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新華全媒+|古老儀式奏響高原春天讚歌——記西藏“第一塊農田”上的春耕典禮

發布時間:2022-03-17 09:36:00來源: 新華網

  天剛擦亮,歐珠多吉早已換上了嶄新的藏裝,因為(wei) 今天是個(ge) 特殊而重要的日子。

  三月,充盈著生機勃勃的春天拂綠雅礱河穀,柳枝吐芽、田野蘇醒,秀美的江水帶著春的氣息奔流著……根據藏族天文曆算,16日是西藏農(nong) 田開耕的日子。

  “每年的開耕儀(yi) 式大家都格外重視,在這一天播下種子,就意味著辛勤耕耘的一年正式開啟。”歐珠多吉的家位於(yu) 西藏山南市乃東(dong) 區的門中崗社區,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坐落於(yu) 此,而宮殿腳下便是西藏“第一塊農(nong) 田”。


山南市乃東(dong) 區門中崗社區春耕儀(yi) 式現場(2022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 攝

  按照當地人的說法,2100多年前,藏族先民在雍布拉康南側(ce) 開墾了這塊農(nong) 田,種植穀物,被視為(wei) 西藏農(nong) 耕文明的開端。

  上午10時,農(nong) 田裏好不熱鬧,上百名門中崗社區居民衣著盛裝、扶老攜幼會(hui) 聚於(yu) 此見證春耕典禮。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犛牛是農(nong) 耕的主力,“二牛抬杠”代表了一個(ge) 時代。今天,門中崗的農(nong) 機化率已達到100%,但在春耕儀(yi) 式上,人們(men) 還是會(hui) 用假犛牛頭裝扮拖拉機,並在車周圍掛滿哈達,以此表達對傳(chuan) 統牛耕的懷念,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春耕秋收對農(nong) 民來說是一件大事,不管在外多遠都要回家幫忙,短則半月,長則一個(ge) 月。以前耕地、平整、播種全靠人和牛,農(nong) 民的收入都在地裏。”歐珠多吉說。

  2013年,政府補貼6000多元,歐珠多吉買(mai) 了一台拖拉機,自此犛牛“退休”,歐珠多吉也從(cong) 繁忙的農(nong) 活中解放了,靠著外出務工,家裏的經濟條件逐漸好了起來。“現在,大型聯合收割機、播種機、翻轉機一天就可以把我家28畝(mu) 地收拾完。”


山南市乃東(dong) 區門中崗社區春耕儀(yi) 式現場(2022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 攝

  日頭漸高,春耕儀(yi) 式準備就位。門中崗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央金卓嘎說:“開耕嘍!”頓時,14台拖拉機發出隆隆轟鳴聲,肥沃的田地被犁出一道道深深的壟溝。

  “每年也就這個(ge) 時候能見到這樣熱鬧的場景,平時年輕人出去打工,很少能聚起這麽(me) 多人。”央金卓嘎說。

  靠著外出務工、做生意、跑運輸,如今,門中崗社區群眾(zhong) 的收入早已不單單依賴務農(nong) ,擁抱更大的世界讓他們(men) 不斷拓展致富渠道。雍布拉康景區旅遊服務、開辦礦泉水公司,不斷壯大的集體(ti) 經濟還帶動群眾(zhong) 增收。2021年,門中崗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wan) 元。


山南市乃東(dong) 區門中崗社區春耕儀(yi) 式現場(2022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汝鋒 攝

  倉(cang) 廩實,天下安。2021年,西藏糧食產(chan) 量達到106.5萬(wan) 噸,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6.1%。科學種植加先進農(nong) 機,保證了西藏連續7年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100萬(wan) 噸以上,成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最亮的底色。

  而今天的門中崗社區就是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縮影。農(nong) 牧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農(nong) 牧業(ye) 生態環境不斷優(you) 化、村集體(ti) 經濟活力不斷激發……廣袤高原處處呈現著新氣象。

  大約1個(ge) 小時,樸素而隆重的春耕儀(yi) 式落下帷幕,喧鬧的田野歸於(yu) 平靜。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