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丨班瑪更珠: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需守正創新

發布時間: 2023-11-11 10:0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wei)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西藏人民為(wei) 開拓中國的遼闊疆域、書(shu) 寫(xie) 悠久曆史、創造燦爛文化、培育偉(wei) 大精神作出了應有貢獻。曆史上,在高海拔的自然環境中,西藏人民通過與(yu) 周邊地區和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出燦爛的文化,也形成了勤勞勇敢、愛國護家、不畏艱難、寬容和諧、誠實善良、樂(le) 天利他的文化精神,豐(feng) 富了中華文化的內(nei) 涵。

  和平解放,特別是民主改革以來,中央十分重視保護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工作,推廣藏語言文字的廣泛學習(xi) 、使用和發展;先後製定相關(guan) 的法律與(yu) 製度,依法保護曆史文物和西藏傳(chuan) 統文化;成立各級專(zhuan) 門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機構,培養(yang) 專(zhuan) 門人才;投入大量資金,維修曆史文化古跡;搜集、整理、出版、保護曆史文獻檔案;成立各級藏學研究機構,加強西藏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大力支持藏文古籍和文獻經典整理出版工作;繼承、保護和發展民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參與(yu) 國際曆史文化保護組織活動,加強國際交流。

  與(yu) 此同時,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卓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搶救與(yu) 保護工作進展明顯;民族傳(chuan) 統醫學得到發展、推廣與(yu) 運用;民族風俗習(xi) 慣得到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保障。可以說,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帶領下,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在幾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藏傳(chuan) 統文化也在新時期迎來了新生。


參觀者在西藏博物館新館館內(nei) 參觀。李林 攝

  在語言文字使用方麵,藏語言文字在社會(hui) 各領域得到廣泛使用並受到法律保護。截至2021年底,全區公開發行藏文期刊16種、藏文報紙12種,累計出版藏文圖書(shu) 7千多種,共計4千多萬(wan) 冊(ce) 。藏語傳(chuan) 媒發展迅速,在傳(chuan) 統報刊、廣播、影視和網絡的基礎上,藏語新媒體(ti) 應運而生,各種官方賬號和社交媒體(ti) 不斷湧現,大大開拓了藏語言文字使用的範圍。為(wei) 保障新時期藏語言文字發展,2014年4月,中國藏語領域第一個(ge) 全國性專(zhuan) 家組織——全國藏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hui) 在北京成立,並通過《新詞術語藏文翻譯規範和推廣應用辦法》。此後,委員會(hui) 分別於(yu) 2018年和2022年發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審定的藏語新詞術語》(近1500條)和《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藏語新詞術語(漢藏對照)》(2200條),進一步完善了藏文新詞術語翻譯的規範化。


西藏拉薩市第一小學藏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李林 攝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截至2022年底,西藏自治區全區已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可移動文物達51萬(wan) 件。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和西藏投入大量資金實施文物本體(ti) 保護維修項目,其中,中央投入17.16億(yi) 元(人民幣,下同)、實施項目131個(ge) ,自治區投入4億(yi) 元、實施項目86個(ge) ,數量和資金投入再創曆史新高。2018年底,為(wei) 期10年、投資3億(yi) 元的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正式啟動,目前已完成一期項目驗收。另外,西藏考古還首次發現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人類活動痕跡,完成第二次青藏高原藏東(dong) 南人類活動遺跡及生存環境綜合科學考察第一階段田野調查工作,阿裏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劄達桑達隆果墓地分別入選2014、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西藏劄達桑達隆果墓地出土的銀質鎏金麵飾。國家文物局 供圖

