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流傳千百年的美麗華服 珞巴服飾的非遺傳承與發展

發布時間: 2021-12-22 09:59: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才召村采訪時,提前約好的才召村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主任、珞巴服飾非遺傳(chuan) 承人達娃正在村口等我們(men) 。

  達娃身上獨具民族特色的珞巴服裝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可以說,珞巴族千百年來的美學理念、宗教信仰與(yu) 生活習(xi) 俗等,都在其服飾中得到了詮釋。

  珞巴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僅(jin) 有2300餘(yu)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dong) 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wei) 集中。在長期的生產(chan) 生活中,珞巴族人學會(hui) 了紡紗織布,用植物染料為(wei) 毛線著色,織成坎肩、上衣、筒裙等。

  珞巴族的女裝非常隆重,服飾一般以紅、黑、白、黃色為(wei) 主,並且配有腰飾、耳鼓、手鐲等,有的衣服裝飾物重量達一二十斤,行動起來叮叮作響;相比之下,珞巴族的男裝就簡單多了,主要是黑色的毛氈衣服,配飾有鬥篷、腰帶、帽子以及獸(shou) 骨製成的珠狀粗鏈子。由於(yu) 珞巴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關(guan) 於(yu) 服飾的記載也隻能搜尋到近十多年的資料。

  在珞瑜地區,珞巴服飾款式粗獷而神秘,線條優(you) 美而含蓄。珞巴族所處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和特有的生產(chan) 方式,孕育了其流傳(chuan) 千百年的美麗(li) 華服。

  “以前生活條件差,做衣服主要是為(wei) 了禦寒和保護身體(ti) ,能穿就行。”達娃告訴記者,“後來,經濟條件好了,在滿足實用需求的基礎上,逐步開始對天然材料進行進一步加工,對男女服飾的色彩、材料、配飾都進行了改良。改良後的珞巴服飾材質更為(wei) 柔軟,色彩更加靚麗(li) ,無論男女都喜歡係一條織有各種彩色圖案,較為(wei) 考究的腰帶,用來懸掛小刀、火鐮和其它銅、貝製作的飾物。”

  上個(ge) 世紀80年代,生活在米林的珞巴族從(cong) 山上的林子裏遷出,開始定居生活。由於(yu) 父母不適應山下的生活,村民亞(ya) 依一家人直到2006年才從(cong) 山上搬下來,因此她仍然保持著織布做衣服的習(xi) 慣。亞(ya) 依說,搬下山不久,縣裏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就找到她,跟她講傳(chuan) 承珞巴族織布和服飾製作技藝的重要性,讓她教村裏的年輕人織布。於(yu) 是,亞(ya) 依收了十幾個(ge) 女孩子做徒弟,最後堅持學下來的隻有亞(ya) 達爾等幾人。

  為(wei) 了保護民族傳(chuan) 統文化,讓珞巴服飾能夠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2007年,南伊鄉(xiang) 才召村僅(jin) 剩的幾個(ge) 會(hui) 製作珞巴服飾的村民,開始招收學徒,傳(chuan) 授珞巴服飾製作技術;2008年,珞巴服飾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借著這股東(dong) 風,達娃帶頭組建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專(zhuan) 門從(cong) 事珞巴服飾製作與(yu) 銷售。

  2012年,由文化部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發起的“西藏傳(chuan) 統工藝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綜合項目”在林芝市率先開展試點工作,這個(ge) 項目為(wei) 珞巴服飾傳(chuan) 承帶來了資金扶持、市場資源和生產(chan) 技術,珞巴服飾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如今,達娃收了20個(ge) 徒弟,都是本村村民,他們(men) 除了學習(xi) 傳(chuan) 統的珞巴服飾製作技藝外,還兼學珞巴竹編和織布技術。達娃介紹說,現在一套完整的珞巴服飾在市場上要賣到1.3萬(wan) 元左右,而且還要提前預訂。然而,由於(yu) 傳(chuan) 統珞巴服飾中的不少部件需要采用熊皮、羊毛等動物皮毛製成,為(wei) 了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保持服裝傳(chuan) 統設計風格,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的達娃,一邊積極尋找新的替代材料,一邊引導傳(chuan) 統手工藝與(yu) 消費市場相適應。“珞巴服飾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不能閉門造車,隻有引導傳(chuan) 統手工藝製作與(yu) 市場良性結合,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熱愛珞巴文化,才能讓珞巴服飾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達娃說。

  走進米林南伊珞巴織布工坊,六七台木質的織機一字排開,幾人正在編織尚未完成的圍巾;村民規範、整理、恢複的傳(chuan) 統配色圖案有幾十種,每個(ge) 圖案都有不同的設計產(chan) 品相配,風格簡潔、大氣,頗有知名品牌的雛形。

  2016年6月,米林南伊珞巴織布工坊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該傳(chuan) 習(xi) 基地還成立了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才召村珞巴博噶爾傳(chuan) 統手工藝製作有限公司,吸收本地村民參與(yu) 其中,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增收開拓了新的路徑。

  “現在,我們(men) 通過製作非遺產(chan) 品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工坊的學員們(men) 幹勁很足。希望通過努力,未來,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銷路能更好更穩定,讓我們(me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能一直傳(chuan) 承下去。”工坊負責人亞(ya) 達爾說。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奔上幸福路 日子紅如火

    “家鄉的山穀靜謐安適,太陽的光芒歡樂相聚……”太陽落山,門巴族村民桑姆安頓好入住遊客,換上傳統的民族服飾,加入麻麻村民族歌舞隊,圍著篝火展示門巴族獨特的文化。走進勒布溝,一棟棟富有門巴民族風情的四層小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村裏道路整潔、溪流淙淙,旅遊業異軍突起。 [詳細]
  • 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門珞民族的新生

    “家鄉的山穀靜謐安適,太陽的光芒歡樂相聚……”太陽落山,門巴族村民桑姆安頓好入住遊客,換上傳統的民族服飾,加入麻麻村民族歌舞隊,圍著篝火展示門巴族獨特的文化。 [詳細]
  • 西藏林芝瓊林村:邊疆美了 群眾富了

    6月仲夏,瓊林如畫。走進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崇山密林環繞的牧場上鳥語花香、草長牛肥,宛如一幅歲月靜好的“山河圖”。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