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鄉村看小康:再訪楚鬆村“四代房”
“房子一次比一次蓋得好,這已是我家的第四代房。”72歲的楚鬆村村民歐珠加措在二層藏式小樓裏和記者聊著天,不時喝上一口酥油茶。“這樣的生活,小時候都沒敢想過。”
楚鬆村位於(yu) 喜馬拉雅山脈西段的深山裏,隸屬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楚魯鬆傑鄉(xiang) 。這裏地處偏遠,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從(cong) 拉薩出發星夜兼程,也得兩(liang) 天才能到達。
2018年,新華社記者曾到楚鬆村采訪,推出《西藏阿裏楚鬆村“四代房”:中國邊陲巨變的縮微影像》報道。近期,記者再訪楚鬆村,感受這裏發生的新變化。
行走在楚鬆村的水泥路上,凝視一麵麵白牆青石,眺望一院院小康新房,聆聽一段段巡邊放牧的故事,記者被這裏的變化所震撼,被普通人的家國情懷深深感動。
歐珠加措出生在西藏民主改革前。“那時村民除了給寺院納稅、支差役外,還要提防土匪的劫掠。”在老人的記憶裏,地裏產(chan) 的青稞不多,村民牛羊也很少,家人從(cong) 來沒有吃過飽飯。
當時村民的居住條件也非常有限。在歐珠加措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他家的第一代房。這是一間十多平方米的低矮土坯房,人必須彎腰才能進去,裏麵一片漆黑。“沒有沙發和家具,一家人隻能躺在地上睡。”他說。
楚鬆村的改變,來得比較晚。由於(yu) 這裏長期與(yu) 世隔絕,鮮有外人進入,當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如春風吹過萬(wan) 裏高原時,楚魯鬆傑成為(wei) 西藏僅(jin) 有的幾個(ge) 沒有進行民主改革的地方。
1984年開始,楚魯鬆傑正式納入黨(dang) 和政府的管理體(ti) 係;2012年,楚魯鬆傑舉(ju) 行鄉(xiang) 黨(dang) 委和政府成立掛牌儀(yi) 式,此後坐上“發展快車”。
隨著國家對邊境地區投入的不斷加大,楚鬆村群眾(zhong) 先後3次興(xing) 建或改建住房。2016年,楚鬆村邊境小康示範村項目正式啟動,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標準,歐珠加措分到了一套獨家院落。
“看到‘四代房’,就知道西藏民主改革好,改革開放好。”楚魯鬆傑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淇介紹,按照阿裏地委的規劃,還將在楚鬆村籌建“四代房博物館”,把“固邊先鋒 楚魯堡壘”的黨(dang) 建品牌擦得更亮。
從(cong) 楚鬆村背後的山腰處往下看,沿著如許藏布江,依次排列著村裏的土坯房、土木房、磚石房和框架新房,“四代房”呈現出的四種色彩與(yu) 大山渾厚的土黃色融為(wei) 一體(ti) 。
國家發展沒有落下這個(ge) 偏遠的小村。“這幾年,村裏最大的變化,就是配套設施逐步完善。”51歲的村民次仁貢桑說,現在鄉(xiang) 裏通上了柏油路,接入了國家大電網,家裏也用上了幹淨安全的自來水。
歐珠加措的大女兒(er) 在阿裏地區當老師,每年都會(hui) 接老人去住上一段時間。“有了這麽(me) 好的房子,這麽(me) 好的配套設施,山裏的生活不比城裏差。”歐珠加措說。
作為(wei) 村裏的黨(dang) 員和優(you) 秀雙聯戶長,次仁貢桑的日常工作就是組織青壯年運營村裏的農(nong) 牧民運輸隊,發展苗木產(chan) 業(ye) ,讓大家的錢包“鼓起來”。同時,組織群眾(zhong) 踴躍參與(yu) 到放牧巡邊中,守好身邊的一草一木。
“這裏是我們(men) 的家,山在那兒(er) ,國和家就在那兒(er) !”次仁貢桑堅定地說。
車駛離楚魯鬆傑,再次回望楚鬆村,回望“四代房”,記者內(nei) 心久久難以平複,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邊陲,不斷續寫(xie) 著巨變的新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地勘局慰問野外一線工作人員
2月1日,西藏自治區地勘局黨組成立慰問組,來到野外鑽機作業平台,向節日期間堅守在一線的幹部職工送去新春祝福和誠摯問候。[詳細] -
西藏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66%
記者近日從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西藏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6.1%,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貢獻明顯增強。[詳細] -
闔家共團圓 日子紅如火
除夕當天,在菜市場買菜的王先生準備為家人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