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先遣連足跡》一書 於12月14日正式出版發行
緬懷曆史 記錄過往 崇尚英雄 謳歌時代
《追尋先遣連足跡》出版發行
為(wei) 了向建黨(dang) 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獻禮,西藏日報社與(yu) 阿裏地委宣傳(chuan) 部合作的《追尋先遣連足跡》一書(shu) ,於(yu) 12月14日正式與(yu) 讀者見麵。
進藏先遣連是為(wei) 了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毛澤東(dong) 主席關(guan) 於(yu) “進軍(jun) 西藏、解放西藏”的戰略決(jue) 策,由漢、回、藏、維吾爾、蒙古、錫伯和哈薩克7個(ge) 民族共136人組成,執行先期進藏任務的先遣部隊。他們(men) 在沒有道路、沒有向導、極為(wei) 艱苦的條件下,翻越昆侖(lun) 山,挺進無人區,克服了風雪嚴(yan) 寒、高山缺氧、雪盲症,以及通訊、給養(yang) 中斷等一係列難以想象的困難,跋涉千裏,進入西藏阿裏地區改則縣,率先與(yu) 阿裏噶本政府簽訂政治和平協議,有力地促進了西藏和平解放。
為(wei) 了學習(xi) 黨(dang) 史、記錄過往、崇尚英雄、謳歌時代,西藏日報社與(yu) 阿裏地委宣傳(chuan) 部合作成立大型采訪報道組,沿著先遣連的足跡,在阿裏高原的羌塘深處,在風霜雨雪中體(ti) 味當年進藏的艱辛,在漫漫征途中聆聽先遣連前進的足音,在偏僻山鄉(xiang) 裏感受西藏70年的巨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wu) 魯木齊、巴音郭楞、喀什、和田等市(州)采訪先遣連英雄的後代,聆聽“追尋先輩足跡”的故事,感受“先遣連精神”的傳(chuan) 承;在李狄三的故鄉(xiang) 河北省無極縣還原真實的“燕趙英雄”;在四川省成都市、重慶市等地拜訪曾經報道過先遣連的老新聞工作者……
本書(shu) 是新聞工作者主動爭(zheng) 當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排頭兵,帶頭認真學習(xi) 黨(dang) 史,帶頭紮實研究黨(dang) 史,帶頭全力宣傳(chuan) 好黨(dang) 史的一次成功實踐。記者們(men) 采訪挖掘了許多獨家新聞:先遣連誓師大會(hui) 之地普魯村、先遣連第一次找到藏族牧民和首個(ge) 物資轉運基地——兩(liang) 水泉;為(wei) 先遣連提供23名蒙古族戰士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先遣分隊走過的阿裏地區革吉縣亞(ya) 熱鄉(xiang) ;傳(chuan) 承先遣連紅色血脈的南疆軍(jun) 區合成某團一連;先遣連蒙古族烈士巴利祥的後代礦岱;先遣連兩(liang) 名藏語翻譯之一的喬(qiao) 德祿的後代;還有新藏線的泉水湖檢查站、三十裏營房……曆時兩(liang) 個(ge) 多月的行程,大家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白天奔波采訪、晚上整理筆記,在采訪中感動、在感動中采訪,把鏡頭和筆對準70年前的烽煙歲月和今日的滄桑巨變,把艱辛的腳步印在羌塘腹地的山水溝壑間,把對進藏先遣連的崇敬之情凝聚成一篇篇飽含深情、溫度深度兼具的新聞作品。
本書(shu) 既有詳細的曆史資料,也有記者的所見所聞;既有進藏先遣連的曆史解讀,也有英雄後代感人至深的故事;既有對70年前崢嶸歲月的真實描述,也有70年來翻天覆地的巨變;既有客觀翔實的史實報道,也有記者獨特的親(qin) 身感受。此外,本書(shu) 還附有在先遣連副連長彭青雲(yun) 之子彭巍的協助下,製作的相對完整的《進藏先遣連英雄譜》,以及反映阿裏高原壯美風光的精美高清大圖。《追尋先遣連足跡》一書(shu) 兼具知識性、對比性、可讀性、趣味性,集散文與(yu) 新聞於(yu) 一體(ti) ,熔曆史與(yu) 現實於(yu) 一爐,文筆優(you) 美,圖文並茂,裝幀精美,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教科書(shu) ,又是一幅栩栩如生的西藏發展變化的縮影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阿裏老俞”:一位調藏幹部的先遣連情結
祖籍江蘇無錫,1967年3月出生於蘭州。1989年6月從青海師範大學生物係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教育係統工作,愛好攝影、收藏和文藝創作。[詳細] -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講解員旦增卓瑪:先遣鄉裏的“軍史專家”
我們“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來到紮麻芒堡(今改則縣先遣鄉),目的主要有兩個:探訪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瞻仰進藏英雄先遣連烈士紀念碑。一路給我們作講解的,是一位名叫旦增卓瑪的姑娘。[詳細] -
普蘭鎮武裝幹事春節:傳承先遣連精神的“老班長”
普蘭鎮某通外山口,呼嘯的大風仿佛帶著怒氣,不知疲倦地從早刮到晚,而白天強烈的陽光,又帶著烤箱般的灼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