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國道之行”西藏段:寒冷的環境阻擋不了滾燙的心

發布時間: 2023-06-25 08:53:00 來源: 新華社

  G219,中國裏程最長的公路。隨著“國道之行 從(cong) 雪山奔向大海”報道行程的推進,我和報道組的同事也進入到整個(ge) 行程中平均海拔最高的西藏段的報道。

  西藏段經過的地區平均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位於(yu) 阿裏和日喀則的幾個(ge) 采訪點位,比如阿裏天文台、傑瑪央宗冰川等海拔更是高達5000米以上。高海拔惡劣的天氣給采訪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最終報道組還是憑借紮實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過硬的心態,完成了報道,給“國道之行 從(cong) 雪山奔向大海”係列報道西藏段的旅程畫上了一個(ge) 完滿的句號。

  寒冷的環境,阻擋不了滾燙的心。

  一.曆史和自然的遺跡

  劄達土林、古格王國遺址、珠穆朗瑪峰以及雅魯藏布江源頭——傑瑪央宗冰川,這些都是219國道在西藏段要經過的“曆史和自然的遺跡”。劄達土林的壯美、古格王朝的宏偉(wei) 、傑瑪央宗冰川的蕭瑟以及珠穆朗瑪峰“落日金山”的驚豔在我們(men) 的旅程中被盡收眼底。


壯美的劄達土林(5月25日攝)。


壯美的劄達土林(5月25日攝)。

  我來到劄達土林的時候,除了為(wei)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驚歎之外,還看到了許許多多用石頭壘成的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


劄達土林觀景台前,許多的瑪尼石堆。(5月25日攝)

  藏族同事對我說,瑪尼石堆上的一顆顆石頭代表了人們(men) 內(nei) 心的祈願。在海拔3750到海拔4500米之間,凜冽的寒風中,大自然的宏偉(wei) 壯觀與(yu) 人們(men) 內(nei) 心的清明澄澈就這樣結合在了一起,讓前來這裏遊玩的人動容。

  同樣的感受,我們(men) 在古格王國遺址再一次體(ti) 會(hui) 到。

  古格王國遺址位於(yu) 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境內(nei) ,曾是西藏地方割據政權古格王朝的中心。古格王國的城堡修建於(yu) 一座土山上,地勢險峻,總占地麵積18萬(wan) 平方米,相對高差175米,依山而砌,形成了直逼長空的古建築群。


5月26日,黃昏時分的古格王國遺址。


5月26日,黃昏時分的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所在的小山相對落差較高。我和同伴花了一下午的時間才從(cong) 山麓爬到山頂。遺址中的密道台階縱橫交錯,非常複雜。據說四百多年前,古格王正是憑借這些暗道,在被包圍的時候也能跑到城下取水,這樣堅持了一個(ge) 多月還沒有被拉達克王攻破。

  攀爬的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好在爬到城頂之後看到了壯美的土林景觀,讓我覺得過程中的辛苦終於(yu) 有了回報。


5月26日,黃昏時分站在古格王國遺址遠眺,看到的土林景觀。

  如果說劄達土林和古格王國遺址給人的印象可以用宏偉(wei) 壯觀來形容的話,那麽(me) 雅魯藏布江發源地——傑瑪央宗冰川給人帶來的則是蕭瑟與(yu) 遼闊的景象。我們(men) 趕到傑瑪央宗冰川的時候風雪交加。凜冽的寒風呼呼地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風吹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作為(wei) 本次報道的視頻記者之一,我當時最擔心的是機器拿不穩,拍攝畫麵出現抖動的情況,所以拍攝全程我都把手中的相機攥得很緊。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

  二.高海拔地區的堅守

  在本次旅程中,我們(men) 遇見了許多有故事的人,他們(men) 大多都可以用一個(ge) 詞語來概括——堅守。

  在阿裏地區獅泉河鎮南部甲馬兒(er) 燈山海拔5100米的山頂上,我們(men) 看見了十年如一日守望璀璨星空的人——尤顯龍。他十七年前開始就為(wei) 阿裏天文台的選址而工作,如今負責天文台數據觀測和運維設備。尤顯龍也是為(wei) 阿裏天文台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工程師。


尤顯龍在阿裏天文台凝望遠方(5月24日攝)。

  初見尤顯龍,一點也看不出他身上工程師的影子,更像是一位朝氣蓬勃,帶著少年感的精神小夥(huo) 。略顯消瘦的他很幹練,走路就像帶風一樣。

  對尤顯龍的采訪比較順暢,因為(wei) 他和采訪團隊的成員年齡都大致相仿,加上他本身性格比較開朗健談,所以溝通過程中完全沒有壁壘,很容易就能挖掘到一些動人的細節,比如,他在對以往的天文台備選點進行測量期間,多次受到狼的騷擾:“聞到我們(men) 吃剩骨頭的味道,狼就過來扒我們(men) 的帳篷”,“隻能拿著鐵鍬拍,一直到天亮狼才跑了”等等。


阿裏站第一個(ge) 觀測塔落成(2011年攝,受訪者供圖)。

  拍攝的過程可謂艱辛。由於(yu) 這是“國道之行 從(cong) 雪山奔向大海”係列報道西藏段的第一站,而阿裏天文台的位置在海拔5000米以上,采訪當天就有一位同事出現了高原反應,視頻的拍攝任務交給了我。

