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阿裏地區博物館副館長、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總策劃俞江在接受記者采訪。記者 洛桑旦增 攝
俞江檔案:
祖籍江蘇無錫,1967年3月出生於(yu) 蘭(lan) 州。1989年6月從(cong) 青海師範大學生物係畢業(ye) 後,分配到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教育係統工作,愛好攝影、收藏和文藝創作。2015年7月,以誌願者身份遠赴西藏阿裏,創作大型曆史情景劇《夢回古格》,並在全國部分城市巡演。2016年7月,作為(wei) 河北省第八批援藏幹部對口支援阿裏,主持策劃第三、四屆藏博會(hui) (阿裏館展)、第七屆象雄文化旅遊節等大型活動;2020年1月,俞江從(cong) 石家莊調職到阿裏地區文化局工作,擔任阿裏地區博物館副館長,策劃建立進藏先遣連紀念館、阿裏分工委舊址紀念館、阿裏地區博物館等,傾(qing) 力推動“先遣連精神”、象雄和古格文化傳(chuan) 承發展。
走進位於(yu) 阿裏地區文化局的一座藏式小院,映入眼簾的是一個(ge) 10多平方米的精致花園——
木板鋪就的羊腸小道穿院而過,直達門廳。小道兩(liang) 旁,大馬士革玫瑰、菊花、長壽花、綠蘿等幾十種花卉迫不及待地闖入視線。從(cong) 那疏密有致的造型來看,想必是被精心修剪過的。花園裏還有一方淺淺的水潭,潭裏數十尾金魚遊來遊去,歡脫可愛。
海拔高達4200多米的阿裏地區,竟然還藏著這麽(me) 一個(ge) “世外桃源”!
小院的主人,就是俞江夫婦。
“如果你想了解先遣連的曆史,一定要去阿裏請教俞江老師,他可稱得上是這方麵的專(zhuan) 家。”得知我們(men) 要做先遣連的主題采訪,一位同行曾這樣建議。
那麽(me) ,俞江是誰?他與(yu) 先遣連又有著怎樣的關(guan) 係?於(yu) 是,我們(men) “追尋先遣連足跡”采訪報道組帶著疑問,從(cong) 拉薩出發,遠赴阿裏,見到了這位文化名人。
置身這濃縮版的“江南水鄉(xiang) ”,我們(men) 聞著花香、品著茶香,看著魚兒(er) 嬉戲、聽著潺潺流水,同俞江一起,沉浸在他與(yu) 先遣連的故事之中。
據俞江回憶,他最早接觸“先遣連”,源於(yu)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讀到的一篇報告文學,“一口氣讀完,他們(men) 身上所表現出的那種悲壯、豪邁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但彼時的俞江,正忙於(yu) 河北省中小學教育的研究工作,對遠在天邊的先遣連故事讀過也就放下了。他當然想不到,此後,自己竟會(hui) 與(yu) 先遣連結緣——
2018年10月,正在籌備第七次象雄文化旅遊節的俞江,突然接到阿裏地委宣傳(chuan) 部的請求:為(wei)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撰寫(xie) 展廳腳本。
“從(cong) 援藏誌願者到援藏幹部,像藏博會(hui) 、文化旅遊節等活動,我都主持策劃過好幾次,這個(ge)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應該也不在話下。”俞江心想。於(yu) 是,他匆匆應承下來。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撰寫(xie)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展廳腳本,幾個(ge) 基本問題不能不弄清楚,如連隊人數、出征時間、進藏路線等。當時,幾乎所有關(guan) 於(yu) 先遣連的參考資料都是零散的,而且,一些紀實文學對許多細節的描寫(xie) 都帶著主觀色彩。“這當然不能作為(wei) 紀念館的資料來源!”俞江告訴我們(men) ,凡是涉及到先遣連的關(guan) 鍵性問題,他都希望能從(cong) 原始材料入手,一一核實。
經過近一個(ge) 月的思考,俞江心裏有了眉目:查找檔案。於(yu) 是,他飛拉薩、走新疆、跑北京,搜尋與(yu) 先遣連相關(guan) 的記載,新疆軍(jun) 區檔案館、軍(jun) 史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黨(dang) 史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史館等,都是他尋找先遣連資料的地方。他甚至還去了先遣連黨(dang) 代表李狄三的家鄉(xiang) ——河北省無極縣裏城道村。
短短半年時間,俞江多次往返新疆、北京、拉薩等地,總行程超過6萬(wan) 公裏,收集到的文字資料達3000萬(wan) 字、影視資料達60個(ge) 小時。其中,對先遣連出征時間的準確把握,俞江可以說是第一人——他在新疆軍(jun) 區發給西北局和黨(dang) 中央的一份電文上有重要發現。該電報記載:“進藏建立據點部隊已於(yu) 七月卅一日由普魯出發……”落款時間為(wei) 1950年8月9日。這就明確了進藏先遣連出發的確切時間,為(wei) 先遣連紀念館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撐。
從(cong) 俞江那裏我們(men) 還得知了先遣連許多未解之謎的答案。如部隊到達紮麻芒堡的時間,有“8月29日”說、“9月中旬”說、“10月上旬”說,俞江通過翻找檔案材料,確定是10月30日。又如先遣連隊伍人數問題,135、136、138、139,都是正確數目,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俞江解釋說,出征的時候確實是135人,隨後因傷(shang) 病、犧牲等情況又陸續增派了人員。
更難能可貴的是,為(wei) 了真切感受先遣連進藏途中所經受的嚴(yan) 酷環境,年逾五旬的俞江還多次盡可能地沿著先遣連走過的路,尋找他們(men) 當年所建的戰壕、哨崗和“地窩子”等遺跡,收集他們(men) 在藏北高海拔地區遺留的物件。進藏先遣連紀念館陳列的各種實物、圖片,都是俞江通過實地考察得來的。
阿裏地區進藏先遣連紀念館正式開館,俞江也完成了他的神聖使命。但俞江認為(wei) ,這隻是個(ge) 開始:“是阿裏成就了我,我要留下來!”2020年1月,俞江把工作關(guan) 係從(cong) 河北調到阿裏;在阿裏地委、行署的關(guan) 懷下,他的妻子也調到了阿裏工作。
與(yu) 俞江交流,是一種享受。他的博學、健談,給我們(men) 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從(cong) 進藏先遣連紀念館談到象雄、古格曆史遺跡的保護,再談到阿裏文化的傳(chuan) 承以及如何看待一個(ge) 民族的曆史。他說:“當我們(men) 給別人展示一個(ge) 圓的時候,你首先要畫出一個(ge) 邊界,隻有通過邊界才能展示出這個(ge) 圓。同樣的,全麵認識我們(men) 的國家和民族,隻有通過邊疆,才能看到祖國的全貌。如果我們(men) 把這個(ge) 邊界畫好了,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形象就更鮮明了。”
在阿裏,還有許多像“阿裏老俞”這樣的人,他們(men) 不僅(jin) 是“先遣連精神”的傳(chuan) 承者,也是阿裏曆史文化的守護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