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如帶穿過寬闊的河穀;江灘緩坡上連片的葡萄園蒼綠如毯;遊客徜徉於(yu) 城堡式的酒莊,細品紅寶石色的美酒……
這是位於(yu)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桑日縣海拔3500米以上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曾經遍地沙丘、土壤貧瘠。數十年如一日的綠化改造,創造了“荒山禿嶺”變“綠水青山”的生態奇跡,曾經的“沙丘廢土”成為(wei) 美酒飄香的福地。
高原沙地上的“綠色長城”
發源於(yu) www.easyfundingllc.com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的雅魯藏布江,藏語意為(wei) “高山流下的雪水”,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
雅魯藏布江衝(chong) 出中遊的尼木峽穀後河道變寬、流速放緩,江水攜帶的泥沙在貢嘎、紮囊、桑日等縣沉積成沙洲。每到冬春枯水季節時,寬闊的河床裸露出來,揚起的風沙形成了一片片沙化地帶。
鳥瞰桑日縣高海拔葡萄種植基地(7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上世紀80年代,飽受風沙之苦的沿江各族群眾(zhong) 開始植樹造林。經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山南地區在被稱為(wei) “造林禁區”的雅江兩(liang) 岸築起了一道百餘(yu) 公裏的“綠色長城”。
山南市通過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生態治理,兩(liang) 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製,流動沙丘麵積減少80%。
“如今,雅江兩(liang) 岸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氣候條件明顯改善,沿岸水土流失得到遏製,大麵積的流動或半流動沙丘變成了綠洲。”山南市林業(ye) 和草原局一級調研員劉敬峰說。
這是雅魯藏布江河穀山南段的沙丘和雅江防護林(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耀漫 攝
41歲的桑日鎮塔木村村民央金措姆說:“我小時候冬天不敢出門,一刮風就是漫天的黃沙,家裏也到處都是灰塵。從(cong) 雅江沿岸綠化開始,情況就有所好轉,現在幾乎沒有風沙了。”
而更讓央金措姆一家沒有想到的是,家門口這片取代了沙丘廢土的“綠水青山”,又成為(wei) 讓全家過上幸福生活的“金山銀山”。
雄鷹飛過的葡萄園
在自然環境改善的基礎上,桑日縣雅魯藏布江沿岸農(nong) 牧民嚐試在海拔近3600米的土壤中種植葡萄、蘋果、核桃等經濟林果,高海拔葡萄種植基地應運而生,如今已形成麵積達560多公頃(1公頃等於(yu) 15畝(mu) )的規模,這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葡萄種植基地之一。
桑日縣桑日鎮塔木村的村民在采摘葡萄(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智琪 攝
“一開始,我們(men) 對在海拔這麽(me) 高的地方能不能種好葡萄,心裏並沒有底。”落戶基地的帕竹榮順(淨土)莊園負責人屈天文說。
在高原上種葡萄,既有優(you) 勢也有劣勢。屈天文介紹,雅江中遊河穀每年日照時間超過3000小時,晝夜溫差大,氣候幹燥,土壤有利於(yu) 儲(chu) 存熱量……這些都是適合葡萄種植的條件;但是這裏的海拔過高,曆史上風沙、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對葡萄產(chan) 業(ye) 則是不利因素。
但在實地考察雅江防護林建設的奇跡後,屈天文有了信心。“我們(men) 相信防護林會(hui) 越種越多,雅江中遊河穀的小環境會(hui) 越來越好,因此才敢於(yu) 投入進行試驗。”屈天文說。
鳥瞰桑日縣高海拔葡萄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受訪者供圖)。
2011年,桑日縣政府與(yu) 相關(guan) 企業(ye) 、援藏科研人員共同合作,在桑日鎮塔木村試種了15畝(mu) 葡萄。經過不斷嚐試,2014年試驗獲得初步成效,從(cong) 最初種植的60多個(ge) 葡萄品種中決(jue) 定保留超高海拔A、赤霞珠等9個(ge) 適應本地自然氣候條件的品種,進行大麵積推廣。
雄鷹飛過的葡萄園,長出了吉祥的果實,釀出了甘醇的美酒。
2017年,從(cong) 事超高海拔(海拔3500米以上)露天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企業(ye) 帕竹榮順(淨土)莊園在桑日縣成立。企業(ye) 的葡萄園由荒灘、荒坡、荒地改造而來,集葡萄種植、釀造、展銷、觀光為(wei) 一體(ti) ,已實現掛果麵積267公頃,累計產(chan) 出葡萄1115噸,產(chan) 出葡萄酒66.7萬(wan) 支。
釀酒師李曉平在取酒樣(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莊園釀酒師李曉平介紹,目前莊園已經出品了包括幹白、幹紅、半甜、甜型、冰酒等類型的7款葡萄酒,得到國際權威行業(ye) 雜誌的高度評價(jia) 。
桑日縣縣長索朗巴珠算了一筆賬,以高海拔葡萄種植基地目前的規模,最少可引進8家以上國內(nei) 外葡萄酒知名企業(ye) 來投資建設高品質酒莊,建設處理年產(chan) 葡萄3400噸、140萬(wan) 支成品的葡萄酒釀造中心,並帶動形成一係列產(chan) 業(ye) 鏈發展。
看到幸福的模樣
從(cong) 改善環境到種植葡萄、再到釀出美酒,桑日縣的“葡萄酒傳(chuan) 奇”僅(jin) 僅(jin) 是個(ge) 開頭。種植、釀造、展銷、觀光……不斷延伸的現代葡萄酒產(chan) 業(ye) 鏈條,讓祖祖輩輩生活在荒灘上的人們(men) ,看到了真正的“幸福模樣”。
桑日縣桑日鎮塔木村的一位村民走過自家的新房(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智琪 攝
種植基地為(wei) 當地提供了60個(ge) 長期直接就業(ye) 崗位,年人均增收7000元。基地的葡萄酒產(chan) 業(ye) 使周邊10個(ge) 村的群眾(zhong) 實現就地就近務工增收,為(wei) 山南的農(nong) 民增收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穩定的支撐。
23歲的曲珍是桑日縣絨鄉(xiang) 卓吉村走出來的大學生,2022年從(cong)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她來到離家僅(jin) 有10多公裏的帕竹榮順(淨土)莊園就業(ye) 。
曲珍在展示公司生產(chan) 的葡萄酒(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從(cong) 最基礎的葡萄種植養(yang) 護學起,曲珍已經掌握了修剪、采摘、光譜儀(yi) 和農(nong) 用無人機操作等技能。不過,對這位聰慧勤勞的藏族姑娘來說,職業(ye) 理想並不止於(yu) 種葡萄。她希望不久的將來成為(wei) 一名釀酒師。
“我的夢想就是在家鄉(xiang) 種最好的葡萄,釀最好的葡萄酒,讓更多的人能品嚐到高原陽光的味道。”她說。
總策劃:顧錢江
監製:衛鐵民 閔捷
記者:薑帆 黃耀漫 黃智琪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西藏分社聯合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