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花開羌塘美——西藏那曲市嘉黎縣民族團結工作走筆
夏日的嘉黎縣,牛羊成群、雪山綿延、湖泊蕩漾,高山峽穀間,清澈的河水撞擊石頭的聲音,如悠悠牧歌,吟唱著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作為(wei) 加快經濟發展、維護社會(hui) 穩定的重要載體(ti) ,不斷創新思路、明確目標,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型民族關(guan) 係。
在孩子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近年來,嘉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全縣營造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濃厚氛圍。
走進嘉黎縣中學,處處能感受到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的濃厚氛圍,藏漢雙語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隨處可見;教學樓的走廊、樓道、還有班級的文化牆上,都用藏漢雙語記錄了中華民族先賢偉(wei) 人的故事。
一起玩耍,一起唱歌,一起分享,嘉黎縣中學八年級(11)班的鄧淑琦和貢加拉珍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雖然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民族不同,但我們(men) 有相同的愛好,她是我在這裏最好的朋友。”話音剛落,鄧淑琦快速地跑到了貢加拉珍身邊,將她牽到記者麵前。
鄧淑琦,來自四川省綿陽市,因家人在嘉黎縣做生意,就轉學到了嘉黎縣中學上學。
2021年6月,嘉黎縣中學建成民族團結進步長廊。“學校依托民族團結進步長廊,開展了豐(feng) 富多樣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在孩子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嘉黎縣中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彭吉林介紹說,民族團結長廊的建成,使得全校師生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意識得到提升,整個(ge) 學校的創建氛圍也愈發濃厚。
近年來,嘉黎縣湧現出一批批像嘉黎縣中學一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點,奏響了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主旋律。截至目前,全縣共打造民族團結示範點33個(ge) ,其中鄉(xiang) (鎮)5個(ge) ,村(居)13個(ge) ,機關(guan) 8個(ge) ,寺廟3個(ge) ,企業(ye) 2個(ge) ,學校2個(ge) 。
凝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合力
近年來,嘉黎縣深挖活用現有資源,加強創新實踐,紮實有效地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
嘉黎縣嘉黎鎮作為(wei) 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如今依然留存著很多漢地習(xi) 俗。拉日寺內(nei) ,曾任錢糧把總和兵馬千總的清軍(jun) 官員李肇龍為(wei) 關(guan) 帝廟題詞“浩氣淩霄”牌匾是漢藏交融的曆史見證;當地群眾(zhong) 依舊喜歡用白菜等原料醃鹹菜,並在農(nong) 曆大年初一,都會(hui) 互道“拜年”;在當地方言中,也直接使用漢語的“讓”字,表達謙讓、忍讓的意思……各民族早就因茶馬古道的貫通而融合在一起。這是嘉黎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嘉黎鎮開展“當一日紅軍(jun) 、走一段紅軍(jun) 路、唱一首紅軍(jun) 歌、誦讀一段紅軍(jun) 詩、上一堂紅軍(jun) 課”體(ti) 驗式活動;
阿紮鎮、林堤鄉(xiang) 利用微信群宣傳(chuan) 創建民族團結條例;
麥地卡鄉(xiang) 和比俄寺管委會(hui) 打造創建民族團結展覽室;
……
近年來,嘉黎縣采取多種方式,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chuan) 教育,引導社會(hui) 各界和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積極主動參與(yu)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截至目前,嘉黎縣推薦申報全國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區)1個(ge) 、模範集體(ti) 3家;推薦自治區級模範縣(區)1個(ge) 、模範集體(ti) 6家、模範個(ge) 人9人;那曲市級模範集體(ti) 27家、模範個(ge) 人32人,模範個(ge) 人覆蓋幹部、群眾(zhong) 、僧尼,模範集體(ti) 覆蓋機關(guan) 單位、鄉(xiang) 鎮、村居。
守望相助共譜和諧畫卷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近年來,嘉黎縣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同心協力繪就了平安嘉黎、和諧嘉黎、幸福嘉黎、美麗(li) 嘉黎的大美畫卷。
四川綿陽人賈永明在尼屋鄉(xiang) 是一個(ge) 家喻戶曉的人物。27年前,他跟隨施工隊來到尼屋,並和鄉(xiang) 裏的姑娘瓊國結婚。20多年來,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互敬互愛。妻子患病,他不離不棄,帶著妻子四處尋醫問診,使病情得以緩解;麵對前來求助的村民,他將蓋房、果樹嫁接等技術傾(qing) 囊相授。
如果說賈永明和瓊國見證了老一輩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的故事,那麽(me) 年輕的李正波和其美巴吉則見證了在新時代,青年人跨地域、跨民族追求幸福的美好生活。
李正波,一個(ge) 來自雲(yun) 南的漢族小夥(huo) 子。其美巴吉,一位來自那曲市索縣的藏族姑娘。“從(cong) 我們(men) 倆(lia) 認識到結婚,雙方父母不僅(jin) 沒有反對,反而非常支持我們(men) 。”李正波說。
兩(liang) 年前,在嘉黎鎮工作的李正波在一次下鄉(xiang) 調研活動中,遇見了嘉黎鎮瑪塘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其美巴吉,李正波對其美巴吉一見鍾情,執著追求,終於(yu) 在今年1月將其美巴吉娶回了家。
“今後,我們(men) 倆(lia) 要走的路還很長,也會(hui) 遇到一些坑坑窪窪。” 李正波說,但我們(men) 一定會(hui) 風雨同擔,同舟共濟,共同守護我們(men) 的家。
在嘉黎縣,記者聽到看到也感受到,民族團結已經融入一代代嘉黎縣各族兒(er) 女的血脈中,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對嘉黎人來說,民族團結的力量是守望相助,是勠力同心,也是薪火相傳(chuan) 。
如今,在嘉黎縣,一朵朵錦繡繁花,一幅幅美麗(li) 畫卷,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麵,描繪出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昌都市命名573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
為全麵總結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進一步推進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再上新台階。[詳細] -
從戰友到親戚 多民族家庭其樂融融
66歲的陳全銀與65歲的才達是多年的老戰友,1976年同在林芝市墨脫縣當兵。40年前,陳全銀退伍。因為車票,兩人相識。才達邀請這位剛丟了車票的漢族戰友暫住自己家。 [詳細] -
一位年輕活佛眼中的西藏佛學院
第二十三世夏仲活佛阿旺洛桑丹增曲吉尼瑪,是西藏佛學院首屆學製班學員,現已畢業多年。采訪中,這位年輕活佛說,過往學習經曆,讓他接受了傳統經院式和現代學院式教育,受益頗多。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