均壽命由1951年的35.5歲增加到現在的72.19歲;社會(hui) 大局安定和諧,群眾(zhong) 安全感滿意度長期保持在99%以上;生態建設從(cong) 注重保護向主動作為(wei) 轉變,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率達到99.4%。

  憶往昔,西藏和平解放的70年,高原兒(er) 女無比自豪;看今朝,西藏事業(ye) 蓬勃發展,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重整行囊再出發!

  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上,老西藏精神必將迸發出新的光芒,照亮雪域高原,引領西藏幹部群眾(zhong) 創造新的輝煌。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