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yu) 唐古拉山脈南麓的西藏那曲聶榮縣,平均海拔4700米左右。雖是晌午時分,但氣溫仍很低。
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嶄新的三層高樓(1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1月30日,記者走進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一棟嶄新的三層樓房映入眼簾。樓層內(nei) ,一股暖流撲麵而來,幾名工作人員在廚房揮舞著鍋鏟。“今天是我們(men) 新樓房的搬遷儀(yi) 式,廚師們(men) 都在忙活著給老人們(men) 做豐(feng) 盛的午餐呢!”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院長紮西卓瑪說,“2023年,政府投資建設了74張床位的三層一棟老年人住宿區。2024年1月,老人們(men) 搬遷入住新房子裏,現在房間裏配有洗手間、儲(chu) 藏室等。”
圖為(wei) 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院長紮西卓瑪(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次仁 攝
1988年出生的紮西卓瑪自2019年起擔任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的院長,她對特困老人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西藏那曲市聶榮縣查當鄉(xiang) 工作時,她把分散生活的特困老人、空巢老人當自己的親(qin) 人。查當鄉(xiang) 海拔高,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一些老人身體(ti) 差、患病率高、自理能力差,紮西卓瑪都耐心細致地照顧。“那個(ge) 時候工作比較多,負責養(yang) 老工作的隻有我一個(ge) 人,我怕照顧不好老人又耽誤工作,有時把工作材料和電腦帶到老人家裏辦公。”紮西卓瑪說。
到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工作後,院中老人多,服務保障難度大,紮西卓瑪把這些困難作為(wei) 工作動力,更加細心照顧院裏老人的生活起居。對完全失能老人,她堅持每天喂飯、打掃衛生,每周換洗衣服,等到老人們(men) 都熟睡後,紮西卓瑪才安心離開。
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幫助失明老人洗漱(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我們(men) 特困中心現在有105位老人,他們(men) 來自全縣各鄉(xiang) 村,每個(ge) 人的性格不同、脾氣也各異。當老人剛到特困中心時,我會(hui) 盡快摸清他們(men) 的性格特點和所思所盼,引導幫助他們(men) 盡快融入集體(ti) 生活。我希望老人們(men) 感受大家庭的溫暖,在快樂(le) 祥和中安度晚年。”紮西卓瑪說。
對於(yu) 老人們(men) 來說,紮西卓瑪不僅(jin) 僅(jin) 是院長、護理員,更是總掛在嘴邊念叨的“女兒(er) ”。
特困中心78歲老人澤布,患有嚴(yan) 重的關(guan) 節炎、下半身癱瘓多年,患有皮膚癌、低血壓等疾病,老人特別渴望自己也能跟其他老人一樣正常走路。紮西卓瑪知道老人的心事後,多次帶老人到西藏拉薩市各大醫院治療,但由於(yu) 老人患有皮膚癌,經常性鼻出血導致嚴(yan) 重貧血,紮西卓瑪先後為(wei) 老人獻了500毫升血。老人無經濟來源,她多次自掏腰包,給老人購買(mai) 相關(guan) 藥物以及生活用品。
如今,聶榮縣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有42名護理員,擁有室內(nei) 外綠化景觀、休閑室、鍋莊廣場、室外健身區、理發室、洗澡室、醫務室等。
老人在醫務室藏醫門診看病(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屋內(nei) ,湧滿春日的暖流。老人們(men) 精神矍鑠,愜意地交談,手中的木碗裏,香噴噴的酥油茶冒著熱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