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援藏的一名醫生突發急性心髒病,林芝市胸痛中心開通綠色通道,普布紮西和次仁羅布兩(liang) 位醫生為(wei) 其實施了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從(cong) 送入急診到血管開通不超過20分鍾,生命之“脈”打通了。本地醫務工作者的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醫療對口支援正在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對口支援20多年,使西藏多領域多方麵獲得了長足進步,醫療隻是其中一角。民生領域的變化最是顯著,醫療、教育、社會(hui) 保障……一樁樁一件件,變化體(ti) 現在群眾(zhong) 日常生活裏。
物質的變化是第一步。捐資捐物,一直是對口援助中最直接的一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好的硬件環境,更完善的各類設備,能有效幫助當地補齊民生短板。如今,西藏各地醫院、學校等民生關(guan) 切處,基礎提升,設備完備。在西藏的很多偏遠縣城,“全縣最好的樓宇是學校,最先進的設備在醫院”,是大家實實在在能看到的現實。
能力的變化也隨之而生。器物最終需要人去用,才能造福各族群眾(zhong) 。廣東(dong) “組團式”醫療援藏,發揮師帶徒的帶動作用,已經為(wei) 林芝培養(yang) 了多名像普布紮西那樣能夠獨立進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本地醫生。來自發達地區的技術人才,手把手幫助著本地專(zhuan) 業(ye) 人士,並為(wei) 他們(men) 創造更好的學習(xi) 條件,讓他們(men) 的技術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另外,思維和理念上的啟發,激發出本地人才的內(nei) 生動力,更多有技能、有本領、有上進心的本地人才脫穎而出,“從(cong) 輸血到造血”的改變正在實現。
這些變化得以維係,離不開長效機製的保障。這些年,建立長效機製、固化援助成果的探索一直在進行。比如,很多地方的鄉(xiang) 鎮衛生院在援藏隊的支持下推進改革,鼓勵比學趕超,讓積極進取者走上更重要崗位;開展績效改革,對業(ye) 務能力提高較快者在待遇上予以傾(qing) 斜,調動醫生學習(xi) 進步的積極性……如今,形成了有問題主動請教、有短板主動補齊的良好氛圍。
深化民生援助成果,讓群眾(zhong) 更有獲得感,最終還是要激發被支援地方的內(nei) 生動力。從(cong) 各類設施完善到人才不斷成長,再到長效機製的建立,西藏不少地區在結對幫扶中不斷變遷,一個(ge) 個(ge) 點的變化,正在雪域高原上連綴成片,跨越式可持續發展正在逐步實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