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G219國道西藏段最北端開始,“國道之行從(cong) 雪山奔向大海”西藏段小分隊一行4人,開始了一段記錄感動和美好的旅程。
從(cong) 海拔5000多米風雪交加的“世界屋脊的屋脊”阿裏,到海拔2000多米的林芝原始森林,我們(men) “享受”著高寒缺氧、螞蟥橫行,感受著一眾(zhong) 受訪者的精彩人生,稿件之外的一個(ge) 個(ge) 小細節讓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他們(men) 的辛苦和感動,感受到他們(men) 的辛酸和幸福。
視頻記者:記者:費茂華、晉美多吉、楊植森、邵澤東(dong)
阿裏暗夜公園聽敲狼頭的故事
今年36歲的尤顯龍是阿裏天文台老員工之一。他的主要工作是和7名同事一起,維護和保障天文台設備的運行,從(cong) 2006年選址工作開始,他就參與(yu) 其中。
尤顯龍在阿裏天文台打開望遠鏡穹頂凝望遠方(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天文台選址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可能延續10年、20年,其間都是數據積累的階段。一頂帳篷,簡單的炊具,還有各種觀測設備,往往就是選址的幾個(ge) 月時間裏尤顯龍的全部家當。他說,最苦的時候,曾經幾個(ge) 月隻能通過化冰取水泡方便麵吃,以至於(yu) 方便麵一吃就知道是什麽(me) 牌子。半夜聞著剩飯的味道,狼來扒帳篷,尤顯龍左手拿著手電筒,右手拿著鐵鍬敲打伸進帳篷裏的狼頭。
尤顯龍在阿裏天文台凝望遠方(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經過10多年的建設,如今阿裏天文台已成為(wei) 北半球最佳天文觀測站之一,一個(ge) 融科研、科普為(wei) 一體(ti) 、世界一流的“高高原”特色天文科研、科普基地正在建成。如同自己的孩子,尤顯龍對阿裏天文台的一草一木都了然於(yu) 胸,滿心期待“孩子”長大。
仁增旺紮和“他的城”
75歲的國寶守護者仁增旺紮,邁著“六親(qin) 不認”的步伐,艱難地行走在皮央石窟群陡峭的土坯台階上。在他的眼裏,這座石窟建成的城就像自己的家一樣。我們(men) 到達皮央石窟的當天中午,遊客很多。仁增旺紮的兒(er) 媳送來了午餐:一塊餅子、一碗酸奶。坐在石窟門口的凳子上,發現我們(men) 還沒吃飯,老人掰下半塊餅子遞給我們(men) 。
仁增旺紮老人在石窟旁的空地上吃午飯(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二十年來,仁增旺紮都在重複著同一件事:離開家15分鍾,登上皮央石窟,巡查三四個(ge) 還留存有壁畫的石窟,打掃衛生,開門、鎖門,給來往的信教群眾(zhong) 和遊客講解石窟上的壁畫,講述石窟的曆史故事,檢查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麽(me) 枯燥的事情仁增旺紮一做就是二十年。
仁增旺紮老人查看壁畫(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做一次簡單,可是要連續不斷、一年365天一天不斷地堅持做,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因為(wei) 有了仁增旺紮和他同事的堅守,皮央遺址才能至今仍留下這麽(me) 精美的壁畫。任何小事做到極致,就是偉(wei) 大。
洛桑占堆的五代房
在紮西崗鄉(xiang) 典角村,洛桑占堆跟記者細數著自己住過的五代房,每一代房都是一段青春回憶,每一代房都是生活質量的飛躍。“我這腿腳上下樓還是太麻煩了。”洛桑占堆的孫子當下住在典角村的第五代房裏,但洛桑占堆還是喜歡住在屋前有草地、不用上樓梯的第三代的老房子裏。
洛桑占堆在“三代房”前的草地上回憶當年的場景(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洛桑占堆從(cong) 典角村“三代房”旁的水井打水回家(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典角村的五代房最早是被新華社挖掘發現的,並一直是新華社關(guan) 注的新聞題材。在新華社稿件播發之後,典角村的五代房成了媒體(ti) 的焦點,是西藏跨越式發展的縮影。
石角和他的兄弟們(men)
在33號界碑旁,石角隊長帶著他的隊員,騎著插著五星紅旗的摩托車,頂風冒雪堅守在邊境一線。
從(cong) 開始的騎馬和步行,到自願出資購買(mai) 摩托車參與(yu) 邊境執勤、巡邏,在石角和夥(huo) 伴們(men) 的帶動之下,參加護邊聯防隊成為(wei) 了當地牧民的榮譽和夢想。
在33號界碑處,護邊隊在隊長的帶領下開展學習(xi) (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拍攝當天,我們(men) 早上7點多鍾開車前往石角隊長的集結地,從(cong) 出發前檢查車輛開始拍攝,中午和隊員一起在邊境線的草壩子上吃糌粑和風幹牛肉,一起在風雪交加的巡邏線上巡邊,一直到晚上9點巡邊結束。記者們(men) 多多少少都出現了高原反應和疲憊狀態,可是巡邊隊員們(men) 樂(le) 觀的態度一直感染著我們(men) ,我們(men) 疲憊不堪的一天在他們(men) 眼中卻是習(xi) 以為(wei) 常的一天,很難想象這群巡邊漢子一年都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了下來。
