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liang) 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wan) 重山’‘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直掛雲(yun) 帆濟滄海’這些詩詞穿越千年,依舊鮮活。這節課,讓我們(men) 走近詩人李白……”這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高三12班語文課上的一幕。
講台上,有著12年教學經驗的張坤話語生動有趣;講台下,孩子們(men) 清澈的眼神裏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看著孩子們(men) 進步,我很有成就感。”張坤從(cong) 陝西師範大學畢業(ye) 後,成為(wei) 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堅守三尺講台,潛心教書(shu) 育人。
張坤日益倍增的職業(ye) 榮譽感,源於(yu) 西藏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相繼出台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培養(yang) 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專(zhuan) 業(ye) 化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壯大 結構不斷優(you) 化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為(wei) 進一步加強西藏教師隊伍建設,西藏先後出台了《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建立起了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數量結構日趨合理、整體(ti) 素質顯著提升的教師隊伍。
“截至目前,全區在職教職工6.38萬(wan) 餘(yu) 人,專(zhuan) 任教師5.91萬(wan) 餘(yu) 人。”自治區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一級調研員普瓊表示,全區教師規模不斷擴大,中青年教師成為(wei) 西藏教師隊伍主體(ti) 力量,高學曆教師比例提高。
為(wei) 讓更多優(you) 秀人才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西藏在實施高海拔艱苦邊遠地區教師定向培養(yang) 計劃、鄉(xiang) 村教師定向培養(yang) 計劃的同時,通過自治區公招、公費師範生就業(ye) 和人才引進、誌願者留藏等多種渠道穩定補充各學段教師,讓更多優(you) 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
加強教育培訓 提升職業(ye) 素養(yang)
“國無德不興(xing) ,人無德不立。”為(wei) 提升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水平,西藏始終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作為(wei) 評價(jia) 教師的第一標準,把思想政治教育、職業(ye) 理想、職業(ye) 道德、學術規範融入教師職前培養(yang) 、職後培訓和管理全過程,強化師德教育,積極營造教師參與(yu) 理論學習(xi) 、自覺遵守行為(wei) 規範的良好氛圍。
——開展全區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培訓,不斷深化“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專(zhuan) 題教育,引導廣大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開展全區教師“一考三評”(考業(ye) 務知識水平、評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評課堂教學能力、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學技能大練兵活動,實施名校長名教師選拔培養(yang) 工程;
——積極完善“國家、區、市、縣、校”五級培訓體(ti) 係。2012年以來通過“國培計劃”“區培計劃”培訓各級各類校長、教師30萬(wan) 餘(yu) 人次。
“現在培訓的機會(hui) 越來越多了,政策也越來越好,我們(men) 幹勁十足。”提及如今的發展環境,安多縣紮仁鎮第二小學校長貢覺旺堆堅信,未來,教師們(men) 的職業(ye) 素養(yang) 會(hui) 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也會(hui) 越來越高。
保障教師待遇 營造尊師風尚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為(wei) 提高教師長期從(cong) 教、終身從(cong) 教的榮譽感、使命感和獲得感,西藏多措並舉(ju) ,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尊師重教的社會(hui) 風尚日益濃厚。
——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教師支持計劃,落實鄉(xiang) 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15.51億(yi) 元,受益鄉(xiang) 村教師達2萬(wan) 餘(yu) 人;
——深化教師職稱製度改革,中小學、中等職業(ye) 學校教師係列職稱設置正高級,下放中小學高級教師職稱評審權,職稱評定進一步向高海拔艱苦邊遠地區和鄉(xiang) 村學校教師傾(qing) 斜;
——定期組織開展優(you) 秀教師、教書(shu) 育人楷模、優(you) 秀教育工作者等評選,廣大教師的職業(ye) 獲得感越來越強。
三尺講台,一顆丹心。麵向未來,全區教師必將以培養(yang) 堪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為(wei) 己任,弘揚教育家精神,爭(zheng) 做“四有”好老師和“四個(ge) 引路人”,教書(shu) 育人、培根鑄魂,為(wei) 譜寫(xie) 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