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錯那市勒布溝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藏語意為(wei) “好地方”,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是門巴族群眾(zhong) 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這裏高山深壑,耕地稀少。
這是夏日勒布溝一景(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畢業(ye) 於(yu) 西藏農(nong) 牧學院林學專(zhuan) 業(ye) 的門巴族姑娘尼瑪卓瑪,是土生土長的勒布溝人,在錯那市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斯木村擔任村幹部。2022年,安徽省援藏工作隊為(wei) 增加當地群眾(zhong) 收入、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斯木村引種了10餘(yu) 畝(mu) 莓茶。尼瑪卓瑪對這種作物十分感興(xing) 趣,從(cong) 土地流轉、整地、施肥到種植、采摘全程參與(yu) ,學習(xi) 新的技術,並傳(chuan) 授給同事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
尼瑪卓瑪在田間采摘莓茶(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近年來,西藏農(nong) 牧業(ye) 蓬勃發展。除了西藏本地原有的犛牛、青稞、藏羊、特色奶業(ye) 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外,一大批來自其他省市的農(nong) 牧業(ye) 新品種、新技術也得到推廣應用,形成了一批高原上的新型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圍繞產(chan) 業(ye) 發展誕生了一批“新農(nong) 人”。他們(men) 紮根西藏,為(wei) 鞏固拓展雪域高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是錯那市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斯木村,畫麵下方覆蓋地膜處為(wei) 該村的莓茶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莓茶,學名顯齒蛇葡萄,原產(chan) 於(yu) 湖南張家界,是近年來十分流行的健康飲品,其種植效益遠高於(yu) 目前勒布溝的傳(chuan) 統綠茶。通過試飲,尼瑪卓瑪感覺莓茶口感不錯。“剛入口的時候挺苦,但是回味甜甜的,特別好。”她說。
尼瑪卓瑪(右)與(yu) 村民一起品嚐新製成的莓茶(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在勒布溝,莓茶一年可采摘四到五次,預計年畝(mu) 產(chan) 幹茶100斤。安徽省援藏幹部王天柱告訴尼瑪卓瑪,由於(yu) 勒布溝自然條件優(you) 越,所產(chan) 的莓茶質量上乘,每畝(mu) 產(chan) 值可達6萬(wan) 元以上。
安徽省援藏幹部王天柱(左三)為(wei) 貢日門巴民族鄉(xiang) 斯木村幹部群眾(zhong) 講解莓茶采摘技術要求(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了解到這些信息以後,尼瑪卓瑪全心投入了莓茶的試種、試采和製作工藝的學習(xi) 實踐中。她說:“援藏工作隊給我們(men) 帶來這麽(me) 好的產(chan) 業(ye) ,我們(men) 一定努力讓莓茶在勒布溝生根,讓家鄉(xiang) 的群眾(zhong) 能靠種植莓茶致富,讓更多人喝到勒布溝香氣撲鼻的莓茶。”
尼瑪卓瑪(左)與(yu) 村民們(men) 在展示采摘到的莓茶(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截至目前,勒布溝試植了30畝(mu) 莓茶,預計2023年可帶動200多人就業(ye) ,農(nong) 牧民收入可增加300多萬(wan) 元。
尼瑪卓瑪在處理采摘到的莓茶(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