  古籍文獻整理方麵,截至2022年底,西藏自治區基本完成了全區各地市約1160家收藏單位及個(ge) 人的古籍普查登記任務,普查總量達1.8萬(wan) 餘(yu) 函(十萬(wan) 餘(yu) 冊(ce) )、製作版本書(shu) 影9萬(wan) 多幅,305函古籍成功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13年,旨在搶救、保護、傳(chuan) 承和弘揚藏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中華大典·藏文卷》編纂工作正式啟動,這項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牽頭的宏大工程,計劃用15年時間,整理、出版從(cong) 吐蕃時期至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文獻典籍,計劃收書(shu) 上千種(目前已完成200餘(yu) 函文集的整理,正式出版201卷)。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29卷本“西藏曆史檔案叢(cong) 編”也從(cong) 2016年開始正式出版,其中《水羊年南部門隅地區清冊(ce) 》等珍貴檔案文獻實證了中國在藏南地區的主權地位。

  民間文化傳(chuan) 承方麵,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和自治區先後投入大量資金保護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使一批亟待搶救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與(yu) 傳(chuan) 承。2014年,西藏共有望果節、彩砂壇城繪製、桑耶寺羌姆等13個(ge) 非遺項目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2021年第五批評選時,西藏入選項目增至17個(ge) ,入選率達56.67%。與(yu) 此同時,民間文藝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也有新進展,僅(jin) 以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為(wei) 例,2019年,300卷本《〈格薩爾王傳(chuan) 〉大全》正式出版,總計1.3億(yi) 字,成為(wei) 迄今最全的《格薩爾王傳(chuan) 》藏文文庫。


藏戲《格薩爾王傳(chuan) 之丹増·野沃布美》。牟靜洪 攝

  藏醫藏藥發展方麵,作為(wei) 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近年來藏醫藥文化得到了全麵發展。截至2022年,西藏自治區全區共有公立藏醫院49家,民營藏醫院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xiang) 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藏醫藥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100%、94.4%和42.4%,藏醫藥服務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全區17家藏藥生產(chan) 企業(ye) 均達到GMP管理規範要求,生產(chan) 藏藥品種360多個(ge) ,擁有藏藥國藥準字號311個(ge) 。此外,西藏還收集整理300多部古籍文獻,完成了10萬(wan) 份名老藏醫處方的整理和34個(ge) 藏醫藥經典名方的遴選、研究工作。2018年11月,“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guan) 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yu) 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2023年5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16次執行局會(hui) 議上,《四部醫典》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


藏醫唐卡《四部醫典》。陸欣 攝

  從(cong) 文化學基本理論看,對一種文化傳(chuan) 統,如果沒有保護和傳(chuan) 承,就會(hui) 失去本身的特質,就會(hui) 導致異化或消亡;如果沒有創新和發展,就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從(cong) 而僵化或落伍。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一個(ge) 國家、民族文明的結晶,是祖輩們(men) 一代代傳(chuan) 承下來的精神命脈。

  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西藏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必須要處理好守正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西藏文化要守的“正”,就是其中符合中華文化共同性的正道、原則和規律,是曆史上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國其他同胞共同熔鑄了的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偉(wei) 大民族精神。西藏文化要創的“新”,就是要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民族進步需求的創造、改進和發展,是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隻有不斷守正創新、與(yu) 時俱進,才能行穩致遠,構築起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麵向未來,要繼承和發展優(you) 秀的西藏傳(chuan) 統文化,就要以正確的文化史觀,將其放到整個(ge) 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去發展。要切實把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理解為(wei) 中華文化係統中的一員,不能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更不能自絕於(yu) 中華文化。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國際大環境的變化,西藏傳(chuan) 統文化在新的發展時期會(hui) 有更多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

  作者簡介:

  班瑪更珠,又名嚴(yan) 永山,藏族,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08年入職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藏學》雜誌社,擔任《中國藏學》漢文版編輯。2012年,調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從(cong) 事西藏曆史和藏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後參與(yu) 完成《西藏通史》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多次承擔社會(hui) 調研和涉藏外宣工作,在國內(nei) 相關(guan) 學術期刊上用藏、漢雙語單獨發表學術論文、譯文、綜述、文章近百篇。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