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拉薩市尼木縣紮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尼木三絕”煥新彩

發布時間: 2022-12-19 09:52: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位於(yu) 雅魯藏布江中遊北岸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是藏文字和藏香文化創始人吞彌·桑布紮的故鄉(xiang) ,素有“藏文鼻祖之鄉(xiang) 、藏香文化之源”的美譽,也是遠近聞名的“匠人之鄉(xiang) ”。這裏人文薈萃、古韻悠長,不僅(jin) 有聞名遐邇的尼木藏香、普鬆雕刻,還有珍藏千年不變的雪拉藏紙,它們(men) 被稱為(wei) “尼木三絕”。

  近年來,尼木縣依托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創新發展非遺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切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生命力和傳(chuan) 承力,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拓寬門路。“尼木三絕”猶如朵朵絢爛之花,煥發出更加迷人的時代華彩。

  尼木藏香:點燃致富新路

  吞巴鎮是尼木藏香的主要產(chan) 地,當地的“水磨藏香”製作技藝已有1300多年曆史。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傳(chuan) 承千年的尼木藏香成為(wei) 國家重點保護的非遺項目之一。

  步入吞巴鎮吞達村,白牆紅頂的藏式房屋散落在幽靜的山穀中,吞曲河穿村而過,“嘎吱嘎吱”的水磨聲經久不息,縷縷藏香氤氳浮動。

  記者走進遠近聞名的“藏香工匠”次仁多吉家時,幾個(ge) 村民正將一排排藏香放到院子裏準備晾曬。

  “我們(men) 家幾代人都會(hui) 製香,我16歲的時候已經能獨立製香了。以前,農(nong) 閑的時候我們(men) 就背著藏香到拉薩、日喀則售賣,少則耗費六七天,多則半個(ge) 月,能賺個(ge) 一千元就不得了了。”次仁多吉回憶道,“這幾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購置了藏香製作輔助機器,在保證藏香原料品質不變的基礎上,得以實現量產(chan) 。2021年藏香銷售收入達到了53萬(wan) 元。”

  隨著收入的增加,次仁多吉家不僅(jin) 翻新了原有的房屋,在拉薩購買(mai) 了新房,還添置了一輛小貨車和2輛越野車,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兒(er) 子強巴多吉大學學的是電子商務專(zhuan) 業(ye) 。在校期間,他就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父親(qin) 拓展藏香線上銷售渠道,一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0多萬(wan) 元。

  為(wei) 提升尼木藏香的整體(ti) 質量和水平,2016年以來,吞巴鎮逐步將藏香產(chan) 業(ye) 個(ge) 體(ti) 戶進行整合,擰成了一股繩,采取“公司+農(nong) 戶”的運作模式,提供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帶動更多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2021年,吞巴鎮藏香合作社(公司)已有30餘(yu) 家,實現藏香產(chan) 值3020萬(wan) 元,實現銷售收入達1713萬(wan) 元。”吞巴鎮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張海鑫介紹道。

  近年來,尼木縣按照藏香文化產(chan) 業(ye) “123”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四位一體(ti) ”藏香產(chan) 業(ye) 布局和“四體(ti) 一位”利益聯結機製,著力將受益一村的當家產(chan) 業(ye) 打造成帶動一鎮的支柱產(chan) 業(ye) 、輻射一縣的富民產(chan) 業(ye) ,不斷探索傳(chuan) 統技藝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路徑。

  雪拉藏紙:承載千年墨香

  離開吞巴鎮再向西行,來到位於(yu) 塔榮鎮的雪拉藏紙工坊。幾名工人正在院子裏準備打漿的製紙草料。

  “雪拉藏紙,遇水不化、千年不腐……”雪拉藏紙以其獨特的技藝和品質被列為(wei) 西藏三大藏紙之一,已有1300多年曆史,其製作技藝被列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雪拉村裏,年過七旬的次仁多傑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藏族造紙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自16歲學習(xi) 造紙技藝開始,次仁多傑至今仍“奮戰”在一線、樂(le) 此不疲。令他欣慰的是,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造紙技藝也日漸精湛,其中,大兒(er) 子格桑旦增還被評為(wei) 拉薩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孫女普珍、丹吉也加入了學習(xi) 的行列。在尼木縣政府的幫助下,次仁多傑成立了雪拉藏紙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在縣城經營了一家集製作、展銷和傳(chuan) 授於(yu) 一體(ti) 的藏紙店。

