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西藏邊境縣36年的“電力老兵” 見證高原電網“蝶變”
錯那縣老水電站冬季發電撈冰用的工具。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 供圖
錯那縣位於(yu) 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西藏的邊境縣之一。1986年,18歲的佘建平從(cong) 四川成都出發,曆經十餘(yu) 天抵達山南錯那縣,從(cong) 部隊後勤連隊的電站做起,在那裏,他學習(xi) 了電力知識,從(cong) 此與(yu) “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近日,佘建平對記者講述,退伍後自己轉崗錯那縣電力部門,從(cong) 砸冰發電到接入大電網,30餘(yu) 年間,見證了西藏邊境縣乃至高原電力“蝶變”。
“在部隊的電站,我學習(xi) 了水電站的運行維護和電力供應知識,那時雖然在部隊,但也經常幫縣裏的水電站進行維修,也是在那時,我開始接觸錯那縣的電力供應。”他說,退伍後自己便留在了錯那縣浪波電站,實現了從(cong) 一名軍(jun) 人到一名電力人的轉變。
西藏山南錯那縣電力工作人員巡護線路。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 供圖
彼時的錯那縣,縣城的電力基本由浪波電站供應,到了冬季枯水期,來水量減少、河床結冰,極大降低了水電站的發電能力,為(wei) 了保障電力供應,佘建平他們(men) 隻好砸冰、疏通水流進行發電。
剛開始,他們(men) 采用木把鐵鍬砸冰,但冰麵堅硬,木把鐵鍬砸不了很久,木把就會(hui) 斷裂。為(wei) 了順利把冰砸碎,佘建平開始尋找應對辦法。“我找來幾米長的鋼管,焊在鐵鍬上,製成加長版鐵鍬,專(zhuan) 門用來砸冰,又弄來鋼筋和鋼管焊成耙子,進行撈冰,辦法雖然簡單,卻很有用。”佘建平回憶。
天氣越冷、冰越多,縣裏也越需要用電,砸冰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一個(ge) 冬天從(cong) 水裏撈出來的冰堆在空地上像一座小山,要等到來年四五月才能融化。
2010年,錯那縣進行農(nong) 電體(ti) 製改革,佘建平結束了浪波電站17年的工作,調到了縣供電公司任經理。初到縣公司的他看著營業(ye) 收入犯了難,“那時縣供電公司是自負盈虧(kui) 的企業(ye) ,但我們(men) 的收入很少,企業(ye) 要生存、員工要發工資,這點收入肯定是無法維持。”佘建平說。
圖為(wei) 西藏錯那縣勒布溝盤山公路與(yu) 電力設施。江飛波 攝
為(wei) 了企業(ye) 生存發展,佘建平對全縣的用電情況進行了走訪摸底調查,他發現,縣裏的電杆和線路嚴(yan) 重老化,有些電杆還是木製的,線徑也小,入戶線就像蜘蛛網一樣雜亂(luan) ,還存在漏電、偷電的情況。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亂(luan) 象,佘建平向上級部門協調,爭(zheng) 取改造資金,將老舊的木電杆換成了水泥杆,同時將線徑增大,把雜亂(luan) 的入戶線進行整改,將老式的機械電表升級成磁卡電表,錯那縣電力實現了“升級”。
規範化後,佘建平又帶領職工進行業(ye) 擴工程,慢慢的縣供電公司營業(ye) 收入越來越多,企業(ye) 發展也越來越好,職工凝聚力越來越強。
2014年,錯那縣電力迎來曆史性時刻,正式接入國家電網,“邊境縣錯那正式告別了缺電和電力不穩定的情況,全縣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擁有了源源不斷的電力。”佘建平說,作為(wei) 老電力人,自己是見證者。
2015年國網西藏電力代管錯那縣供電公司,佘建平通過外出學習(xi) ,到其他公司實地考察,發現原來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以前我們(men) 開展電力搶修時,都是憑經驗開展工作,沒有嚴(yan) 密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生產(chan) 工器具,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他說,那時沒有驗電器,沒有接地線,有時甚至用手摸電,判斷能否維修。
隨著錯那縣供電公司上劃,安全生產(chan) 、經營管理等方麵都得到了長足進步,員工的安全生產(chan) 意識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各種作業(ye) 規範開展。
“在藏工作36年,我覺得我的初心使命就是讓錯那縣的老百姓用上電、用好電。”佘建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蘇窪龍水電站500千伏送出工程開始送電
500千伏分段5033開關合上,出線間隔設備已帶電。[詳細] -
2022年藏電外送全麵啟動計劃外送電量22億千瓦時
日前,隨著曆時15天的青藏聯網工程年檢工作完成,2022年豐水期藏電外送工作正式啟動。 [詳細] -
直升機航檢助力藏中電網生命大通道運維
4月的波密,早晨依舊是雲遮霧繞,青山如黛,桃花正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