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青藏科考:瑪不錯和嘎拉錯“分家”劇變因何成謎?

發布時間: 2022-08-03 08:48: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上,大大小小湖泊在滄海桑田的曆史演化中如何分分合合,備受學界關(guan) 注。西藏自治區康馬縣境內(nei) 瑪不錯和嘎拉錯古代是一個(ge) 麵積約190平方公裏的大湖,但現在已是“自立門戶”的兩(liang) 個(ge) 高原湖泊,且水麵大幅縮小——瑪不錯僅(jin) 為(wei) 2平方公裏的封閉小湖泊,嘎拉錯則已基本幹涸,隻剩些許沼澤。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張帥博士在古湖底分析講解瑪不錯和嘎拉錯劇變之謎。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瑪不錯和嘎拉錯何時是合體(ti) 的大湖?何時開始分家“自立門戶”?又因何導致湖泊水麵劇降?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近日來到瑪不錯和嘎拉錯開展“青藏高原人地關(guan) 係綜合考察”工作。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張帥博士在現場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說,海拔超過4400米的瑪不錯和嘎拉錯湖盆內(nei) 發育有完好的古湖岸線,是湖泊水位更高時形成的地貌單元,記錄了湖泊古水位,為(wei) 人們(men) 理解藏南地區湖泊變化規律提供了理想素材。古湖岸線的遙感解譯表明,瑪不錯和嘎拉錯古代曾是合為(wei) 一體(ti) 的大湖,麵積最大可達190平方公裏。

  目前的初步研究表明,大湖可能存在於(yu) 1萬(wan) 多年前,大約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原先一體(ti) 的大湖一分為(wei) 二成為(wei) 瑪不錯和嘎拉錯,後續兩(liang) 湖不斷萎縮形成如今的麵貌:瑪不錯和嘎拉錯的湖盆分別像一個(ge) 小碗和一個(ge) 大盤子,緊挨在一起,被之間湖麵更高時形成的砂堤隔開。

  他指出,近年來,青藏高原中北部內(nei) 流區的湖泊不斷擴張,但藏南湖泊呈縮小趨勢,顯示出獨特的變化特征。其中,瑪不錯和嘎拉錯位於(yu) 藏南年楚河上遊,水麵萎縮後的現代瑪不錯是一處麵積為(wei) 2平方公裏的封閉小湖泊,嘎拉錯受到喜馬拉雅山脈北坡冰川融水和上遊過水湖多慶錯的補給,存在地下徑流,但地表水體(ti) 近年來基本幹涸。

  張帥透露,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古生態團隊後續將開展更詳細的古湖岸年代學研究和古水文分析,利用空間遙感影像解譯、第四紀測年等先進技術,重建瑪不錯和嘎拉錯古湖演化過程,以幫助理解藏南地區湖泊變化對氣候變化和冰凍圈變化的響應規律。

  另據了解,2019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等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在年楚河河源區調查時,還在瑪不錯和嘎拉錯之間的砂堤上首次發現考古遺址,根據最小地名原則命名為(wei) 瑪不錯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後,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先後於(yu) 2020年6月至7月和2021年7月至8月對瑪不錯遺址進行發掘,並對遺跡遺物開展係統整理和初步研究工作。

  瑪不錯遺址海拔4422米。初步研究顯示,該遺址在距今4000年前後,是一處湖濱漁獵遺址,並且長年有人在此活動。從(cong) 出土的陶器、骨器、石器組合看,瑪不錯遺址反映出的考古學文化特征有別於(yu) 迄今所知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同時代其他考古學遺存,應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或可稱為(wei) “瑪不錯文化”,其相關(guan) 遺存的發掘、研究等工作正在積極有序推進。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