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裏地區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這裏土地貧瘠,大多是砂石地、鹽堿地和戈壁灘,很多植物難以生長。然而在獅泉河等河穀地帶,一棵棵紅柳樹卻迎著陽光傲然挺拔。
噶爾縣獅泉河鎮原本是一片紅柳灘,獅泉河水滋潤了兩(liang) 岸叢(cong) 生的野生紅柳群。紅柳又稱多枝檉柳,紮根極深極廣,據稱有“七耐”:耐嚴(yan) 寒、耐高溫、耐幹旱、耐鹽堿、耐瘠薄、耐風蝕、耐病蟲。這裏冬季苦寒漫長,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地群眾(zhong) 曾一度砍燒紅柳取暖。
唐勇(右)正在和同事檢查苗木(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1994年,當地正式啟動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飽受風沙侵擾之苦的幹部群眾(zhong) ,走向荒原種紅柳治沙。
這一幹就到了今天,近30年。
如今,成活率、保存率均超過80%的3萬(wan) 多畝(mu) 人工林、6000多畝(mu) 人工草自西向東(dong) 將獅泉河鎮密密圍住,像母親(qin) 的擁抱一樣保護著這裏的人們(men) 免受沙害。
重慶籍小夥(huo) 唐勇於(yu) 2002年來到獅泉河鎮做生意,他在這場治沙攻堅戰中嗅到了商機。“2010年,我找到農(nong) 業(ye) 部門,提出想搞苗木種植實驗的想法,政府批了200平方米荒地給我。”回憶起當初的決(jue) 定,唐勇雙眼泛著光。
鳥瞰苗木基地(無人機照片,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聶毅 攝
苗木基地從(cong) 200平方米、50畝(mu) 、300畝(mu) 、600畝(mu) 發展到現在的900畝(mu) ,唐勇硬生生將自己從(cong) 一個(ge) 門外漢培養(yang) 成了紅柳“土專(zhuan) 家”,並成立了西藏阿裏豐(feng) 城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流轉的900畝(mu) 荒地,都進行了土地改良,也就是換土和追肥。”唐勇告訴記者,2022年賣出紅柳、班公柳、沙棘等苗木50萬(wan) 株,實現營收500餘(yu) 萬(wan) 元。“基地還聘請了12名本地群眾(zhong) 當管護員,每年育苗季還會(hui) 招當地臨(lin) 時工近3000人次,發放工資200多萬(wan) 元。”
從(cong) 砍柳樹取暖到發展苗木產(chan) 業(ye) ,一棵棵紅柳樹不僅(jin) 美化了環境,也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的“致富樹”。
2017年,次仁桑卓和丈夫嘎瑪頓珠從(cong) 日土縣東(dong) 汝鄉(xiang) 阿汝村搬到噶爾縣的安居房。2020年,嘎瑪頓珠夫婦受聘成為(wei) 西藏阿裏豐(feng) 城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的員工,次仁桑卓每年4月至10月在苗圃基地當雜工,每月工資6000元,嘎瑪頓珠當門衛,每月工資2500元。
次仁桑卓正在苗木基地勞作(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檳 攝
“有了穩定收入,我們(men) 給新家加蓋了玻璃暖房,還添置了一台12萬(wan) 的越野車。”次仁桑卓說。
如今,作為(wei) 城市綠化、生態治理和增收致富的主要樹種之一,阿裏幹部群眾(zhong) 熟悉的紅柳又回來了。
記者在日土縣日土鎮熱角村苗圃基地看到,一棵棵班公柳高大挺拔,相互簇擁著的紅柳樹連成一片。“全村共建成4個(ge) 苗圃基地,總麵積達2500畝(mu) ,2023年出售苗木實現營收307萬(wan) 元,其中80%收入給191戶群眾(zhong) 分紅。相信三年的成材期到了以後,能給群眾(zhong) 創造更大收益。”日土鎮幹部孟甜說。
看到苗木帶來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阿裏地區各縣及部分鄉(xiang) 鎮大力發展苗木產(chan) 業(ye) ,共建成苗圃基地128個(ge) ,種植苗木2.29萬(wan) 畝(mu) ,苗木產(chan) 量達218.9萬(wan) 株。
“敬上一杯獅泉河的清泉水,再獻上一朵六月的紅柳花……”這首阿裏群眾(zhong) 人人會(hui) 唱的歌曲,正講述著紅柳樹與(yu) 阿裏人民難解的情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