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嘉黎縣麥地卡鄉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見聞:黑牛糞變成“金疙瘩”
自古以來,撿牛糞、曬牛糞餅就是藏北牧民的一種生活習(xi) 慣。由於(yu) 傳(chuan) 統的牛糞餅沒有經過科學加工,燃燒起來不僅(jin) 煙大、灰多,而且燃燒速度快,使用效率低。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人們(men) 獲取燃料的途徑變多,牛糞逐漸淡出了城鎮居民的生活。然而,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xiang) 的牧民群眾(zhong) 對牛糞的熱情卻有增無減。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動下,借助國家扶貧政策資金的東(dong) 風,麥地卡鄉(xiang) 的幹部匯聚民智,將視線集中在不起眼的牛糞上,發展起了“牛糞經濟”。
2017年3月,在麥地卡鄉(xiang) 黨(dang) 委班子的帶領下,在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麥地卡鄉(xiang) 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建成投產(chan) 。合作社由麥地卡鄉(xiang) 措董村牧民參與(yu) 經營,按每車(2.2噸/車)600元的價(jia) 格向附近的農(nong) 牧民收購牛糞,生產(chan) 出來的新型顆粒燃料每噸按1300元的價(jia) 格出售。
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牛糞餅,經過加工生產(chan) 的牛糞棒自帶“科技光環”:通過熱壓縮技術,傳(chuan) 統的牛糞餅變成了新型燃料,具有熱能高、燃點低、燃燒時間長等特點,燃燒性能極大改善。同時,經過分離等多個(ge) 工序後,加工出來的牛糞棒裏不僅(jin) 沒有添加任何有害物質,燃燒時間也延長了一倍多,還大大降低了灶灰的產(chan) 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產(chan) 生積極作用。同時,從(cong) 粗大的牛糞餅變為(wei) 小巧的牛糞棒,輸送、儲(chu) 存、交易也極為(wei) 方便。
“合作社成立不到半年,銷售量便達到3000噸。”作為(wei) 合作社負責人之一的頓珠表示,“到目前,合作社牛糞加工總收入56萬(wan) 餘(yu) 元,純利潤22萬(wan) 餘(yu) 元。”如今,在當地牧民眼裏,牛糞不再是單純的生活資料,而是幫他們(men) 走向美好生活的生產(chan) 資料,是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從(cong) 沒想到有一天牛圈裏的牛糞可以變成錢。”牛糞燃料加工合作社成立後,牧民美傑成了合作社的員工。在這裏,他每天有100元的現金收入。
為(wei) 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合作社擴大生產(chan) 規模,添置加工設備,完善生產(chan) 工具,並專(zhuan) 門生產(chan) 了印有商標的包裝袋與(yu) 包裝盒,將加工、生產(chan) 、銷售、管理統一起來,形成品牌效應。“以後,我們(men) 要繼續做好‘牛糞經濟’,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腰包更鼓,讓我們(men) 的環境更美!”頓珠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從“撿牛糞”到天然氣進萬家
為支持西藏經濟發展,改善西藏民眾的燃料結構,2010年3月,中國石油以青海油田澀北氣田為氣源地,啟動“氣化西藏”工程。[詳細] -
西藏故事|神奇牛糞在哪裏?在……我手裏!
如果你想零距離感受西藏這片土地,不妨豎起耳朵,或者在草原上追牛奔跑,再或者俯下身來……試試牛糞的溫度。如果你不敢,那我來![詳細] -
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丨從“家家燒牛糞”到“綠電出高原”
盛夏時節,正值牛羊育肥季,草原上牛糞隨處可見,而背著籮筐撿牛糞的場景日漸減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近年來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的實施,西藏農牧民用能方式逐漸多元化、清潔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