  在拍攝天文台星軌時,天空已經完全黑了,在相機的取景器裏並不能實時看見天空和星星以及其他的拍攝對象,這時候我們(men) 隻能先長曝光拍一張圖,再結合自己拍好的圖,根據感覺來慢慢調整構圖,再進行曝光拍攝。如此經過三四次長曝光拍攝以後,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圖片,我的一張星軌照片就是這樣被拍攝了出來。


5月23日,在阿裏天文台拍攝的星軌。

  在對尤顯龍的采訪中,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天文台的選址一定是一個(ge) 長期的工作”,可見在他內(nei) 心,早就已經做好了長期紮根高海拔艱苦地區的準備。

  在對皮央和東(dong) 嘎石窟遺址的采訪中,我們(men) 看到了一位十年如一日守護國家文物的老人——仁增旺紮。

  皮央和東(dong) 嘎石窟遺址位於(yu)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劄達縣境內(nei) 的皮央村、東(dong) 嘎村,由皮央石窟群和東(dong) 嘎紮西曲林寺遺址組成。由於(yu) 兩(liang) 村距離很近,遺址規模巨大,故命名為(wei) 皮央和東(dong) 嘎石窟遺址。仁增旺紮是一位75歲的老人,他從(cong) 2002年開始被聘為(wei) 當地的文物保護管理員,從(cong) 那時起就一直守護著皮央和東(dong) 嘎石窟遺址,至今已經有20多年。


5月26日,仁增旺紮老人拄著拐棍在石窟間行走。

  仁增旺紮老人的腿腳不便,每次從(cong) 山腳登上石窟所在的山頂都需要耗費巨大的氣力。皮央和東(dong) 嘎石窟遺址群所在的小山相對高差大概有150米左右,一共有400多級台階,每一級台階都非常陡峭,走路一搖一晃的仁增旺紮老人每次都要花半個(ge) 小時多才能從(cong) 山腳登上山頂。


5月26日,仁增旺紮老人在攀爬皮央和東(dong) 嘎石窟遺址的台階。


仁增旺紮老人巡查各個(ge) 石窟,這是他多年來的習(xi) 慣(5月26日攝)。

  在與(yu) 老人的交談中我們(men) 得知,老人當時是自願報名參與(yu) 當地的文保工作,是村裏的首批文保員。選擇做這份工作的初衷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簡單的想法——想要為(wei) 這些曆史文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禁讓我們(men) 肅然起敬:一位走路尚且需要依靠拐杖的老人,因為(wei) 守護文物的簡單想法,每天在陡峭的遺址中爬上爬下堅持了20多年。

  三.充滿希望的眼睛


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的學生在上美術課(6月5日攝)。

  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是距離珠峰最近的一所小學。對於(yu) 長時間居住在這裏的人來說,靠著珠峰居住,意味著生存條件惡劣: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強烈的紫外線照射,還有刺骨的寒風。但在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我看到了清澈陽光的臉和充滿希望的眼睛,與(yu) 這裏惡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始建於(yu) 1983年,2000年後經過兩(liang) 次國家投資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學校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應俱全;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與(yu) 大城市聯網,學生也能夠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資源;學校裏素質教育體(ti) 係發展完善,包括信息技術、美術、廣播、體(ti) 育等15個(ge) 興(xing) 趣小組可供學生參與(yu) 學習(xi) ,滿足學生們(men) 各種發展需求。


6月5日,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學生在籃球課上投籃。

  學校的校長旦巴仁青說,他去過很多地方的學校交流學習(xi) ,目前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在學校的硬件設施方麵與(yu) 大城市的學校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距。

  雖然從(cong) 珠峰傾(qing) 瀉下來的寒風非常刺骨,但看到孩子們(men) 能在如此優(you) 良的環境下成長學習(xi) ,我的心也不由得跟著變暖了。


6月5日,紮西宗鄉(xiang) 完全小學的學生在上科學課。

  在學校的培養(yang) 下,尤其是豐(feng) 富多彩的興(xing) 趣班充實了孩子們(men) 心靈,學生們(men) 有的想成為(wei) 播音員,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成為(wei) 宇航員……

  在孩子們(men) 朗朗的讀書(shu) 聲中,我們(men) 結束了對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小學的采訪,但那一張張清澈明亮的臉龐與(yu) 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睛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對於(yu) 我來說,本次采訪的收獲是多方麵的。比如,采訪前要針對人物,認真擬好采訪提綱;采訪時要根據現場的環境主動應變,構思拍攝視角;采訪後要仔細整理素材、結構和行文邏輯,等等。技巧上的收獲不一而足,而更重要的,我想還是麵對工作的一顆火熱而簡單的初心。采訪工作有時是瑣碎而單調的,也很有可能是狀況百出的。保持初心,認真負責地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ge) 細節,遇到困難不退縮,想方設法解決(jue) 困難,這種“高原精神”是我這次采訪中最寶貴的收獲。

  我想,G219西藏段雖然寒冷,雖然海拔高,雖然氣候惡劣,但是阻擋不了這條路上的人們(men) 砥礪奮進的步伐,阻擋不了紮根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擁有的滾燙的心靈……

  策劃:蘭(lan) 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邵澤東(dong)

  編輯:鄧堅、費茂華、張铖、盧燁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