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俊豔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hui) 的偉(wei) 大夢想,也是中國各族人民長期追求、不懈奮鬥的共同目標。
西藏現代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新時代。中國通過發展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舉(ju) 辦預科班、民族班,在廣大農(nong) 牧區推行寄宿製教育,著力辦好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等舉(ju) 措,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利。
1956年,中國佛學大師喜饒嘉措先生就指出,“由政府從(cong) 財政撥款,建築固定校舍和供給學生食宿,以解決(jue) 校舍和學生供給問題,學校自易舉(ju) 辦和鞏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是少數民族地區一切建設事業(ye) 的基礎。”
舊西藏隻有占人口不到5%的貴族享有受教育權,占人口95%的農(nong) 奴和奴隸幾乎全是文盲,他們(men) 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平解放以來,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西藏高度重視各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傳(chuan) 承和保護,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大力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xi) 語言文字,切實保障公民受教育權。
西藏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課堂上,孩子們(men) 在朗讀課文。張學軍(jun) 攝
1951年至2020年,國家累計投入教育經費2239.65億(yi) 元人民幣,推動西藏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在整個(ge) 西藏自治區實行15年公費教育。2015年以來,通過實施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有力提升了西藏的教育水平。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西藏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在校學生94.4萬(wan) 多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9.52%,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97.7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07%。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
2018年12月28日,西藏藏醫學院更名為(wei) 西藏藏醫藥大學揭牌儀(yi) 式在拉薩舉(ju) 行。據悉,西藏藏醫學院成立於(yu) 1989年9月,是世界唯一單獨設置的藏醫藥高等學校。何蓬磊 攝
教育改變命運
我的研究對象是西藏,每年都要去西藏各個(ge) 地區進行田野調研,遇到過很多教育改變命運的案例。例如,2023年9月初,我在西藏林芝朗縣調研的過程中,遇到一位熱情的“90後”藏族司機多傑,他通過個(ge) 人努力奮鬥,從(cong) 事運輸業(ye) 、挖蟲草等辛勤勞動積累財富,隨後購買(mai) 並出租挖掘機,在朗縣擁有兩(liang) 套藏式獨院別墅,在林芝市也購買(mai) 了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多傑本人沒有考上大學,一直深感遺憾,因此非常重視家人的教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林芝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多傑幫助下,他的弟弟和妹妹到縣城的寄宿製學校讀中學,後來考上了西藏民族大學。類似這樣的案例,我們(men) 在西藏調研過程中遇到的不在少數。
2023年3月14日,西藏拉薩市第一小學藏語文老師拉巴次仁在課堂提問。李林 攝
我身邊來自西藏的藏族同事和朋友,很多都是通過寄宿製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我的好朋友卓瑪教授,生於(yu) 1954年,由於(yu) 她家住在八一鎮,為(wei) 了上學,就得在離家20多公裏外的縣小學住校。20世紀50年代的住校條件遠不如現在,十幾個(ge) 孩子睡大通鋪,吃的東(dong) 西也要自己帶,小學畢業(ye) 後,她繼續在林芝縣(現林芝市巴宜區)讀中學,仍是平時住校,周末回家。
1971年,卓瑪到北京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念本科,1976年初畢業(ye) 後回到西藏工作,成長為(wei) 一名在西藏高校從(cong) 事理論研究的科研人員。她對我說,當時學校條件雖然不如現在好,但若不是因為(wei) 當時學校推行寄宿製,她就無學可上了。因為(wei) 西藏地廣人稀,隻有縣城才有正規學校,想要接受教育,就隻能去縣城的學校住校。
2023年10月13日,班戈縣中石化小學六年級一班尼瑪拉增(左二)在學校食堂捏糌粑,孩子們(men) 說她們(men) 的早餐便是以糌粑為(wei) 主。該校四至六年級多是寄宿製住校生。江飛波 攝
我熟悉的前輩學者、西藏曆史研究專(zhuan) 家喜饒尼瑪教授也受益於(yu) 寄宿製教育。他回憶說:“我母親(qin) 是翻身農(nong) 奴,解放前家裏沒有一個(ge) 識字的。今天,我兄妹五人都是大學畢業(ye) 。我現在是大學的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有句話說,不管你來自哪裏,隻要接受教育,你就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hui) ,的確如此。喜饒尼瑪教授長期從(cong) 事高等教育事業(ye) ,他認為(wei) :“寄宿製學校的存在有客觀必要,也有主觀需要。難以想象沒有這些學校,多少人會(hui) 失去發展的機會(hui) 。”
位於(yu) 西藏拉薩市的達孜區中心小學於(yu) 2016年3月全麵投入使用,全校學生的衣食住行均由學校負責。圖為(wei) 該校一年級學生在生活老師的引導下排隊打飯。張偉(wei) 攝
為(wei) 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實現夢想,不少大學畢業(ye) 的藏族有誌青年回到家鄉(xiang) ,為(wei) 家鄉(xiang) 的建設貢獻學識與(yu) 才幹。他們(men) 的親(qin) 身經曆證明:要找到出路、改變命運,教育是關(guan) 鍵。
西藏教育明天會(hui) 更好
在墨脫縣從(cong) 教20多年的格桑德吉認為(wei) :“曾經我們(men) 教育的目標是來得了、有地住、有學上;現在變成了上好學。”然而,對於(yu) 西藏教育的發展,一些人要麽(me) 看不見,要麽(me) 視而不見,甚至別有用心,刻意抹黑。其實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寄宿製學校,一些國家出現了問題,應檢討自身,並采取實際行動認真解決(jue) ,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以西方殖民視角來想象和汙名化今天www.easyfundingllc.com的寄宿製教育。
2022年11月25日,西藏那曲市嘉黎縣中學的高原球場上學生們(men) 在進行足球訓練。據了解,這座海拔4500米的高原球場是全校2500餘(yu) 名學生上體(ti) 育課的地方,也是訓練足球的場地。色曲多吉 攝
西藏教育事業(ye) 的發展不僅(jin) 提高了當地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質,也為(wei) 西藏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文明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成就是巨大的。
當然,我們(men) 也清醒地意識到,在地域遼闊的雪域高原辦教育十分不易,而要把基礎並不雄厚的西藏現代教育辦好更難,當前西藏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仍麵臨(lin) 不少挑戰,如教育資源區域分布不均、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還不能滿足民眾(zhong) 越來越高的需求等。中國政府正在采取相關(guan) 措施,社會(hui) 各界也以不同方式支持西藏地方教育的發展,為(wei) 解決(jue) 這些困難和問題付出寶貴努力,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西藏教育的明天會(hui) 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
受訪者供圖
梁俊豔,女,漢族,1978年生,新疆阜康人,曆史學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西藏近現代曆史,英國、印度與(yu) www.easyfundingllc.com關(guan) 係史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