  近年來,隨著網店的興(xing) 起,雪拉藏紙的銷量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幾年下來,雪拉藏紙從(cong) 單一的產(chan) 品發展到了近10個(ge) 品種,不僅(jin) 可以滿足古籍修複、書(shu) 法、繪畫的需求,還有筆記本、燈籠等文創產(chan) 品供應旅遊市場。”格桑旦增說。2021年,合作社經營收入達90多萬(wan) 元,帶動了十幾名當地村民就近就業(ye) ,接收20餘(yu) 名學生參與(yu) 傳(chuan) 習(xi) 實踐活動。

  雪拉藏紙之所以經久耐用,其秘訣之一在於(yu) 特殊的原材料——狼毒草。這種生長於(yu) 草原和高山草甸的植物,采摘後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才可以重新生長,這也是雪拉藏紙產(chan) 量較低、產(chan) 品稀缺的原因所在。從(cong) 2015年開始,次仁多傑一家開始嚐試人工種植狼毒草。尼木縣也大力推廣狼毒草的人工種植,目前,種植麵積有20餘(yu) 畝(mu) 。

  普鬆雕刻:堅守傳(chuan) 承匠心

  尼木縣普鬆鄉(xiang) 被譽為(wei) “雕刻之鄉(xiang) ”,全鄉(xiang) 有一半的家庭從(cong) 事雕刻和經幡印製。普鬆雕刻的曆史據傳(chuan) 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是普鬆鄉(xiang) 群眾(zhong) 世世代代傳(chuan) 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技藝。2009年,普鬆雕刻製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遺產(chan) 保護名錄。

  記者來到手工藝人嘎瑪曲紮家時,他正在全神貫注雕刻一幅文創作品,其輪廓清晰、線條流暢,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生於(yu) 藏文書(shu) 法和雕刻世家的嘎瑪曲紮,童年記憶大部分與(yu) 練習(xi) 書(shu) 法和雕刻有關(guan) 。13歲那年,他正式開始學習(xi) 雕刻技藝。重複枯燥的練習(xi) 讓手很快磨出了繭,但心性卻很難“打磨”。嘎瑪曲紮說:“每每貪玩或者偷懶時,父親(qin) 和哥哥就會(hui) 嚴(yan) 厲地教育我。”長年累月嚴(yan) 苛管教之下,嘎瑪曲紮技藝精進,也漸漸明白了自己必須扛起傳(chuan) 承技藝的責任。

  “雕刻是一項手、眼、心並用的技藝。手法要準,眼力要好,心要靜。”嘎瑪曲紮介紹,普鬆雕刻多達二三十道工序,不同用途的雕刻工具有60多種。

  “當下,新一代的傳(chuan) 承人應該向前輩汲取傳(chuan) 統技藝,同時也要向外求索創新,讓普鬆雕刻成為(wei) 更多人喜愛的工藝品。”嘎瑪曲紮用刻刀把布達拉宮雕成栩栩如生的工藝品在景區售賣,銷量不錯。接著,他又推出了犛牛雕刻產(chan) 品,持續受到遊客喜愛。如今,他基於(yu) 普鬆雕刻技藝開發的文創產(chan) 品已有80多種。

  2016年,作為(wei) 村裏的致富帶頭人,嘎瑪曲紮成立了如巴村德樂(le) 白覺藏文書(shu) 法雕刻合作社,帶領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通過“訂單式”銷售模式,合作社純收入達到40多萬(wan) 元。

  近年來,嘎瑪曲紮還積極參加各類青年創業(ye) 就業(ye) 大賽,並赴北京、成都等地參加非遺類的作品展銷會(hui) ,進一步提升了普鬆雕刻的知名度。“時代在發展,普鬆雕刻技藝也要與(yu) 時俱進。”談及未來的打算,37歲的嘎瑪曲紮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希望打造出更多與(yu) 時代契合、廣受歡迎的產(chan) 品,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尼木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生態宜居鄉村靚 產業興旺日子美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振興鄉村新起點。近年來,尼木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創新,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詳細]
  • 傳統手工藝施展新活力

    民族手工業是西藏三大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長期以來,民族手工業一直是西藏農牧民家庭的重要副業,產品具有很強的自給性,也是藏族傳統文化延續和傳播的重要載體。 [詳細]
  • 雪拉藏紙人家:三代人的傳承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受到新型紙張的衝擊,曾經輝煌上千年的雪拉藏紙業衰落了,甚至整個雪拉村一度沒有人製作藏紙。可次仁多傑卻帶著大兒子格桑旦增和小兒子普瓊,認真地在家做起了藏紙。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