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類烏齊:發展犛牛產業 托起村民致富夢

發布時間: 2023-11-08 10:24:00 來源: 華龍網

  類烏(wu) 齊,藏東(dong) 明珠。

  雄奇的雪山峽穀與(yu) 高原草甸相擁,瀾滄江係(紫曲、格曲、昂曲三大河流)的奔騰江水百轉千回,紫曲河國家濕地公園美侖(lun) 美奐,大自然的傑作為(wei) 這片土地賦以詩意和遠方。

  “西藏小瑞士”“昌都後花園”,類烏(wu) 齊名不虛傳(chuan) 。

  走進類烏(wu) 齊,目之所及皆風景,成群的犛牛隨處可見。這裏是西藏的“犛牛之鄉(xiang) ”。具有超強識途本領的犛牛,在叢(cong) 山峻嶺之間如履平地。

  作為(wei) “高原之舟”,犛牛為(wei) 類烏(wu) 齊的生態標簽加持了靈動的色彩。


雪山之下,犛牛隨處可見。華龍網記者 李天春 攝

  重慶援藏隊的責任和擔當

  一生總要去一次西藏。

  卓卓康巴,傳(chuan) 奇昌都,對重慶人有天然的吸引力。

  2022年7月17日,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飛抵昌都邦達機場,開啟了新的援藏旅程。

  來自重慶市合川區的楊君是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的幹部,是類烏(wu) 齊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重慶市第十批援助類烏(wu) 齊縣工作隊副領隊,他深知此次援藏的責任和擔當。

  類烏(wu) 齊的美景毋容置疑。


類烏(wu) 齊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楊君接受記者采訪。華龍網記者 陳發源 攝

  重慶援藏隊的幹部們(men) 無心看風景,他們(men) 肩負著援藏的使命。從(cong) 進入昌都類烏(wu) 齊縣的第一天起,楊君和隊友們(men) 就開始傾(qing) 情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謀發展。

  產(chan) 業(ye) 興(xing) ,則經濟興(xing) 。

  類烏(wu) 齊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這裏草場豐(feng) 美,犛牛數量繁多,犛牛肉品質高,已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

  對於(yu) 犛牛,《山海經·北山經》有記載:“侯之山,有獸(shou) 焉,基狀如牛,而四節生毛,或曰旄牛”。

  犛牛,是類烏(wu) 齊特有的“風景”,也是撐起縣域經濟發展的希望。

  企業(ye) 投資犛牛產(chan) 業(ye) 有信心

  類烏(wu) 齊的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在哪裏?

  重慶援藏隊經過仔細調研和深入思考,決(jue) 定大力發展犛牛產(chan) 業(ye) 。

  謀定而後動。

  2022年,為(wei) 大力發展類烏(wu) 齊犛牛產(chan) 業(ye) ,重慶援藏工作隊投入產(chan) 業(ye) 引導資金200萬(wan) 元,在濱達鄉(xiang) 央宗村建起犛牛短期育肥示範基地,開展犛牛良繁推廣、集中育肥、犛牛數據化管理等工作,帶動周邊村民的經濟收入增長。

  今年,楊君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四川甘孜惠眾(zhong) 冷鏈物流公司,入駐央宗村犛牛育肥基地。老板胡麾投入約400萬(wan) 元,不遠千裏到類烏(wu) 齊投資興(xing) 業(ye) 。

  胡麾是四川甘孜州康定人,有10多年犛牛養(yang) 殖經驗,最多時養(yang) 過上萬(wan) 頭犛牛。與(yu) 華龍網記者交談時,他笑稱自己是“半個(ge) 重慶人”,因為(wei) 他的父親(qin) 老家在重慶。

  類烏(wu) 齊縣庫存的犛牛有32萬(wan) 餘(yu) 頭,濱達鄉(xiang) 央宗村犛牛育肥基地現存犛牛480頭。胡麾認為(wei) 犛牛產(chan) 業(ye) 的市場空間很大,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為(wei) 此,他特意花了90多萬(wan) 元,購買(mai) 了238噸草料儲(chu) 存在庫房,基本可以滿足犛牛在冬天的用草需求。

  胡麾預估,今年可望出欄200多頭犛牛,營銷收入達400萬(wan) 元左右。可以解決(jue) 當地20餘(yu) 名農(nong) 牧民就業(ye) 。

  下一步,胡麾考慮在昌都各縣設立犛牛肉直營店,並計劃在昌都八宿縣購買(mai) 12畝(mu) 草場,從(cong) 四川甘孜購買(mai) 犛牛到八宿飼養(yang) 。

  重慶人能不能吃上類烏(wu) 齊的新鮮犛牛肉?胡麾說:“沒問題”。他的公司有兩(liang) 輛冷鏈物流運送車,除了可以保證在昌都的配送之外,還可以將犛牛肉配送到重慶。

  數字化賦能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

  方法可以複製,思維無法超越。

  類烏(wu) 齊犛牛肉品質好,但牧民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在市場上不占優(you) 勢。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重慶援藏工作隊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牧戶”的模式,實施科學化養(yang) 殖、精細化加工、產(chan) 業(ye) 化經營,犛牛產(chan) 業(ye) 實現轉型升級。

  思路決(jue) 定出路。

  楊君說,重慶援藏工作隊按照“三點”(保重選育、成牛出欄、餐桌成品)“兩(liang) 線”(暢通犛牛育肥線、冷鏈運輸線)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種草—養(yang) 畜—加工—銷售”的犛牛全產(chan) 業(ye) 鏈。不僅(jin) 通過租賃場地給村集體(ti) 帶來了收益,還帶動了107戶農(nong) 牧民實現增收。

  不可否認,類烏(wu) 齊的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廣闊。

  除了大力招商引資外,重慶援藏工作隊還特別注重推動類烏(wu) 齊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協調重慶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計劃外資金100萬(wan) 元,完成類烏(wu) 齊獸(shou) 醫實驗室(第一期)建設。


類烏(wu) 齊縣智慧畜牧業(ye) 大數據平台。華龍網記者 李天春 攝

  重慶援藏工作隊依托技術優(you) 勢,在類烏(wu) 齊創造性地建起犛牛大數據中心,對全縣的規模化犛牛育肥基地進行動態跟蹤,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賦能引領類烏(wu) 齊縣的犛牛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喝著高原雪山甘泉的犛牛,托起村民致富夢,有望成為(wei) 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在雪山之顛,類烏(wu) 齊的經濟發展正呈現出蓬勃的生機。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