在33號界碑處,護邊隊在隊長石角(右二)的帶領下開展學習(xi) (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稿件在新華社客戶端播發後,點擊量很快過了百萬(wan) ,網友的評論真誠溫暖。其中,一家摩托車頭盔企業(ye) 聯係到了我們(men) ,“我看到這篇文章,太感動了,邊防人員太辛苦了,連保障安全的頭盔都沒有,我向公司領導申請,希望捐助他們(men) 頭盔,我們(men) 盡一份力。”看著熱心群眾(zhong) 發來的信息,我感覺格外溫暖。我們(men) 的稿件還能給石角他們(men) 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真是意外之喜。
卓嘎、央宗和她們(men) 的家國情懷
在玉麥,卓嘎央宗姐妹開朗樂(le) 觀地跟我們(men) 有說有笑。今天的玉麥,在她們(men) 小時候最無邊無際的夢裏都沒有出現過。
1979年,正在山南采訪當地一個(ge) 物資交流會(hui) 的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群桑,在交流會(hui) 上偶遇了正在售賣特產(chan) 的卓嘎,由此開始了新華社對桑傑曲巴父女三人命運以及玉麥鄉(xiang) 發展變化40多年的關(guan) 注和追蹤報道。
卓嘎(左一)、央宗(左二)在玉麥鄉(xiang) 街頭和街坊聊天(6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我從(cong) 2009年開始,前前後後去了六次玉麥,我一直在想,生活在那麽(me) 艱苦環境下的卓嘎、央宗兩(liang) 姐妹為(wei) 什麽(me) 都那麽(me) 喜歡笑,是因為(wei) 她們(men) 無需隱藏本心、做最簡單的自己就好,亦或是玉麥的發展讓她們(men) 看在眼裏,喜在眉梢。
本文作者和卓嘎的合影(6月10日攝 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嘮嘮叨叨的援藏醫生王振疆
在米林的叢(cong) 林中,珠海市人民醫院的援藏醫生王振疆手捧著病人的腳,仔細詢問病人的身體(ti) 狀況,送去了援藏省市的關(guan) 心,送去了藏漢一家親(qin) 的問候。
王振疆醫生在檢查娘姑腳的同時,現場給當地藏族醫生尼瑪益西講解檢查時需要注意的地方(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像這樣長期坐著臥著,很容易形成血栓,還有(什麽(me) )?”王振疆問尼瑪益西。
“肺部感染。”
“還有呢?”
“還有長期的那個(ge) ......”
“壓瘡。”王振疆醫生提示到。
在王振疆檢查病人病情時,兼職翻譯米林市人民醫院的本地醫生尼瑪益西醫生在一旁聚精會(hui) 神看著王醫生的診治過程,而王振疆像是老師檢查學生作業(ye) 一般,十句話有九句都是提給尼瑪益西的問題。2015年,全國援藏工作啟動實施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其中的“傳(chuan) 幫帶”的製度,就是為(wei) 了培養(yang) 本土醫療人才隊伍,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往返於(yu) 村間的王振疆(左二)與(yu) 隊員王彤旭(左一)、陳冰(右)及當地醫生尼瑪益西(右二)(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王醫生的嘮叨,在我看來是真正的傾(qing) 囊相授。援藏工作不存在嚴(yan) 酷的競爭(zheng) ,更多的是真誠,是把技藝從(cong) 沿海的廣東(dong) 帶到雪域高原,造福數千公裏外的同胞。王醫生的嘮叨,是當地醫生的寶貴財富,是病人對以後當地醫生診治的多一份放心。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每天忙碌奔波,難得清閑。但每一次離開城市來到鄉(xiang) 村,我看到的都是滿滿的幸福感:心地善良,與(yu) 世無爭(zheng) 才能有的那份純真。孩子們(men) 雙手捧著我們(men) 送給他們(men) 的蘋果,曬紅的臉頰上露出真誠的微笑,沒擦幹的鼻涕還耷拉著,可這絲(si) 毫沒有影響我跟著他們(men) 一起高興(xing) ,好像我也是吃到了蘋果一樣,甜甜的。
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讓每一篇稿件都帶著泥土和露珠,有著濃濃的糌粑味,淡淡的青稞香。我想,隻有這樣的作品才會(hui) 和大家產(chan) 生共鳴,才會(hui) 有看下去的能量吧。
一路上的報道,我們(men) 努力做到通過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講述西藏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守邊固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民族融合、經濟發展等主題,以行進式報道方式講好新時代中國好故事。
G219國道就像一串晶瑩的珍珠項鏈,而每一粒珍珠就是一篇精彩的故事,一個(ge) 感動的瞬間,一片壯美的風景,一段難忘的旅程。一路走來,我們(men) 感受到了西藏的發展脈動,記錄下了西藏自然風光之美、曆史人文之美、民族風情之美、包容開放之美。站在新的曆史發展起點,360多萬(wan) 各族兒(er) 女踔厲奮發、團結一致,正在奮力譜寫(xie) 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策劃:蘭(lan) 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晉美多吉
編輯:徐金泉、劉金海、程婷婷、張铖、盧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